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人生,這三碗面最難吃

人生,這三碗面最難吃

作者 | 歌者貓

杜月笙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一是體面,二是場面,三是情面。

活得要體面,撐得起場面,顧得好情面。

要過成如此通透的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鍊。

01

體面

體面,是許多人心之嚮往的生活狀態。

有的人喜歡看起來光鮮的生活,有的人追逐用名利粉飾的人生,卻很少人能接受平凡的設定。

在《謝謝自己夠勇敢》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大約在我們十個人裡面,可能九個人都會成為那種普通到街頭大嬸都能掐指算出你十年後二十年後在做什麼的人。

拿著不高的工資,每天過重複的生活,到了既定的生活,結婚生子,倉促走完一生。

但我們又很偉大,偉大是因為即便概率渺茫,也從未放棄成為那餘下一個人的念頭。

真正的體面,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後依然熱愛生活。

談及這個詞,我就會回想起大學時期總在街口支夜宵攤子的夫妻二人。

第一次是朋友帶我去的,夫妻倆剛開攤,手腳麻利的很,不一會兒就飄起了煙火氣兒。

男的在做吃食,女的不緊不慢的擺好一個個凳子,整齊又乾淨。

排隊時候隨口聊了兩句,他們都是下崗工人,學識也不高,家裡有兒女要養,有債務要還,至今一家人還擠在很小的租房內度日。

那時候注意到一個細節,不管多忙碌,每次打包時男人都會用一塊布反覆將飯盒擦拭的乾乾淨淨,再笑著把東西遞給客人。

從他的眼神中,我看不到一個路邊小販的髒亂市儈,而是一種溫馨的親切。

日夜顛倒的賺錢,養兒還債的壓力,足以讓大多數人低頭的疾苦,並沒有壓跨他們,我依然感受到了歲月靜好的溫暖。

到現在都能會想起他們夫妻二人的笑容,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

世界上許多的道理,都離不了最本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

與生活和解,不執迷於所謂外物,善待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體面。

02

場面

說場面話,做場面事,是社交的潛規則。

但太多的人都覺得裝腔作勢,沸沸揚揚就是所謂的大場面。

其實很多人明明撐不起這樣的場面,卻要勞民傷財,興師動眾的去擺一些實則毫無必要的虛架子。

要知道,真正的場面,並不是刻意作出來的。

魯迅先生去世時,驚動了中國許多普通民眾。

在他臨終之際,曾留下遺言,不得因為治辦喪事而收取任何人的一文錢。

但先生出殯那天,上海的街頭擠滿了人,許多百姓自發加入送行隊伍,甚至許多的社會名流不遠千里而來,不辭勞苦,只為了可以送他一程。

由16位頗有名望的社會人士組成了聲勢浩大的抬棺隊伍,共走了數十餘里。

很多人都會主動來跟他們換手,當時送葬的群眾非常多,一路上沒有車馬,只是用人力將先生抬進了國家公墓。

在場民眾形容,從未見過這樣的場景,只有肅然起敬,沒有抱怨。

魯迅先生的人品格局,撐起了這樣的場面。

為人處事,最令對方感到舒服的是恰如其分。

每個人的格局不同,自然能撐起的場面也不同。

不要做「打腫臉充胖子的」場面事,更不要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話。

吃好一碗場面,無分大小,只有合適。

場面,是做人的分寸,也是生活的儀式。

03

情面

情面這碗面最難吃。

和他人相處,卻不得不講情面。

有時,不想把關係鬧僵,礙於情面去吃一些本不該吃的虧。

有時,又避免不了一些小心思,想著用情面去討對方的便宜。

吃好情面,也是學會做人。

何炅老師作為娛樂圈的一股清流,他的高情商,會做人向來都為人稱道。

最常見的,莫過於何老師與他人一起主持節目時機智的圓場。

有一次在與汪涵搭檔主持的節目當中,有觀眾互動環節提出:「您覺得您和汪涵老師誰更優秀?」這種尖銳又尷尬的問題。

而那時候外界正瘋傳兩人不合的流言,何老師輕描淡寫的說一句:「為什麼非要爭一哥,二哥呢,台里又不給我漲薪水。」

一句話,不卑不亢,不捧不踩,輕鬆解了當時的困局,還力破兩人不合的傳言。

而何老師多年的搭檔謝娜是個耿直性子,有時候說話很容易讓人捕風捉影,何老師都會非常暖心的幫她打圓場,考慮周到。

不論是資歷身後的娛樂圈大佬,還是事業剛剛起步的新人小花,對於何老師的為人處事,都是認可稱讚的。

情面,之所以難吃,是因為在面對不同的人時,很難一碗水端平。

但不論是朋友,親人還是陌生人,都應該保持適當的善意。

親朋好友不代表永遠可靠,陌生人也不代表對自己沒有幫助。

很有可能在困難時候扶自己一把的,就是意想不到的那個人。

以善意織就的這張「情面」,可以避免讓人陷入孤立無援。

吃好情面,對人生有莫大的裨益。

人生不長,磨難卻長。

吃好這三碗面,足以讓人成長的更加睿智明朗。

願你以儘力而為的態度,過坦坦蕩蕩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20首詩詞,許你一世平安!
《論語》智慧:這樣10種人,交往須謹慎!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