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你見過「洋門神」嗎?別驚訝,帶你了解貼門神的真實意義

你見過「洋門神」嗎?別驚訝,帶你了解貼門神的真實意義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兒、小鬼兒進不來。」這是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一句唱詞。除夕夜貼門神自古就是中國民間的一個過年習俗,其用意是祈盼門神驅鬼辟邪,護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中國民間最古老的門神,始於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神荼和鬱壘。據說他們二人是親兄弟,住在度朔山上的一棵大桃樹下,監管百鬼,如有魔鬼肆意害人,即被神荼、郁磊二兄弟用葦索捆綁喂老虎。除夕之夜,放置桃人、懸掛葦索、在門上畫上神荼、郁磊和老虎的畫像,或者寫上神荼、郁磊的名諱驅邪辟鬼,這種習俗早在唐朝以前就盛行於我國民間。

唐朝以後,門神的隊伍不斷擴大,鍾馗、秦瓊、尉遲恭、岳飛、溫元帥、趙雲、燃燈道人、孫臏、龐涓等人逐漸躋身門神的行列。

鍾馗抓鬼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相傳,唐玄宗偶發脾寒,白日做夢夢見一個鬼魂身穿藍袍、腰系長帶、頭戴破帽、腳踏朝靴在皇宮中抓小鬼而食。此鬼魂自稱鍾南進士鍾馗,屢試不第,觸階而死。唐玄宗醒後,疾患不治自愈。唐玄宗頗感神奇,於是命畫家吳道子繪製鍾馗畫像,讓鍾馗的畫像充當皇宮的門神。上行下效,這個習俗很快從宮廷傳入民間,自唐朝末年始,我國民間就有除夕夜懸掛鍾馗像於門、祈禱鍾馗護佑全家平安的習俗。

進入宋代以後,民間開始有畫武士畫像為門神的習俗,武士戴金甲、執青銅板斧,甚是威武。元代以後,一些英雄虎將進入了武士門神的行列,比如戰國時期的孫臏和龐涓、三國時期的趙雲、唐朝的秦瓊和尉遲恭、宋代的岳飛等等,都被請進了門神的行列。

孫臏與龐涓本是戰國時期名士鬼谷子的一對徒弟,二人學成之後各奔前程。在諸侯國的征戰中,二人成為對手,一對著名的軍事家互相鬥法、過招。故事初始,龐涓嫉賢妒能、巧計陷害孫臏,使孫臏失去雙腿,幾乎喪命。然而邪不勝正,孫臏運用智謀,圍魏救趙,擊敗龐涓。故事以龐涓自殺而終。孫龐鬥智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民間百姓以孫臏和龐涓為門神,其用意不僅僅是辟邪驅鬼,還寄希望於上天賦予家人孫龐的智慧,含有樸素的祈福意願。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國的猛將,評書藝人描述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為救阿斗,趙雲在曹軍陣中幾進幾齣,如入無人之境。在河南地區,至今仍然流行以趙云為門神,祈盼猛將趙雲能夠給百姓帶來吉祥。

秦瓊和尉遲恭都是隋唐時期的風雲人物,歷史上確有其人,民間評書藝人描述他們豪俠仗義、勇猛過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愛將。據傳說,秦瓊和尉遲恭是唐太宗李世民欽定的門神。

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民間百姓非常喜愛的歷史人物。岳母刺字、岳飛大戰金兀朮的故事經過歷代演繹後,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老百姓敬重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氣節,以其作為門神,先天上便帶有忠君愛國的情懷。自元代以後,在蘇州一帶一直流行以岳飛為門神的習俗。

盤點民間流傳的門神故事,當屬秦瓊和尉遲恭為唐太宗欽定門神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最廣。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後,夜不能寐,常覺門外有鬼魅呼叫。於是命秦瓊和尉遲恭介胄執戈立門侍衛,由此方安然入睡。唐太宗李世民念二將守夜辛苦,遂命宮廷畫師為二人畫像,懸於宮門。後世世襲,秦瓊和尉遲恭二將遂永為門神。

隨著歲月的更迭,門神的功能不斷擴大,不再局限於免災辟邪,還加入了祈福的功能。於是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都躋身到門神的行列。門神隊伍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甚至到抗戰時期,門神隊伍中不僅有本土門神,還出現了一些「洋門神」。

重慶飛虎隊展覽館展出的一幅門神年畫,與其它地區的門神年畫非常不同,這幅年畫中的門神是個外國人,身穿美國空軍制服,脖子上掛著衝鋒槍,右肩佩戴飛虎隊標誌,左肩印有「中印緬」戰區標誌,背上插著戰旗,腳踩一個日本鬼子。抗戰爆發後,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將軍組織成立了志願者援華飛行航空隊,人稱「飛虎隊」。當年飛虎隊痛擊日寇,讓侵略者聞風喪膽。長期遭受日軍飛機狂轟亂炸的重慶百姓獲得了難得的安寧,飛虎隊的英雄一時成為了大西南地區民間百姓心目中的保護神,於是就有人將飛虎隊的英雄印在年畫上視為門神,除夕夜貼在自家的大門上,期盼洋門神保佑百姓平平安安。洋門神的歷史傳奇故事,至今仍然為大西南地區川渝滇黔民間百姓津津樂道。

雖然這些「洋門神」的形象與中國傳統門神不太一樣,但百姓所寄託的祈福保平安的願望卻是歷盡千年而不曾更改的。這一點,也正是中國傳統信仰的核心價值所在。

註:作者百川,原文名稱《抗戰時期民間的「洋門神」》,因發布需要略有刪改。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用苛求別人的目光,反觀你自己
上饒葛仙山:葛玄煉丹傳教處,今日道風又昌隆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