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嬰兒感染埃博拉後「奇蹟」生存;德國打破高溫超導紀錄

嬰兒感染埃博拉後「奇蹟」生存;德國打破高溫超導紀錄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王爍、郝春暉、楊梟

責編 | 惠家明


1.嬰兒感染埃博拉後「奇蹟」生存

圖片來源:Pixabay

埃博拉病毒的惡名,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病毒致死率高達50%,會致使病人內臟衰竭、七竅流血。成年人尚且抵禦不了這種疾病,兒童染上就更是生機渺茫了。但是,這世上也有特例。據BBC報道,剛果有一名感染埃博拉的嬰兒奇蹟生還,而她僅僅出生了六天。為了拯救她的性命,醫院對她進行了五個星期的全天候治療。直至本周三,嬰兒的爸爸才終於將她接回家,而嬰兒母親已經因為埃博拉病情離世了。據了解,該嬰兒是全世界年齡最小的埃博拉病人,被醫務工作者們稱為「奇蹟」。

文章鏈接: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6568548


2.機器學習演算法或能推測患者發的蘇醒幾率

圖片來源:Pixabay

處於長期昏迷狀態的患者會給診斷帶來巨大困難。醫生很難判斷這類患者究竟何時能醒來,甚至說不清他們會不會一直沉睡下去。最近,法國的醫學工作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想用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推測患者蘇醒幾率。巴黎沙普提厄醫院(Pitié-Salpêtrière Hospital)的研究者分析了327名意識障礙(昏迷)患者,記錄其腦電圖接受聲音測試前後的反應,並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對其進行分類。結果表明,這項技術可以計算出患者蘇醒的概率,臨床表現也很好,未來有望投入日常診斷。

文章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brain/article-abstract/141/11/3179/5114404?redirectedFrom=fulltext

3.新研究揭示「持續性疼痛」背後的神經通路

圖片來源:Pixabay

在被熱水燙到的一剎那,我們通常會條件反射般地快速縮手,這被稱為「反射性防禦反應」。但若沒來及縮手,導致燙傷,我們可能會下意識將手含入嘴中緩解疼痛,這種反應針對的是持續性疼痛。近日,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發文,闡述了後一種反應背後的神經通路。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組名為Tac1的神經元,當這種神經元失去活性後,實驗小鼠在感受到持續性疼痛時就不會舔爪子來緩解疼痛,而神經元完好的小鼠則依然會這麼做。這一實驗結果說明,Tac1神經元對於生物採取持續性疼痛的應對行為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它也為我們帶來啟示:現有的阿片類止疼藥針對的主要是反射性防禦反應,而非持續性疼痛反應。有鑒於此,新止疼葯開發更應該考慮後一種反應。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93-8


4.一億年前的恐龍腳印「寶庫」現身英國

圖片來源: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在1~2億年前,地球上隨處可見恐龍的身影,它們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大量骨頭化石,還遺留了寶貴的「腳印」痕迹。這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了一個位於英國南部的恐龍腳印「寶庫」。該地區的恐龍腳印痕迹形成於白堊紀,距今約有1億年歷史。它們原本藏在岩石地層中,但隨著海岸侵蝕而逐漸暴露出來。目前,科學家們在這裡一共發現了85隻腳印,尺寸從2厘米到60厘米不等。這些腳印保存狀況很好,有些甚至連皮膚和鱗片的痕迹也清晰可見,人們至少能從中辨認出7種不同的恐龍。學者們認為,如此大批量保存完好的恐龍腳印化石極為罕見,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哪些種類恐龍喜歡生活在一起。

文章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18305522?via%3Dihub#!


5.科學家發現翼龍有4種羽毛狀結構

圖片來源: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是近親,生活在距今2.3億年至6600萬年前。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髮」,但是這些「毛髮」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本周,南京大學等機構發表的研究表明,翼龍不僅有羽毛狀結構,而且還有4種之多。利用高倍顯微鏡,研究人員在內蒙古發現的翼龍化石身上找到了4種羽毛狀結構,包括簡單的獨根狀羽毛(類似頭髮)、成束的細絲狀羽毛、兩側分簇的長絲裝羽毛,以及羽絨狀羽毛。據悉,這4種羽毛狀結構此前只在恐龍身上發現,而這次卻出現在了翼龍身上。這意味著,恐龍和翼龍的共同祖先很可能就已經長出了這樣的毛髮,而後遺傳給了這兩個類群。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8-0728-7


6.德國科學家突破高溫超導紀錄

研究者Mikhail Eremets

圖片來源:Max-Planck-Institut für ChemieCarsten Costard

超導,是指通電材料的電阻趨近於零的現象。在超導狀態下,通電時的損耗會被降到微乎其微,並能夠應用在核磁共振、磁懸浮列車、高速計算機等領域。但是,人類想實現超導就必須讓溫度足夠低,這極大地阻礙了技術普及。為此,許多科學家一直在改進通電材料的成分配方,努力在較高溫度下達到超導狀態。一開始,人類只能在零下200多度的實驗室實現超導。近兩年,這一溫度已經被提升到零下70度左右。本月,德國馬普學會的材料學家葉列米特(Mikhail Eremets)則宣布,他的團隊利用新材料創造了新的高溫超導紀錄:零下23攝氏度。相比於之前的研究,德國科學家的新紀錄無疑是巨大進步,也讓我們離超導技術走進生活的那一天更近了一步。

文章鏈接: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researchers-set-new-high-temperature-superconductivity-record

更多內容:http://www.zhishifenzi.com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不改革就會被改革:中國科學院將何去何從
哈佛學者如何打造光碟機動的精細「化工廠」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