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分形: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分形: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你見過這種椰菜花嗎?

分形椰菜花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它的樣子是不是特別魔性?整個椰菜花由一個個尖尖組成,而每個尖尖上面又有尖尖,就像一個小的椰菜花,如此重複……

這種椰菜花就是一種分形,你可以在超市買到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分形。

說起分形,可能大家只會不明覺厲。但要辨別分形其實很簡單:給你一個形狀,如果將它一部分放大之後,差不多就是原來的形狀,那麼它多半就是個分形

比如說一棵樹,如果砍下它的一根枝條,你會發現枝條本身跟樹長得差不多,都是枝枝丫丫各有分叉,就是尺寸小了點,所以說樹的形狀差不多就是分形。反過來看一個球的話,放大它的一部分,只是個有點彎曲的平面,根本不是一個球,所以球就不是分形。

一棵大樹 |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然,在數學裡可不能這樣定義。我們說分形就是放大之後跟本身「差不多」的形狀,而這個「差不多」,就需要用數學來具體量化。如果要求放大之後形狀完全一致的話,就是最經典的分形。龍形曲線、謝爾平斯基地毯、門格海綿,就都是經典的分形。

龍形曲線 | 圖片來源:Wikipedia

謝爾平斯基地毯 | 圖片來源:Wikipedia

門格海綿 |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然,現實中哪有那麼多「完全一致」,所以數學家也拓展了分形的定義。某種隨機產生的形狀,只要放大之後在數學的意義上「差不多」(用術語來說,就是來自同一種概率分布),那麼這種形狀也算是分形。用這種定義的話,分形椰菜花和樹都是名正言順的分形,而海岸線、雲的邊沿、甚至股市的走勢,統統都是分形。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拿起一張紙揉成一團,得到的也是個分形。

一團紙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很多分形看起來都很奇幻。比如說龍形曲線,明明只是一根線,卻搞出了一大片實體的效果;門格海綿明明應該是三維的實體,卻看上去好像什麼都被挖乾淨了,不像是有三維的樣子。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接觸的東西,維度都是整數,但分形的維度卻可以是一個小數,處於兩個整數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我們看分形,經常會覺得它由某種東西摺疊而來,但這種摺疊卻突破了維度,看起來非常酷炫。

朱利亞集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很多介紹分形的文章都會說分形無處不在,這話雖然奇怪,倒是千真萬確。雖然你在日常生活中大概看不到什麼分形,但實際上你身上就自帶好幾個!大腦皮層、肺泡網路、腎臟血管,這些都是分形

分形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分數維度的特性,用「平面」把「立體」塞滿,最大化平面的面積。大腦皮層皺皺地摺疊在一起,大大增加了皮層可以擁有的面積,給計算能力來了一個飛躍,讓人類得到思考(和刷手機,還有發明手機讓你刷)的能力。肺作為交換氣體的場所,表面積自然也是越大越好,而分形的肺泡網路恰好能最大化血液和空氣接觸的表面積。過濾血液廢物的腎臟也是一樣。

圖片來源:《工作細胞》

經過自然演化的鬼斧神工,人體內的分形已經將「把平面塞到空間」做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分形維度來衡量這一點。分形維度越接近3,表明空間塞得越滿。人類大腦皮層的分形維度已經到達大概2.79,肺泡網路甚至達到了2.97!多虧了它們的分形結構,我們才能活著並且思考。

但最能體現分形無處不在的,還不是我們身體內的這些器官。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本身就組成了一個分形。星系組成了星系團,星系團又組成了超星系團,超星系團之間互相勾連,又組成了大尺度的纖維狀結構,可以橫跨十億甚至百億光年。光從這種纖維狀結構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可能需要超過宇宙年齡十分之一的時間。但這些纖維狀結構本身,跟超星系團的結構又不無類似,組成了一個多尺度上多尺度上的分形。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 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分形無處不在」,最終極的例子是我們所生活的空間本身。物理學家在嘗試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時候,提出了不少所謂「量子引力」的模型。在二維的量子引力模型里,空間由一個個小三角形組成,而這些小三角形還會不停地隨機漲落,構成所謂的「布朗地圖」,這也是一種分形。在我們生活的四維時空中,很可能也有類似的分形結構。所以,可能我們就活在一個巨大的分形之中,那麼分形自然也就無處不在了。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wikipedia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果殼少年」,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你還知道哪些分形的例子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當我們在討論食品安全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如何正確吃魚?一周兩次,海淡兼食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