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油價斷崖式暴跌,石油成為國際勢力博弈的工具

國際油價斷崖式暴跌,石油成為國際勢力博弈的工具

原標題:國際油價斷崖式暴跌,石油成為國際勢力博弈的工具


自今年十月份以來,國際油價呈現單邊斷崖式下跌走勢,跌幅非常驚人,7%的大陰線比比皆是,美聯儲議息會議的這幾天,更是連續暴跌,相比10月的高點,油價直接已經打了6折,而且還有繼續下跌的趨勢。



中國是一個原油依存度非常高的國家,63%的原油依賴進口,可以說油價暴跌對中國經濟是極大的利好。能給中國節約很多的外匯,並降低國民經濟運行的成本。


很多人對油價下跌嗤之以鼻,認為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有限,前幾個月有個段子刷屏了,深入人心,內容大概是這麼寫的。

十年前,2008年3月20日,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國內油價6.3元每升;


十年後,2018年5月26日,國際原油每桶75.56美元,國內油價7.4元每升。


可能是桶貴了。


這個段子的潛台詞是,國際原油的價格漲跌,和國內油價是沒關係的,不管國外漲跌,國內都是要漲漲漲,所以國外油價跌,和我有啥關係呢。


其實這個認知其實是非常錯誤的,我今天給大家來進行掃盲科普,從智商上碾壓謠言。中國的油價制定的機制,在2009年,有一次極大的變革。


2009年之前,中國的油價堪稱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便宜到什麼程度呢,在2008年的時候,深圳的油價只有香港的1/4左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當時中國為了扶持國內石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和消費。執行的是裸油價政策,油價里不含燃油稅,不含養路費,而在2008年時,大部分國家,已經把這二個稅種給加進了油價,而且中國還給油價補貼,所以導致國內外油價嚴重倒掛。



2008年的時候,國內油價的確是6.3元每升,那個時候國際原油價格是147美元每桶,但是大家知道么,2003年的時候,國內油價是3.4元每升,國際原油的價格是28美元每桶。


從2003年到2008年,國際原油價翻了5倍,國內油價只翻了一倍。換句話說就是煉油廠的成本增長了5倍,但是售價只被允許增加一倍,這其實是國家在補貼油價,讓油價長期低位運行。


所以,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對油價執行了改革,和國際接軌,增加燃油稅和養路費,取消部分公路的收費,並且取消對油價的補貼。結果就導致了2009年之後,中國的油價突飛猛進,現在大家交的油錢裡面,一半都是稅,但是油價貴並不能說明收費貴,因為在09年改革之後,中國取消了很多普通公路的養路費,一進一出,車主的總負擔並沒有變。


而燃油稅的徵收有什麼作用呢,這裡再給大家講一個事情,那就是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問題。


中國是一個高度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而原油的進口又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的海運,中東的石油想要進入中國,要先從海運進入印度洋,然後從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最後抵達中國大陸。



但是你看看這條海運線上的國家,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每一個都有能力封鎖中國的石油生命線,換成你,你安心么。更別提中東產油國本來就是和美國一夥的,要是中美髮生衝突,根本不用這五個國家掐斷海運線,中東產油國可能直接就不賣給你。


現在是和平時期,大家開開心心的做生意,中國有錢,就有人賣石油給你,也沒人去掐斷你的海運線,但是等到了戰爭時期,錢有毛用啊,現在和平時期呢美國都不賣晶元給你了,你指望戰爭時期還能花錢買到石油么?


正是因為海運線過於依賴親美國家,為了確保國家安全,中國必須找到一個不親美的產油國和運輸線來做後備補充。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啟動了中亞油氣管道工程,大肆從中亞國家購買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一方面為了降低成本,一方面為了做戰爭後備儲備。



中國修建了直通俄羅斯、土庫曼、緬甸、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家的油氣管道,將這些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一起源源不斷的通過這些管道運送進中國。

這些國家都有一個特質,相對親中反美,中國如果這些國家鬧僵了,那從親美國家的海上路線拿到石油就不成問題,如果中國和美國鬧僵了,那麼從這些反美國家拿到石油就不成問題。中國目前絕無可能和全世界都鬧僵,所以這些油氣管道的修建,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的國家安全。


而這些地區的石油價格和國際油價幾乎一致,但是天然氣就不一樣了,特別的便宜。因為天然氣身為氣體,極難運輸,天生就依賴管道運輸。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遠遠低於美國的天然氣,就是佔了管道運輸的優勢,德國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特朗普曾指責德國被俄羅斯綁架,但是即便如此,德國也不打算購買特朗普的天然氣,因為實在太貴了。



而中國購買這些國家的廉價天然氣,就必須要修建極長的管道,鋪設一條線路是非常昂貴的,遇山開山,遇水搭橋,還要打幾千公里的地基,既然已經費這麼大勁貫通了這條線路,那不妨在天然氣管道邊上再鋪設一條石油管道,省錢省力,合理利用。一舉解決了中國煤炭污染和石油安全的問題。


就這樣,中國主導的中亞油氣管道戰略全面鋪開了,僅僅從這個線路鋪設圖,你都能感覺這個工程規模的宏大,以及費用的昂貴。


那麼修建的費用從哪出?是全面徵稅出么?當然不是,國家最終決定從油價里出。。。


所以,國家在2009年,對國內油價的定價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極大地增加了稅收的比重,現在你消費汽油每花掉一塊錢,就有0.44元上交給了國庫,然後拿去修建中亞油氣管道了。所以你拿2018年的油價和2008年的相比,感覺國內油價沒動,這是錯誤的認知,因為你是拿二個極端的價格去比。


換一個角度考慮,如果2009年中國沒有進行油價改革,今天的油價估計能便宜一半,但是國家會在其他領域增加稅收,依然要修建油氣管道,但是這並沒有什麼意義。


但是這種稅收,其計價基準,也是根據國際油價來的,國際油價下降,國內油價必然下降,對於整個中國的經濟,必然是利好,對於大家的錢包來說,也一定是利好。


這一輪油價下降,是美國對俄羅斯和伊朗的打擊,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的經濟結構非常單一,高度依賴能源出售。上世紀80年代末期,俄羅斯的經濟不合理達到了極致,軍工業產值佔據工業體系的80%,軍事開始佔據國民總產值的28%。

80年代,蘇聯一半的外匯收入靠出售石油,然後外匯收入的一半是拿來購買糧食的,可以說當時的蘇聯雖然強大,但是已經變成了一個靠石油換食物的國家了,輕工業和重工業極度不匹配,整個國家高度依賴原油出口。然後,美國勾結中東國家,大量增產,強力打壓油價,國際油價在1981年的時候價格是39美元一桶,到了1986年只剩下12美元一桶了。


原油價格的暴跌,給蘇聯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又扛了幾年之後,經濟終於崩潰,1991年的時候被迫解體。


俄羅斯如今的經濟結果,比蘇聯時期有所好轉,但是依然高度依賴能源出口,每一次油價暴跌,俄羅斯都會變得萎靡不振,被迫進行戰略收縮。用能源價格來攻擊俄羅斯這樣經濟結構單一的國家非常的有效,比軍事戰爭還有效。


而最近幾年,俄羅斯的日子過的不錯,又開始進行擴張,和美國產生了摩擦,一方面俄羅斯在中東不斷的插手擠壓美國的勢力,一方面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衝突不斷的生計,甚至在刻赤海峽直接扣留烏克蘭的軍艦。


而被美國制裁的伊朗,唯一能出口的東西,也只有石油了,還只有中國願意買,如果能把油價打下去,一樣可以順便對伊朗造成重大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讓他的小弟沙特拚命的增產來打壓油價來傷害俄羅斯的經濟,沙特王儲涉嫌謀殺卡舒吉,美國不僅不管,還處處維護沙特,就是因為沙特不僅送上了千億美金的軍火訂單,還是美國遏制俄羅斯的重要棋子。


在沙特的增產下,石油價格終於崩了,俄羅斯和伊朗都被美國給玩壞了,但是與此同時,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中國,趁機悶聲發財,既然你們把廉價石油送上門了,我們就趁機大肆購買,把這些年修建的戰略儲備石油倉庫給填滿,順便給所有的中國人,發一個小紅包。


而中國持續不斷修建的超級油氣管道,由於中國是主導地位和最大主顧,所以統一採用人民幣進行能源費用的結算。



這背後,也是典型的大國博弈,強制用人民幣來結算意味著什麼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這是在一點點挖石油美元的牆角,一點點把人民幣推向全球。

從石油安全戰略到石油人民幣戰略,中國利用石油,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


來源:我的行業分析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情報社OIA 的精彩文章:

普京發話聯合沙特減產,國際油價有望拉升,國內三連跌或將急剎車
黃背心之後是藍背心,法國這回找誰來鎮壓?因為抗議者都是警察!

TAG:海外情報社O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