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履約周期進一步縮短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履約周期進一步縮短

中國日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2月22日電(記者 趙磊) 今早7時51分,由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我國首顆低軌寬頻通信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也創造了長十一火箭履約周期最短的新紀錄。

據悉,此次是長十一火箭首次執行1000公里以上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比起以往將衛星送入500公里左右的太陽同步軌道,給火箭的軌道優化和能量控制等都帶來一定難度,為此,型號隊伍在軌道設計、制導設計和飛控軟體上都進行了適應性改進。長十一火箭副總指揮金鑫表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意味著火箭的任務適應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據介紹,本次任務原本並不在火箭院年初的發射計劃中。今年1月19日和4月26日,長十一火箭先後以「一箭六星」和「一箭五星」狀態發射成功,型號隊伍連戰連捷,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前來就虹雲工程洽談合作。最終,本發火箭在不到半年時間裡就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具備了發射條件。

金鑫說,以往任務的履約周期至少需要七八個月甚至1年,火箭履約周期的縮短,得益於型號隊伍積極探索固體運載火箭的去任務化管理和並行設計思路。在遙三、遙四火箭箭體總裝去任務化基礎上,從本發火箭開始實現了飛控軟體的去任務化,不用再就每發任務更改飛控軟體,而是在軟體架構不變的基礎上,通過發射載荷參數的配置快速滿足任務需求,節省了每發飛控軟體更改帶來的軟體代碼走查、第三方測評等工作周期。此外,型號隊伍還針對星箭介面以及衛星支架設計等關鍵任務短線實行了並行化集成設計。以衛星支架為例,型號隊伍從方案設計階段就開始進行工藝、物資的提前準備和提前策劃,可以縮短大約三分之一的準備周期。

「我國低軌衛星星座通信系統建設將有約800顆衛星的規模,發射市場前景很大,發射軌道大部分集中在一千公里左右高度,長十一火箭此次任務的成功,將為後續參與星座系統組網和補網發射打下良好的基礎。」金鑫說。

金鑫介紹,2019年1月長十一遙六火箭還將執行一箭多星發射任務,首次實現了遙五、遙六兩發火箭並行總裝、測試,同步完成出廠評審,為未來高密度發射奠定技術基礎。同時,長十一火箭正全力以赴開展海上發射的各項準備工作,計劃2019年6月實施我國首次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另外,型號隊伍正在論證低軌運載能力達兩噸的長征十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其運載能力更大、性價比更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超級細菌逃逸機制揭示
斯坦福大學迎來首位華裔女院長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