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讀者徵稿 冬月豆絲香

讀者徵稿 冬月豆絲香

年味 圖源攝圖網

豆絲,顧名思義,是豆子做成的絲條嗎?算對了那麼一點兒吧。武漢的年味,就從灌香腸、腌臘魚臘肉、打糍粑,還有這「攤豆絲」開始。

道光三十年刻印的《漢口竹枝詞(卷二)·時令》有記載:「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面豆絲幹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據說豆絲在黃陂發明,黃陂位於武漢北郊,也是花木蘭的故鄉。以前冬閑時,黃陂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攤豆絲。豆絲的原料是早稻米、黃豆、綠豆約以10:1:3混合而成,也可以只選一種豆。浸泡12小時左右,泡久了,缺少勁道;泡短了,口感又會不夠細膩。如果晚飯後浸泡,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將發泡好的米豆磨碎成漿,開始攤皮。

豆絲 圖源網路

以前攤皮的工具是蚌殼,池塘干塘時撿幾個,選個最順手的。殼的凹面盛漿,背面來攤皮。在攤豆絲的師傅手裡,它全然是一個靈動地芭蕾舞者。一碗漿倒下,只是那麼輕柔地一旋,鋪開華麗的裙擺,一張豆絲成形!蓋上鍋蓋,待邊沿翹起即可起鍋。現在很少看到蚌殼,都用竹刮子了。攤皮是個技術活,鍋底的火勢要穩定,溫度高了會糊,溫度不夠又不成形。旋得要平穩,才不會一邊薄一邊厚。燒柴草的土灶攤出來的最正宗,一灶兩鍋,等待一口鍋里熟的時間,攤另一口鍋里的。趁熱抹醬或包上餡料吃,於各種卷餅而言,又是一番風味!

起鍋的豆皮攤在門板上,涼後要儘快切絲,久了,水分散失後容易切散。小孩兒們就幫著卷皮,卷好排列在一個大筲箕里,運送到案板前待大人切絲,蹦來串去地跟著忙活和樂呵!

熱乾麵

新鮮豆絲也叫「濕豆絲」,配大蒜炒尤香,也可以煮,還有人像做熱乾麵一樣做熱干豆絲。只是不耐久存,新鮮的吃幾天,其餘的需要晒乾。家家戶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年味濃濃地瀰漫在冬日的暖陽里。

臘肉炒豆絲 圖源網路

小時候,每年冬季,爸爸總會從黃陂帶回一大包干豆絲。他平時常幫老家人,農村親戚沒什麼像樣禮物,這些豆絲、糍粑、土雞蛋、花生、紅薯就是他們最質樸的感恩。媽媽取下家裡晾掛的臘肉切片,一片片紅白分明、晶瑩通潤,熱鍋將之爆香,待油脂浸入噴香的菜籽油,倒入一碗水,「刺啦」一聲,輕煙撩起。趁這冷水下入豆絲,糊湯綿軟之時,抄上幾把打過霜的白菜,調料蔥花一撒,盛上一大碗,醇厚的腊味夾於清冽的豆香!屋外雪窖冰天,屋裡熱氣飄盈。我總以燙為理由,咂吧著小嘴,一根根夾著品。那是兒時寒冬里的溫馨,也是記憶里的「施比受更有福」。

長大後,嫁的婆家也在黃陂。婆婆常常買回一張新鮮的整豆絲,煎到底面焦黃、豆香撲鼻時,包上腌菜,端給我們吃。那是她兒子從小愛到大的美食,是永遠滋養先生的「媽媽的味道」。

在結婚頭幾年的春節里,因為那年年都在男方家過年的規矩,也因為初婚的各種家族摩擦,我常是帶著情緒回婆家的。近年發現,其實每次回去公婆都盡量讓我「享福」,不讓我干任何活。待我睡到自然醒,婆婆端上一碗臘肉煮豆絲,又添了公公親手做的肉丸魚丸,以及數個荷包蛋。吃著吃著,也覺得:不像樣呀,得早點起來幫忙婆家準備接客的飯菜!吃進去的是美食,品出來的漸是相處的包容了。

現在,我給女兒做,以後還會教她做。傳的是廚技,是溫馨,是言傳身教於子女的美好傳承。

微信排版:王小懶

簡單三步,點亮星標

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感謝有你,市集有禮
我開始懷疑之前喝的是不是鐵觀音了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