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大戰在即,軍參謀長兒子緊急出院,求上戰場,母親淚別暴露身份

大戰在即,軍參謀長兒子緊急出院,求上戰場,母親淚別暴露身份

作者:白小原

1979對越作戰,41軍作為東線北集團,在中越邊境長達13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擔任了最艱巨的作戰任務,是戰略進攻的首戰主力,過「3關58卡64隘」,攻朔江、圍高平、守扣屯;全殲越軍王牌246團,搗毀346師師部。

兩軍對壘,能勝,往往有徵兆。

41軍軍長張序登、121師師長鄭文水等在前線勘察

1978年11月25日,41軍下轄的121師361團,接令進入一級戰備。緊接著,各級召開誓師動員,調整配備骨幹,準備前運後留物資,轉入臨戰狀態。

其時,該團4連一排第二年度兵李東華,此前曾因參加上級年度演練考核,因強度大而吐過血,住進了181醫院休養。聽說部隊有作戰任務,三番四次找醫院要求出院。幾經周折,李東華最後趕在連隊向邊境機動前一晚歸建,並積極請戰,要求隨隊開拔。

李東華,系時任41軍參謀長李祝慶的兒子。戰前,1979年大年初八,一輛掛著軍部牌照的軍用吉普,直接開到4連駐地。車上下來李祝慶和妻子。李參謀長臉色如常,檢察連隊備戰情況,其妻子則悄悄找到兒子李東華。天底下哪有母親不擔憂兒子?母親抹著淚給兒子送行,千叮嚀萬囑咐。直到此時,朝夕相處的戰友們才知道,原來平時訓練刻苦、為人很低調的李東華,竟然是軍參謀長的兒子。

大戰在即,將軍將兒子送上戰場,與普通戰士一起摸爬滾打、共生共死,這對4連官兵來說是極大的激勵和安慰。當時,除了李東華,友鄰362團7連的高幹子弟姜利民排長,同樣積極參戰,來到作戰尖刀排帶兵,親手炸掉了敵人3個暗堡,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8歲,被授予「爆破英雄」榮譽稱號。李東華也因作戰勇敢,榮立三等功。

姜利民烈士

聞戰則喜的官兵還有很多。4連炮排戰士、第二年度兵白林應,一次幹部說話說漏了嘴,他得知自己被列入了留守人員名單,躺在床上輾轉難眠,腦海里全是誓師大會熱血沸騰的場景,特別是自己跟著兄弟們高舉拳頭,吼出「必打有理、敢打必勝」口號的瞬間。

想想自己,就是為了保家衛國才來當兵,如今遇上了打仗的機會,豈能放棄?況且,戰友們都上了戰場,自己卻因留守沒有參戰,沒有軍功,怎麼好意思面對父老鄉親!這麼一想,他翻身起床,徑直去找連長指導員。

連長李群柱、指導員余林龍,經不起這名性格倔強的少數民族戰士的請求,只得調整了留守人員,決定安排在訓練中負傷的老兵頂替白林應留守。

那些年,就因為有李東華、白林應這樣血氣方剛的戰士應戰、求戰,部隊得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平戰轉換,一致決心「打出去」。當時,北京還在考慮「能不能打好」「打多遠合適」,派韋國清等赴雲桂部隊調研,當韋國清看到4連彙報的「搭乘坦克穿插奪隘」戰術課目時,說「演練不錯,像打仗的樣子,看來還是能打好的!」

121師向邊境機動

11月28日晚,361團從桂林出發,秘密向廣西邊境開進,於12月2日6時進至廣西德保縣。此次行動,部隊均變換了代號,車牌也統一編了號,任務是在邊境地區開展臨戰訓練。

10多天後,形勢發生變化,361團繼續向那坡邊境集結。向邊境推進幾十公里後,與越南抬眼相望,部隊任務為出境偵察穿插。這時,部隊緊急擴充,補充了大量新兵,而且很多來自於「兩廣兩湖」,人數幾乎佔了編製的三分一。他們從火車站下車,直接被拉到邊境報到,連部隊的營房都沒看過就上了戰場。

因為是新兵,很多常識性的知識還未掌握(如地雷識別排除、炸藥彈使用等),很多新兵倉促上陣,且與老兵缺乏感情溝通,新老兵不太熟悉,也沒有指定專門骨幹一對一或一對多負責,以致後來戰鬥中很多新戰士犧牲或失蹤。4連一名1979年1月入伍的新兵黃練江,在戰鬥中失蹤犧牲(何故何時犧牲不明),當時連隊卻不知他的信息,戰後多年才將他的信息補齊,追認為烈士。

在臨戰訓練期間,戰爭氣息越發緊張,部隊整體穩定,官兵們在遺書上紛紛寫「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但真正要真槍實彈上戰場了,有的官兵心裡扔有恐懼,這不是幾句大道理就能解決的問題,終究是面對生死的人性使然,求生或危險時刻的自然反應:人都懂得生命的寶貴,都想活著回來。

進攻前一天晚上,4連六班副班長鄧昌雲和連隊文書胡平兩個湖北兵,躺在草垛里長談。倆人從家鄉談到部隊,從親人談到戀人,最終還是談到了生死這個話題。胡平說:「萬一負傷,最好傷到手臂,這樣不至於喪命,還能活著回來。」鄧昌雲則希望子彈最好從小腿穿過,因為「小腿肌肉多,不會傷及骨頭,頂多也只是傷殘」。

想不到,這是兩人最後的訣別。1979年2月16日晚,鄧昌雲和戰友越境向縱深穿插,17日抵達越南高平通農縣,被派到一座山頭擔任警戒。期間,部隊突然接令改小路穿插,不知何故小鄧竟然掉隊了,戰友找尋未果。事後接友鄰367團通報,鄧昌雲掉隊後隨367團行動,後在安樂戰鬥中犧牲。遺憾的是,當時4連未得到準確消息,只得將其列為失蹤人員,多年後才追認為烈士。

廣西那坡烈士陵園埋葬的900多名烈士,多為41軍所屬部隊官兵

英雄基因孕育英雄兵。戰前,雖說人的心理狀況不一,但一進入戰場,什麼都顧不上想了。4連官兵戰鬥激情高昂,「士可殺不可辱,狠狠教訓白眼狼」,全連上下無一退縮。

從抗日烽火走來的361團4連,抗戰時參加了雷神廟、長沙堡、平渡等戰鬥,解放戰爭又參加了3保本溪、4保臨江、遼瀋和平津戰役、塔山阻擊戰、解放南澳島等戰役,先後被授予「長嶺山連」「英勇善戰連」「愛民模範連」榮譽稱號。

1979年9月,4連被授予「穿插英雄連」榮譽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日本皇族得腳氣,英國皇室得怪病:「皇家病」改變世界大戰
吳忠者,有忠也!180人被3千人包圍,將軍頸部中彈血流如注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