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台小白叫小黑:可能是最不像 PowerBook的PowerBook

這台小白叫小黑:可能是最不像 PowerBook的PowerBook

寫完上一篇文字後不久,我又收到一台比較古老的PowerBook,它有很多與眾不同個的地方:它是有史以來屏幕最小的蘋果筆記本、它是專門面向日本用戶設計的蘋果筆記本、它是最早被考慮放進公文包的蘋果筆記本、它甚至不能算是「筆記本電腦」——它就是「巴掌機」PowerBook 2400C。

(灰色機身的PowerBook 145)

稍早接觸過蘋果電腦的朋友可能對iBook、iMac(特指G5時代)的乳白色亞克力機身造型印象深刻,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的蘋果電腦都被稱為「小白」,即便在金屬材質當道的今天,很多人依舊認為蘋果電腦就是乳白色;然而在更早的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受當時的設計和生產加工水平限制,蘋果筆記本的機身大多是灰色的(其實我以為當時喬布斯已經被掃地出門好幾年了,蘋果對設計的追求沒有到偏執的地步,所以當時的產品外觀沒有達到令人驚艷的水平);除了單調的灰色機身以外,蘋果也嘗試過和第三方企業合作設計、生產蘋果的產品,例如授權給Sharp、Motorola生產Newton PDA,和索尼、IBM合作設計PowerBook筆記本。

(去年分享過一個蘋果授權給Sharp生產的Newton,現在看回感覺真是黑歷史,那是我夢遊寫的吧?!)

(東芝「蘿蔔頭」系列也是比較著名的Subnote了,相比之下2400C還是顯得有點大的)

這台PowerBook就是蘋果和IBM合作的成果,之所以說它不能算是「筆記本電腦」是因為它是作為Subnote機型被設計的,顧名思義就是比Notebook還「次級」一點,主要體現在超小的機身尺寸上,比較受筆記本收集愛好者喜愛的HP Omnibook 300、Sony VAIO C1都屬於Subnote;後來Subnote的定義逐漸放寬,12寸以內的筆記本都被納入Subnote的範疇,於是IBM ThinkPad X系列也變成了Subnote,再之後這個概念就演化成了超極本Ultrabook,從非主流產品線到出現在大部分人的桌面,不得不感慨很多時候歷史是殊途同歸的…

(和MacBook Pro 15相比則顯得2400C確實很窄~)

PowerBook 2400C由IBM著名的大和實驗室研發並委託日本IBM藤澤工廠生產,不僅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白」,反而是一台血統純正的「小黑」,它還和同期的ThinkPad 535X共用部分零配件以降低生產、售後成本;雖說AIM聯盟(Apple、IBM、Motorola)始終為蘋果設計、生產其專用的PowerPC處理器,但這樣落實到具體機型的特殊合作關係,似乎在2400C之後的蘋果和IBM之間再也沒發生過。在這台筆記本研發過程中,IBM工程師無法理解蘋果工程師對設計的執著,對他們不嚴抓貨期而把工作重心放在產品設計上的做法感到驚訝。

(型號後面的180是CPU的主頻,還有一款日本市場專賣的型號頻率高達240MHz)

由於日本市場對筆記本的便攜性有著極致的追求,所以蘋果給大和實驗室下的設計任務書也是「一款滿足日本用戶使用需求的B5紙張尺寸的高性能Subnote」,和早期輕薄筆記本不同的是,小尺寸機身並沒有限制它的性能,作為10寸屏幕的機型,它擁有不遜於同期12寸蘋果筆記本的性能和擴展性,可見IBM的設計功力在當時也是相當深厚的。

這台成色不錯(真的相當不錯了,畢竟它是97年生產的,距現在已經21年了)的PowerBook 2400C來自好基友魚貓網(ID:jiajiyucat),非常感謝(鞠躬)~

機器的A面只有一個蘋果logo,當年的機器大多是這樣,但有點弧形的線條是2400C獨有的,當年的ThinkPad倒也還是大磚頭外形。

D面也能明顯看出弧形,沒有任何螺絲孔和擋板。

仔細看貼紙可以發現它確實是日本生產的筆記本,其他型號則多會寫著「美國組裝」。

機身左側只有耳機和麥克風介面。

右側則更神奇的一個介面都沒,難道沒有光碟機或軟碟機嗎?

前側除了抽拉式電池和電源燈,同樣沒有光碟機、軟碟機的位置,上面的乳白色半透明按鈕既是翻開筆記本的卡扣,又是充電狀態指示燈,插著電源會發出淡淡的綠光,這樣的設計很難想像究竟是蘋果還是IBM提出的…

背後可以看得出這台機器擴展性的強悍之處,從左到右分別是:蘋果鍵盤、滑鼠專用的ADB、電源口、印表機和Modem口(這個介面應該是個變形的串口,可以轉接)、外置軟碟機口、VGA、HDI-30 SCSI(轉接出來是CN50頭,為此我還給它配了個Apple CD光碟機…)、紅外線(上)、PCMCIA卡槽(上面的卡槽我用CF-PCMCIA轉接卡放了一張8G CF卡在裡面,具體要幹嘛等下會提到)。

四個面看完說明一個問題:這台機器確確實實是沒有軟碟機、光碟機的:機身空間實在太小了,因此它的主板還是三層PCB堆疊設計,這個設計控制住了外殼尺寸卻讓厚度大增,但窄窄方方的小胖子機身也顯得很可愛呀!

(那麼為什麼人變胖了就不可愛呢?這簡直是一個哲學問題…)

從這裡開始是硬體部分

鍵盤乍一看沒什麼問題,實際上是按比例被縮小了的;當然這張圖的重點不是鍵盤,我要開始拆機了!注意看C面屏軸兩側邊上的小圓貼,這是拆機的第一步,用針把它挑起來就好(為了挑這個蓋子,我把兩邊都弄花了,心疼…)

掀起小圓貼之后里面有兩顆螺絲,卸下來然後把細長的擋板拿下來,注意看C面最上面的那個灰色條!

這兩張圖連著看,會發現那個灰色條不見了,拆這一步一定要記得先把灰色條水平朝著自己的方向拉出然後提起來,不先拿走這個灰色條的話拆C面會很容易損壞它,大部分拆機教程根本沒提這一步,一定要注意!!

灰色條拿走之後就可以拆C面了,方法也是把C面整個殼朝著自己的方向拉,可以按住鍵盤頂上的骨架發力,但一定要輕,因為C面拉到底還有觸控板排線,用力一拉排線就斷啦,拉出來拆了排線,C面就拆卸完畢了,可以開始鬆開固定鍵盤的3黑(底)3銀(頂)6顆螺絲。

拆完固定鍵盤的螺絲後注意看這個屏蔽罩上有個卡扣托著鍵盤的邊緣,把鍵盤朝著卡扣的反方向輕輕向上推即可解除鍵盤的固定,但還是要輕,因為鍵盤還有兩個排線沒拆。

連接鍵盤的兩個排線卡扣是水平滑動的,把卡扣的「耳朵」對著屏軸方向水平推上去即可解開鍵盤排線,鍵盤也拆卸完畢。

拆完鍵盤之後整個C面就拆卸完成了,可以看到電池佔用的空間不是一般的大…但主板上還有一個屏蔽罩擋著,我直接劇透了吧:這個不是CPU,下面壓著的是內存,卸下左側的兩顆螺絲,垂直提起就可以拆除屏蔽罩。

屏蔽罩底下放內存槽…現在某些筆記本愛這麼干我還覺得挺無聊的,沒想到20多年前就有廠子這麼設計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那個屏蔽罩的作用應該主要是為了托住鍵盤…注意看這個內存是板載的,官方自帶16MB板載內存,預留了一個槽用來擴展,還是挺良心的。

移除屏蔽罩之後的主板是這樣,為什麼沒看到CPU呢?因為這是堆疊結構的PCB,很多部件都被安放在下層,這塊主板的下一層就是CPU板和介面板(畫面底部隱約可以看到紫色電容的板子);說到CPU就不得不提這個機器逆天的一個地方了,這個時期的很多機器的CPU是可以拆下來的,於是有的第三方廠商為筆記本生產了跨代的CPU升級板,例如這台2400C不僅可以升級到240MHz的日本專賣款CPU,更是可以安裝第三方廠商生產的PowerPC G3 320MHz CPU板,真是玩出花來了…

拆到這裡發現這機器要用的是EDO內存而不是SDRAM,雖然SDRAM也能插進這個槽里,但插上SDRAM系統只會無視它然後繼續用板載的16MB內存開機(但SDRAM會急劇發燙然後燒毀,不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然而我手裡也只有一條從老ThinkPad拆下來的32MB EDO內存,只能小小升級一下了…起初本來還想順便把硬碟換成SSD,但發現這種多層結構主板實在太難拆,換硬碟還要拆屏線,作為屏線殺手的我是萬萬不敢亂拆的,所以選擇了曲線救國的方式,打算從PCMCIA槽里的CF卡上啟動系統,假裝自己換上了SSD。

換好內存開機顯示32MB,按道理說應該現在48MB呀?不是很明白系統怎麼判斷板載內存何時被啟用,有空去多收點EDO內存慢慢試試看好了…官方標稱這機器最大支持的內存容量是80MB,也就是64+16MB,所以我堅信在特定條件下,板載內存可以和插槽上的內存混用的,但網上的信息表示實際最大可以擴展的內存容量是112MB,我就很納悶了…難道還有112-16=96MB容量的內存?可能是見識太少,實在想不通…

然後是軟體部分

PCMCIA轉CF卡插上去之後系統識別到新磁碟插入,我把它初始化為Macintosh的分區格式;這個文件系統把我鬱悶的不行,一開始想著分一個它支持的DOS分區用來和PC交換數據,仔細想想發現當時的FAT12/16都不支持超過2G的分區(圖上卻顯示能初始化成7.6G的DOS文件系統),實際上初始化成上面顯示的DOS文件系統也無法被PC識別,退而求其次選Macintosh文件系統同樣無法被Mac OS X識別,只能暫時不考慮文件交換的事了…

我先說一個捷徑,要往CF卡上裝系統可以完全繞過下面的那些步驟,在原系統上把圖中這些目錄拷貝到CF卡上就能啟動了!但我是個強迫症,還是通過官方的安裝程序重裝一遍系統到CF卡上吧!

在這個位置有個System Backup目錄,其中有Install System Software功能,這就是裝系統,簡單粗暴…

安裝程序開始界面很簡單,就是教我怎麼裝,太直白了吧?

完整的系統功能就這些,隨手挑了一些感覺用得上的準備安裝。

安裝過程就是程序掛載一個個安裝盤鏡像(都是軟盤鏡像所以有超過30個之多)然後往目的磁碟里拷程序,方式和我上面說的把那幾個目錄拷進去是一樣的,這一串鏡像拷完之後就裝好了。

裝好之後在這個位置把CF卡設為啟動磁碟,然後重啟就可以進入CF卡上新裝好的系統了,這點和現在的Mac是一樣的。

重啟之後進入的就是全新安裝的系統,怎麼看出是新系統呢?一方面牆紙和快捷任務欄位置變了(原系統的快捷任務欄實在找不到方法調到屏幕底部),其次則是系統功能增加了,多了個Apple Video Player,CF卡上的系統設置也和硬碟上的互相獨立,所以判斷是裝到CF卡上了。

寫這篇文字無關情懷,只是在折騰的過程中發現在中文社區里,講清楚怎麼折騰一台老機器的文章實在不多;對於這台機器來說,連英文資料都不是特別詳細,唯一覺得寫得比較細緻的折騰文居然是一個日本網站上的文章(畢竟是面向日本市場發售的機型嘛),實在有些出乎意料…於是決定把我折騰的過程一一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交流之餘也為以後想玩一把這類老機器的朋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到了這裡對這台機器的折騰就算是結束了,如果能收到PowerPC G3的CPU板的話可能會再拿出來升級一下吧~雖然一開始只是想記錄一下折騰的過程,結果最後還是東拉西扯的寫了一堆有的沒的…

最後的最後,為什麼我在開頭提了一下PowerBook 2400C是「巴掌機」呢?看雞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手機攝影:每張照片後面都應該有故事
JK、寶礦力與富士業務卷里的夏天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