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長安,打造舌尖上的「敦煌」

趙長安,打造舌尖上的「敦煌」

將漢唐時期的西域古味還原,用敦煌壁畫的色彩、構圖和故事來做美食,趙長安是第一個。在對敦煌文化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中,趙長安把古籍殘卷上記載的食品一道道呈上餐桌,創立了一個新的菜系——敦煌菜,併入選「新八大菜系」。近日,趙長安受邀參加央視一檔美食節目,帶來了一道經典敦煌菜「昭武古法羊肋」,受到好評。趙長安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從漢代到唐朝,敦煌保留了大量有關飲食的記載和壁畫。如果說魯菜歷史最悠久,我覺得下一個就是敦煌菜了。」

趙長安,打造舌尖上的「敦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研究一道菜70小時不出廚房

趙長安的敦煌菜創意來自敦煌的遺書、壁畫、簡牘中各種珍貴的史料,從食點、飲品、佐料,到餐具、餐制、公宴、家宴,他無不細細研究。「敦煌5萬件石窟遺書中,如《食療本草》等關於飲食的文書就有700多種,都是難得的集餐飲文化和歷史傳承為一體的敦煌餐飲寶典。而且不只飲食,還要對當時的民俗、社會經濟文化都得研究。在這過程中我寫了將近200萬字的筆記。」

在研究和探索中,趙長安發現,對於食物,不管廚師有多少技藝,都必須從形、色、味回歸自然。於是,他總結出敦煌菜有「五香奇特、五味見長」的特點。五香即苦豆、小茴香、芥末、孜然、大蒜5種佐料,其中小茴香腌制肉類能夠去肉腥味,芥末則主要用在冷盤中。五味就是香辣、酸辣、咸鮮、五香及苦味。

趙長安舉例說:「魚本身就很美,如果把它剁碎加工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美。又如切肉,要清楚怎麼切,順著還是逆著紋路才會更便於食用。好的廚藝就是用佐料去除原料本身腥膻等味道,但又能保留其自然本味。」

敦煌招牌菜之一的「乾坤牛掌」,就是他這樣研製出來的。為了達到好的效果,趙長安曾為研究牛掌的燉煮火候,在廚房裡一口氣整整試驗了70個小時。「一般牛掌會被當成牛雜處理,但我把它做成了大菜。因為牛皮很硬很韌,非常難煮,掌握好火候非常重要。如果火太大,就會皮爛肉不熟;火小,就會皮肉脫落不成形了。怎麼才能讓它燉得酥爛而不失其形,什麼樣的火煮多長時間就是個問題。」

於是,趙長安買了4個牛蹄子,一組先泡上一天,一組直接煮;一組用大火,一組用小火。整整70個小時,他一直在廚房觀察食物的變化,困了就搬個椅子坐旁邊眯一會兒,最後得出了4組數據。由此創作出的「乾坤牛掌」,現在製作只需7 小時。在此基礎上,趙長安根據古籍上楊貴妃在「燒尾宴」中吃「貴妃駝蹄羹」的記載,又加工了駝掌,還原了這道菜。他還製作出「雪山駝掌」,但駝掌比牛掌更費火,從加工到成品就要3天。「想吃這道菜就要費這麼大工夫。這些傳統做法都需要工藝,很有技巧,所以在推廣上也有一定難度。」

「昭武古法羊肋」這道菜從敦煌殘卷演變而來,趙長安研究它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卷上記載「客商,羊入囊割食」,憑這7個字,他將不同加工過的羊肉放在囊中,觀察在一定溫度條件下羊肉多久會變質。開始,他能讓羊肉在自然環境中10天不壞,但這和記載中21天相差甚遠。後來,他偶然看到另一個卷宗,發現其中提到烤和煎能延長存放時間。「我們腌制了,也煮熟風乾了,這次試試煎制,結果真的放到21天不壞,和古人往返西域的時間正好一致。」就是這樣,趙長安慢慢梳理總結出「九色鹿」「金菊百合」「七寶駝蹄丁」等50多道經典敦煌菜。

趙長安,打造舌尖上的「敦煌」

用美食回味歷史

將文獻史料搬上餐桌,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從漢代到唐朝,趙長安能找到的遺書往往來自不同朝代,彼此沒有關聯,大部分卷宗只記載了菜品名稱,並沒有留下具體製作方法,有些書卷已字跡不清,有的已是殘卷,而且還會有讀不懂的文字。於是趙長安四處拜訪專家。有的專家認為他是出於商業目的,要用他們的名聲招搖撞騙,紛紛拒他於門外。登門拜訪常常被拒絕,但他並沒有放棄。

趙長安開始拜訪著名敦煌學者李正宇時也不順利,幾次拜訪都被拒絕。但一次機會讓他改變了對這個年輕人的看法。「我在他開的餐廳吃飯,看到桌上的菜品很有東方特色,餐具很多都像壁畫上的,餐巾疊的圖案、造型,有的像鳳凰、有的像蓮花,這些東西我一看都很熟悉。」李正宇這才發現,趙長安對敦煌文化的鑽研已經超乎了他的想像。就這樣,憑著執著,趙長安感動了很多學者,得到了季羨林、段文傑、樊錦詩等學界大師的幫助。

然而,學者只能在學術上給予趙長安幫助,並沒有人了解「敦煌菜」真正的味道。如何將古菜還原,愁壞了趙長安。一次,他在敦煌查閱卷宗時,被一家簡陋但顧客排長隊的小店所吸引。開店的是一家三口,做的是當地傳統小吃。不同於其他店,他們在小吃中加入了一些西域特殊的香料,而這個方法是家裡老人傳下來的。原來敦煌菜就在身邊!趙長安便沿著絲綢古道逐地探訪,尋找散落在民間的美食。

「這些給了我更多靈感,在原料及烹飪方法上都做了創新。比如石烹來自一幅『西夏石烤羊』的壁畫,它記錄著羌族人將羊宰殺後,把羊肉切下來,將石頭用柴火燒熱,再把羊肉片擱到石頭上來吃。我舉一反三,創新出石烹黃河鯉這道菜。用黃河岸邊拾來的黑石子,將鯉魚調味後用錫紙包好放在炙熱的石子上烘熟,魚肉肉質依然鮮嫩,不會走樣,入口香醇,香氣撲鼻。」趙長安的菜品一推出便獲得眾多好評。

1993年,趙長安隨國家代表團赴加拿大參加國際青年廚藝大賽,比賽時才得知要按西餐的標準評判。由於與中餐論大小盤不同,西餐是按位製作,趙長安借用了壁畫中唐代時期人們盛行「分食」的靈感,很快把大份配成小份,製作了「翡翠嵌龍蝦」「龍舟明珠魚」「一卵孵雙鳳」等6道主菜,一舉奪得金牌。「敦煌壁畫的色彩、構圖等都對我當時參賽有重要幫助,所以這個金獎對我有特別的意義。」

趙長安,打造舌尖上的「敦煌」

因「神仙粥」與敦煌結緣

趙長安能與敦煌菜和敦煌結緣離不開一次比賽,今天談起來,他仍不住地說:「這裡有奇緣。」

趙長安從前是個父母早亡的苦孩子,16歲時便到天水鐵路食堂當實習炊事員。給人打下手,去食品加工廠拉臭烘烘的「下水」,這種又臟又累的工作曾一度讓他很不喜歡,覺得沒面子。

但和食堂師傅們交流多了,趙長安發現做飯還真是個技術活兒。「比如刀工,師傅切出來的土豆絲、肉片都非常均勻,我們看時覺得沒啥,但刀拿在自己手上就怎麼也不聽使喚,切出來的菜粗的粗、細的細。而且有的師傅炒出的菜就是好,職工們都特地排隊來吃。師傅告訴我,這就是廚藝啊。」為了獲得廚藝,趙長安開始下苦功,中午休息時就去切白菜幫、蘿蔔皮來練手。閑暇時,他還到外面的飯店給人幫忙。因為那時廚師都很保守,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於是趙長安靠多干、勤干贏得了老師傅的好感,尋求一些被指導和自己動手的機會。「飯店裡有很多技術是食堂里學不到的,在那裡如果能動動手,就是最好的學習。」漸漸地,趙長安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

憑著肯學習,趙長安從實習炊事員慢慢當上了食堂管理者。1984年,全國鐵路系統首屆烹飪大賽在當時鐵道部新落成的「鐵道部機關食堂」舉行,21歲的趙長安代表蘭州鐵路局參加,並獲得了最佳廚師榮譽。

獲獎後,趙長安受到了鐵道部老部長、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的接見。見到呂部長時,趙長安很激動,一個勁兒地鞠躬,呂正操笑著說:「小鬼,行了,別鞠躬啦,說說你是哪個鐵路局的?」得知趙長安來自蘭州,呂正操問道:「甘肅有個地方叫敦煌,你去過沒有?我1964年陪同周恩來總理視察敦煌時聽說那兒有一道『神仙粥』,在舊社會是給神仙吃的,現在新社會了,你們也研究一下,為咱們的鐵路職工服務。」

「特別想看看『神仙粥』是什麼樣,看看到底有沒有『神仙粥』。」 就這樣,1985年趙長安第一次來到敦煌莫高窟,雖然沒找到什麼飲食跡象,但他卻被洞窟中成百上千的壁畫深深震撼了。「畫上有很多人物和神佛,描繪了佛教故事,色彩艷麗,栩栩如生。」後來再訪敦煌,他真的找到了記載「神仙粥」的書卷,原來「神仙粥」是古時道士們吃的。

自那之後,趙長安便萌生了一些獨特的想法,嘗試在菜品的配色、擺盤上謀求一種「姿態飄逸、色彩艷麗」的敦煌美。「有一次我擺出了『飛天』,吃的人不經意說了句『嘿,你這還是敦煌菜啊』,讓我很受啟發。後來拜訪學者,尋找資料,從史料來看,我認為應該有個『敦煌菜』的概念。」

如今有了學術理論、實踐技術和顧客口碑,下一步趙長安希望加強商業模式研究,將敦煌菜推廣到國內外,讓更多人領略它的美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溫瑞安:「俠就在我身邊」
鄭聞慧:我與黃胄的熱戀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