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抗日戰爭時期,有著不少的外籍醫生,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支持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事業,在極其極其簡陋的工作環境中,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付出了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儘管語言不通,還是飲食不慣,生活不便,設備不全,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直到抗戰勝利的到來,中國人民不應該忘記他們, 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更多的傷病員活了下來,中國的醫療事業得以促進,他們就是「高尚而純粹」的人。

甘揚道(1910-2004)

甘揚道,原名揚托·卡內蒂,保加利亞人,畢業於保加利亞最高學府索非亞大學醫科專業,曾經參加「保衛馬德里」的國際縱隊,為當局所關押。1939年,甘揚道作為「國際醫藥援華會」的一員來到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所在地貴州圖雲觀,他被任命為第三醫療隊隊長。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甘揚道在中國長達六年,主要在最前線參與戰地救護工作,他和他醫療團隊足跡踏遍湖南、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救護了無數的傷病人員。雖然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甘揚道依然是咬牙堅持下倆,並從沒有氣餒。

1945年,甘揚道回到保加利亞,被任命為普列文軍區主任醫師。之後,由於社會變革,他受到衝擊而被當局所遺忘,晚年生活過得難以為繼,最後在落寞中於2004年去世

柯列然(1904-1975)

柯列然,原名柯讓道,羅馬尼亞人,1939年,參加國際「援華醫療委員會」來到中國,支持抗日戰爭。1941年,他的夫人柯芝蘭也來到中國,支援抗戰,不幸於1944年去世。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柯列然在中國工作了9年,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河南、湖北等戰區搶救了為數眾多的傷員。1948年,他回到羅馬尼亞,在內政部和衛生部工作。回到國內後,他仍然不忘中羅兩國的友誼,從中奔走。1975年,柯列然去世,1986年他的骨灰被帶到中國,安葬在了宋慶齡陵園。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白樂夫(1906-1999)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白樂夫,原名羅爾夫 貝克爾,德國人,畢業於柏林大學醫學院,1929年加入德國共產黨,參與過西班牙內戰的國際縱隊,1939年,響應國際「援華醫療委員會」的號召來到中國,因為仰慕白求恩,改名為白樂夫。

抗日戰爭時期,白樂夫輾轉於廣西、湖南、河南、雲南等地,用他的高超醫術拯救了不少的傷病員。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更是在宋慶齡的協助下,來到山東解放區工作,為人民解放事業服務。

1948年,白樂夫回到了德國,之後他曾三次來到中國訪問,1959年,他還被中國紅十字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1999年,白樂夫因病去世。

顧泰爾(1908-1993)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顧泰爾,原名卡爾·考泰勒,德國人,1939年來到中國,受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分配,成為新一軍五十師任醫療隊長。他在中國工作了6年,主要是在雲南、貴州、廣西和重慶進行醫療救護工作。

1943年,顧泰爾還跟隨著遠征軍前往了緬甸。1945年,顧泰爾回到民主德國,之後在洪堡大學、哈雷大學任教,曾於1984年來到中國訪問。1999年,顧泰爾因病去世。

白求恩(1890-1939)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白求恩,原名諾爾曼·白求恩,加拿大人,我們所熟知的國際主義戰士。1916年,白求恩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他曾被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錄取,後回到加拿大工作。

1935年,白求恩加入到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他帶著醫療隊前往延安,被任命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1938年至1939年間,白求恩帶著醫療隊深入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行程750千米,做手術 300餘次,他還創辦起衛生學校,培養醫務人才,編寫各種醫療著作。

1939年,白求恩在河北淶源縣搶救傷員時,手術刀不幸割破左手中指而受到感染,當年11月,因為醫治無效,白求恩在河北省唐縣去世。

傅拉都(1910-1972)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傅拉都,波蘭人,出生猶太家庭,早年就讀於華沙大學法律系,後進入法國巴黎大學學醫,參加過波蘭共產黨與法國共產黨。1936年,西班牙內戰,加入反法西斯國際縱隊。1939年,傅拉都帶著九名國際縱隊醫護人員來到中國。

在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駐地貴陽圖雲關,傅拉都被聘為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顧問,之後他帶隊前往湖南、湖北戰場,救護傷病員。1943年,傅拉都帶著醫療隊前往印度,之後在印度、緬甸展開救護工作,直到抗戰勝利。

1945年,傅拉都回到波蘭,後來在國內的政治衝擊中,受到審查,之後受到中國有關部門的幫助。才得以平反。1957年,以波蘭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的身份,傅拉都再次來到中國工作。1964年,傅拉都回到波蘭,任職主管中國事務的副司長。1972年,傅拉都因病去世。

揚庫(1910-1990)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揚庫,原名達維德·揚庫,羅馬尼亞人,1929年考入雅西醫學院,畢業後取得外科博士學位。1936年,西班牙內戰,他加入反法西斯國際縱隊,奮鬥在西班牙前線。1939年,參加國際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所在地圖雲關。

揚庫起初被國民政府分配到省級地方部隊醫院,後來被分配到蒙自山區部隊工作。1942年,揚庫還跟隨遠征軍進入緬甸,參加抗日鬥爭。1946年,揚庫回到家鄉,被任命為羅國防部衛生局副局長。之後,他曾一度受到解職,由中國政府出面才得以平反。

1972年、1979年,揚庫曾兩次來到中國訪問,回顧了他在中國的歷史。1990年,揚庫因心臟病去世。

馬海德(1910—1988)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生於美國紐約州,1927年進入北卡羅來納大學讀醫學預科,1933年從瑞士日內瓦大學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來到中國上海,考察東方熱帶病。

1936年,由宋慶齡推薦,馬海德前往保安,考察紅軍情況。1937年,馬海德經過實地考察,向紅軍提出了諸多醫療改革的意見,被任命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並在當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前往山西五台山八路軍總部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馬海德在陝甘寧邊區從事醫療工作,診治傷病員達到4萬餘人次。1950年,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國籍,並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顧問。之後,他致力於皮膚病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於1988年在北京去世。

漢斯·米勒(1915-1994)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漢斯·米勒,出生於德國,1933年進入瑞士巴塞爾大學醫療系學醫,193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到中國,並前往延安。1943年,漢斯·米勒出任了國際和平醫院內科主任,救治了無數傷病員。

抗日戰爭時期,漢斯·米勒一直在太行山區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出任了冀察熱遼軍區野戰總醫院院長。1951年,漢斯·米勒加入中國國籍,出任了長春第三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院長、瀋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長兼兒科系主任等職,1957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後,漢斯·米勒曾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醫學院工作,還當選過全國政協委員,於1994年去世。

傅萊(1920-2004)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理查德·傅萊,原名:理查德·施泰因,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奧地利共產黨黨員,1939年來到中國上海,在上海多所醫院工作過。1941年,來到晉察冀邊區,從事醫療工作,先後在白求恩衛生學校、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工作,先後出任晉察冀邊區醫藥指導委員會委員、華北軍區衛生部顧問、重慶醫學院顧問等職。

1944年,傅萊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加入了中國國籍。2004年,傅萊在北京去世。

柯棣華(1911-1942)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1936年從孟買助學醫學院畢業並考入英國皇家醫學院,因二戰爆發,沒有前往英國上學,於1938年來到中國。1939年,他前往延安,加入了八路軍醫療對,主要在晉察冀邊區開展工作。

1941年,柯棣華接替白求恩出任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1942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因為癲癇病發作而逝世。

巴蘇華(1912-1986)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巴蘇華,全名為比喬埃·庫馬爾巴蘇,出生於印度達卡(現屬孟加拉國),1934年加入印度共產黨,1936年,從加爾各答大學醫科畢業,1938年參加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1939年到達延安。

巴蘇華曾出任過八路軍總醫院外科主治醫生,也在晉察冀軍區治療傷病員,參加過百團大戰,於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他回到印度,於1986年去世。

羅生特(1903-1952)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雅各布·羅生特 ,原名雅各布·羅森弗爾德,是猶太裔奧地利人,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早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曾被關入過集中營,1939年來到中國,在解放區工作長達10多年。

羅生特幾乎是將他這一生的美好時光都奉獻給了中國的革命事業,他是唯一獲得正規軍高級軍銜的外國醫生,跟著軍隊跑過華中、山東和東北等地,在軍隊中擔任著高級職務,1941年他來到江蘇鹽城的新四軍軍部,1942年被吸納為特別黨員,之後出任了生部顧問、縱隊衛生部部長籌職,被稱作為「新四軍中的白求恩」。

1949年,羅生特回國,1952年,羅生特因患心肌梗塞去世。

方禹鏞(1893-?)

抗日戰爭中活躍在中國戰場的外籍醫生,他們拯救了眾多抗日誌士

方禹鏞,朝鮮人,畢業於朝鮮京城醫學專科學校,後曾到日本東京大學進修。1928年,來到中國,先是在國統區工作,1939年前往延安,被任命為八路軍醫院任內科主任。他在解放區工作十分負責,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為人方面也較為謙和,贏得了眾多革命同志的尊敬與愛戴。

1945年,方禹鏞回到朝鮮,之後的事迹,因為記載較少而不詳。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夜狼文史工作室長篇歷史連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狼文史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魯迅人生路上的三位導師,一位是上世紀古文學領域第一人
從改革開放40年百位改革先鋒看百家姓影響力,哪種姓氏會排在第一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