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像老子一樣思考

像老子一樣思考

文/ 龍泉 首發/ 雲南道教網

若有所收穫,請順手轉發,功德無量!

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於從正面看待問題,並極力關注問題的正面,因而,當我們試圖進入問題並置身其中,便易於走向一極。對於極端的偏愛讓我們忽略了另一種可能,從而無法掌握問題的全部。

實際上,當我們讀《老子》的時候,總覺得它晦澀難懂,不僅語言晦澀,其道理也若隱若現,乍一看覺得不可思議,因為老子告訴我們的道理與世俗太格格不入,致使很多人看完第一章就無法繼續。"道可道,非常道"就把很多人隔離在老子的世界之外。

《道德經》第一章可以看作整部書的前言,或者稱之為緒論。一般來說,我們讀書需要從緒論讀起,特別是帶有哲學性的著作,因為緒論是整部著作的高度總結和章節展開方式,闡述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只不過,很多人卻恰恰忽略了這一部分內容。

《老子》首章就是一個緒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整本書的宗旨:道是可以道的,但一旦我們以描述、談論、闡述的方式去認識道時,便把我們的思維限定於某些概念中,而概念只是我們給認識對象的某種規定,我們必定會錯過一些東西,而無法保持全然。

實際上,老子似乎一開始就告誡我們,讀他的著作,就要放棄對任何概念的執著,放棄我們已有的認知,而是關注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部分,放棄有限,放棄現成的理解和固有的偏見,然後將自己置身於他極力推崇的"無"中。無,就是不去執著於一物。

然而,這個"無"是不易理解的,我們的周圍充斥了"有",我們無法離開"有",因為我們所有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似乎都是建立在"有"基礎上的。然而,老子卻說,如果我們想理解世界、探知宇宙根本、了解自我,就需要放棄"有",而是以"無"為途徑。

在很多人看來,老子的邏輯是荒謬的。老子從未辯駁,正因為他從不辯駁,他的"無"顯得威力無窮,他守著那個"無",然後他便空了,因為惟有「空」才能容納萬物,才能使他的道保持全然無缺。全然的道是無所不包的,所以,那個可以把握的"有"和那個無法把握的"無"被同時含攝其中,最終合二為一。事實上,有和無從未分離。如果你覺得是分離的,那就陷入了執著。

《老子》首章里,老子只告訴我們,道只是一種存在,你可以將它解釋為規律、法則,可以將它定義為宇宙之本體,可以把它命名為任何東西,連老子都不知道這種存在到底是什麼,因此,他也只好"強字之曰道",因為人們習慣於用語言邏輯的方式把握事物,以為離開這種方式,我們就會孤零零無所依靠。

老子也很清楚,當他不得不開始討論道的時候,就已經說不清楚道為何物了,因此,他一直告誡我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為道日損",告訴我們"復歸於朴",並告訴我們理解道的基本方法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只不過,一直以來,他一直被我們誤解著。他可以爭辯,但他從不爭辯,因為被誤解或看不懂本身也在道中。

正因為如此,老子的思維是逆向的、辯證的。當全世界鍾情於有時,他關注無。他說"俗人昭昭,我獨悶悶;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他從未反對過任何人,卻在反對所有人;全世界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他卻看到事物的反面。他即是正面也是反面,因為在老子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正反,因為正、反本身就是一體。

正反、對錯、有無等一系列的矛盾,曾經讓我們擁有了認識世界的標準,然而,我們似乎從未思考過,除了對錯、黑白、善惡這種簡單粗暴的價值判斷,我們幾乎關閉了進入大道的門徑。所以,老子說,不要執著於分別,因為一旦有了分別,我們已經不再全然。

若習慣性地執著於其一,我們就會走向極端。而更為關鍵的是,當我們執著於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的力量也同時被激發出來。所以,當你愛到極致時,裡面也含有等量的恨,狂喜之中也含大悲。正因為如此,老子讓我們不喜不悲,保持純然。

實際上,老子早已知道我們會執著於此,於是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知道道是什麼,但他永遠無法說清道是什麼,因此,給我們留下一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讓我們一頭霧水。然而,當我們開始靜下心來體悟這句話時,我們也許會就知道他說的道是什麼了。

其實,如果我們真正走進老子,我們可能會聽到他微笑著說:"我這本書,除了第一章,其他八十章都顯得多餘。"慈悲。

[2018.12.24 | 圖片源於網路,侵權即刪]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全真道北宗承譜系表
遠離「眾」人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