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給予的快樂比獲得的快樂持續的時間更長

給予的快樂比獲得的快樂持續的時間更長

我們在某一特定事件或活動之後感受到的幸福感會隨著我們每次經歷該事件而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享樂適應。但根據即將發表在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給予他人可能是這一規則的例外。在兩項研究中,心理學研究人員Ed O" brien(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和Samantha Kassirer(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發現,與自己反覆收到同樣的禮物相比,參與者的幸福感並沒有下降,或者下降得更慢。

「如果你想長期保持幸福感,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從目前的消費中休息一下,體驗一些新的東西。」我們的研究表明,這類事情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重複給予,甚至以相同的方式給予相同的人,我們做得越多,可能會繼續感到相對新鮮和相對愉快,」奧布萊恩解釋說。

在一項實驗中,大學生參與者連續5天每天得到5美元;他們被要求每次把錢花在完全相同的東西上。研究人員隨機分配參與者,讓他們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或別人身上,比如把錢放在同一個咖啡館的小費罐里,或者每天在網上給同一個慈善機構捐款。參與者在每天結束的時候都會反思他們的消費體驗和整體幸福感。來自96名參與者的數據顯示了一個清晰的模式:參與者一開始自我報告的幸福感水平相似,而那些為自己花錢的人在五天時間裡幸福感穩步下降。但是對於那些把錢給別人的人來說,幸福似乎並沒有消失。連續第五次給予的喜悅和開始時一樣強烈。

然後,奧布萊恩和卡西爾在網上進行了第二項實驗,讓他們在參與者之間保持任務的一致性。在這個實驗中,502名參與者玩了10輪字謎遊戲。他們每輪贏得0.05美元,這些錢要麼歸他們所有,要麼捐給他們選擇的慈善機構。每一輪比賽結束後,參與者都要透露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高興、高興和快樂。

同樣,那些放棄獎金的人自我報告的幸福感下降速度要比那些保留獎金的人慢得多。進一步的分析排除了一些可能的替代解釋,比如,給別人禮物的參與者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時間考慮該送什麼禮物,這可能會促進更高的幸福感。奧布萊恩說:「我們考慮了很多這樣的可能性,並測量了十幾種。」「他們都無法解釋我們的研究結果;在「得到」和「給予」條件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偶然的區別,而在控制分析中的其他變數時,幸福感的關鍵差異保持不變。

對快樂誘導體驗的適應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效的,它能激勵我們去追求和獲取新的資源。為什麼當我們給予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卻沒有發生呢?研究人員注意到,當人們關注一個結果時,比如獲得報酬,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比較結果,這會降低他們對每次經歷的敏感度。當人們專註於某一行為時,比如向慈善機構捐款,他們可能不太關注比較,而是將每一種捐贈行為都視為一種獨特的快樂誘導事件。

我們也可能更慢地適應由給予帶來的快樂,因為給予他人幫助我們保持我們的親社會聲譽,加強我們的社會聯繫和歸屬感。這些發現為未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如果人們捐出或得到更多的錢,這些發現會成立嗎?還是給朋友和陌生人送禮?

由於親社會行為包含了廣泛的經驗,研究人員也考慮過超越給予或接受金錢獎勵。奧布萊恩解釋說:「現在我們正在測試重複的談話和社交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可能會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面手 的精彩文章:

機器學習可以預測你是否會步入一個健康的晚年
利用人工智慧監控環境

TAG:多面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