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詞,全文只有一個怨字,卻滲透著無限凄涼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詞,全文只有一個怨字,卻滲透著無限凄涼

元宵節始於漢代初期,到唐代發展成為熱鬧的燈市,宋代以後代代相傳直到如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取材於元宵節,最著名的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這首詞也是以元宵節為背景,抒發自己的情感。

永遇樂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臨安避難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具有很高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李清照首先用濃重的色彩,極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鮮艷。元宵節傍晚,熔金似的落日,合璧般的暮雲,多美的景緻啊。

但悲哀的心情,使詞人對著這春天黃昏的落日美景,發出了「人在何處「」的慨嘆。這慨嘆是李清照對自己因國亡家破,而漂泊江南的身世的感嘆,是發自她內心的悲切之聲。

煙霧縈繞,嫩柳吐黃,春意盎然,好一派陽春景色。可是處於悲苦境遇中的詞人,卻感覺不到春意,連那吹奏著頌春曲《梅花落》的悠揚笛聲,在她聽來,也是聲聲怨,陣陣愁。「春意知幾許」,哪有半點春意,哀怨之聲何等深切。

李清照採用以樂景寫哀愁的抒寫方法,一方面極力描繪景物的美好,一方面抒發自己心境的凄惻,樂景與哀情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景物越美好,她那悲哀的心情就越深沉。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寥寥幾字,便把節日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天氣描寫出來。然而詞人卻預感到,轉眼間會有狂風驟雨,發出了「次第豈無風雨」的呼喚。在詞人坎坷的生活道路中,風雨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給她留下了慘痛的傷痕。即使在她閑適的時候,她也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擔心著遭受風雨的摧殘。

李清照又著墨於以往的歡樂情景,來映襯目前的愁苦。「中州盛日」,元宵節的京都,一片歡樂景象,真是「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玉輦溢通衢」,「雛兒雪柳黃全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當時國運中興,李清照又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條件優厚,閨門多暇,無憂無慮,正在青春年少時期的詞人,自然特別注重元宵佳節,因此每逢三五,她總是戴以「鋪翠冠兒」,飾以「捻金雪柳」,盡心把自己妝扮得嬌艷,好與人爭芳斗妍,享盡歡樂。

而今詞人歷盡滄桑,汴京陷落,國土淪亡;丈夫亡逝,自己隻身流落江南,飽受家破人亡的苦楚。精神的打擊,肉體的摧殘,使得她容顏憔悴,心境極度悲慘。她已沒有條件打扮,更沒有心緒梳妝。

過去的歡樂已付諸東流,目前的悲寂多麼深沉。今天的上元夜仍然是花燈齊放,遊人雲集,歌聲陣陣,舞姿翩翩,通宵達旦,格外熱鬧,她卻「怕見夜間出去」,因為熱鬧的情景,更會勾起她無限的愁悶。這個「怕見」包含著她多少辛酸。對比如此鮮明,真是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詞的上、下兩片的結尾句,又是一個鮮明的對照。「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那些「來相召」的是李清照以往的親朋好友,或許正醉生夢死,苟且偷安,想邀她一塊飲酒作賦,行歡作樂;或許有的驅來寶馬玉輦,邀她行酒吟詩,藉以排遣她的愁悶,但她都婉言謝絕了邀請。

她沒有那種閒情逸緻,她有的是悲痛辛酸。「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詞人感情的流露更加真切。她沒有出門觀賞的興緻,也沒有與人嬉戲笑鬧的情緒。當今的境遇和心情,還不如低垂簾兒,忍聽別人的陣陣笑語。簾外是月灑銀輝,燈放異彩,人人盡情觀賞,個個說笑言歡;簾內她孤苦伶仃,壓抑著無限的哀愁,忍聽人家的笑語。

這首詞一共一百零四個字,卻只有一個怨字,卻句句滲透著無限的凄愴。真可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李煜最經典的一首詞,以樂寫愁,第一句就讓人心碎
李白很有禪意的一首詩,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