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大火的一部紀錄片,直到今年依舊被不少人翻出來重讀,它發人省醒,它揭露真相,它就是《出路》。

這部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更是他們尋找「出路」的經歷。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中看到的可能是你我成長的身影,更是每一個還未做父母或初為父母不曾設想的未來。


山區孩子的出路?

馬百娟,一個來自中國西部窮苦山村的小女孩。她所在的小學只有5個學生,2名老師,12歲的年齡仍在讀二年級。但她依舊熱愛學習,她有一個願望,是可以考大學,去北京讀大學。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因為在馬百娟眼裡,只有讀書才可以去大城市掙錢,可以給家裡買面、打井,因為家裡總是面不夠吃,水不夠喝,而全家一年的消費都不會超過50元。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看到這裡,誰都無法想像,竟然在現代社會仍然有這樣生活水平的家庭,而奮力向上的最終理想也只是為了生計。

故事並沒有轉折,15歲的馬百娟輟學了,年齡太小也沒辦法打工,她就算有憧憬但仍然無能為力。而她60歲的父親,則說:


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夠了。」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傳統封閉的舊思想仍在毒害這個家庭,阻斷了一個女娃的未來之路。

意料之中,沒過多久她就和一個表哥結婚了,在她最好的年華里,還沒來得及嘗試,父母、家庭、甚至是這個社會階級不得已幫她選擇了她的出路,嫁人便是她「最好的出路」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在他們眼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也是可以找到人生比較好出路的唯一途徑。但或許父母的眼界、思想、格局一早就決定了能否在讀書的道路上走多遠。


農民工家庭的出路?

另一個主人公,19歲的徐佳,是一個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復讀兩年,準備再次奮力一搏。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而這也是父母的期望,常年在城市務工的父母,早已嘗盡了用力氣討生活的心酸,早已經歷了在大城市被人瞧不起受盡屈辱的過往。唯有讓兒子讀書,上大學,才能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改變兒子不會重走父母路的命運。

而高考復讀的壓力也將徐佳折磨到經常冒冷汗,雙手顫慄到無法寫字。就這樣堅持著,背負著全家人的期望,他終於如願考上了一個還不錯的湖北的大學。

但因為學校不是211和985,他比別人要更加努力地投簡歷、找工作。好在最終的結果給整個家庭都帶來了改變,徐佳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幾年後娶妻買房買車,成為了這個城市的新中產。

正如徐佳所說:「我現在接受社會不公平的存在,但我會努力去改變。」

如今,城市中的大部分在拚命的年輕人都如徐佳一樣,可能家庭的背景決定了這一生要靠奮鬥來改變,但好在有父母的堅持和篤定,才有了三年後熬出的希望。


依仗父母的孩子的出路?

最後一個主人公,袁晗寒,一個17歲輟學在家的北京孩子。比起前兩個主人公,她算得上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卻在出路的經歷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努力」。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小就是上北京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再到美院附中。輟學後,在家就靠看閑書和電影打發時間。

當無聊感充斥著整日的生活,她便決定在銅鑼鼓巷開一個小酒吧。在他眼裡,沒有人會被餓死。而唯一需要奮力對抗的就是打發無聊。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後來,父母送她去了德國一所藝術學校學習,拿到一個碩士學位回國後就開始實習,接一些散活。同樣不出意料,最終她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並創做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終究,依仗家裡的資源,父母的遠識,讓袁晗寒有機會不斷試錯,沒有那些窮苦孩子為生計、為改變家庭命運的憂慮,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嘗試並實現自己可以憧憬的未來。

有人曾說:「有些人要努力一輩子才能到羅馬,而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在羅馬。」

這三個主人公便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句話。馬百娟因為父母的愚昧,將自己的未來困在了舊思想里,至於羅馬是什麼樣,她這輩子都不得而知。

徐佳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全家的堅持,一步步打拚出屬於自己的城市一角,相信他的下一代,也離羅馬不遠了。

而袁晗寒,看起來要幸運很多,就是一出生就在羅馬的孩子。父母的資源和學識彌補了她後天的不努力,成功也就沒那麼出乎意料。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道:


「想想看,我們這個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當我們的父母生活在山頂時,註定你不會生活在山腳下;當我們的父母生活在山腳下時,註定你不會生活在山頂上。在多數情況下,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

雖過於現實,但事實的確如此。

BBC有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跟拍了來自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經過50年,最終發現階層壁壘幾乎不可能被打破。

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家庭資源,以及父母的學識和格局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道路。

這也就有了紀錄片中那兩個從小夢想做律師的孩子,成長的道路一直沒有大的偏差。看起來不需要太努力,但人生的規劃似乎早已註定。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當然,在中國,高考成為了一個公平合理,向上攀爬的有效途徑。用知識和努力改變命運和人生規劃顯得可能性更大了一些,但幾率到底有多大呢?

2017年北京高考某高考狀元的一番大白話引起了網友熱議: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只能說在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家庭和父母帶給孩子的助力。而父母的學識、資源和自我修養,同時也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鏡子。


最近,一個媽媽教育女兒多讀書的小視頻,也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

「美貌能複製,看第二眼就沒意思,一定要多讀書。」

的確,正如這位媽媽所說,真正陪伴孩子一生,不會改變的是她的文化素養,而不是她的美貌。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父母的以身作則,是用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拓寬自己的眼界和學識,這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和人生的寬度。

局限,從來都不該是捆綁束縛父母自己眼界的理由,更不該是強加在孩子身上阻礙發展的絆腳石。

因為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