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ofo失敗警示家電業:布局未來勿以犧牲「自我造血」能力為代價

ofo失敗警示家電業:布局未來勿以犧牲「自我造血」能力為代價

[釘科技述評]歲末年初,共享單車明星企業ofo的失敗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從如何機智地搞定「退押金」工作,到互聯網大佬、各路媒體點評分析ofo的敗因,輿論將這家在生死線上掙扎的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相較於娛樂化的段子,釘科技認為深刻剖析這家明星企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更值得產業界深思。對於家電業來說,從ofo的失敗中,又得到了哪些啟示呢?產經觀察家丁少將認為,家電企業需要吸取一條深刻的教訓,那就是可以高調布局未來,但不能喪失「自我造血」能力。

ofo引領了共享單車潮流,也是和摩拜單車比肩的頭部玩家。公開資料顯示,在其創立的3年時間裡,有過10多輪融資,融資總額在14.5億美元(也有說超過20億美元)。其中,滴滴、阿里、螞蟻金服等巨頭都曾重金投資。在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將ofo股份賣給阿里套現退出的時,ofo的估值號稱達到30億美金。

讓ofo看起來不缺錢的,還有巨額的押金。僅以目前上千萬人申請退還99元或199元押金來看,整體押金規模就已經在10億元-20億元。而以ofo鼎盛期押金規模看,幾十億元肯定是不在話下。

大量融資、高估值、巨額押金,看起來很有錢的ofo,其實真實經營始終處於賠錢的狀態,沒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當資本不再繼續投入,當用戶擠兌押金的時候,ofo就很快從高處跌落。

ofo的脆弱證明,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無法贏得資本市場、用戶的信心,一旦有事,就會出現「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設想一下,如果ofo從一開始就注重「造血能力」的開發和強化,在電商、廣告甚至區塊鏈領域都加強布局,而不是在瀕臨死亡時才開始艱難自救,很可能會持續博得資本的青睞,用戶也會對這樣有盈利能力的企業抱有信心,擠兌押金的想像也不會集中出現。

很多家電企業都羨慕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認為他們容易獲得資本青睞和高估值,也容易吸引媒體關注,因此有意學習和模仿。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簡單擁抱互聯網,而喪失「自我造血」這個相對長板的能力,則會有極大的經營風險。

比如,號稱中國冰箱出口冠軍的奧馬冰箱,就因為跨界互聯網金融而遭遇企業經營危機,並連累到冰箱版塊。

12月13日晚,奧馬電器發布系列公告稱,公司收到《民事裁定書》及《查封、凍結通知書》。由於多筆債務逾期,奧馬電器遭凍結或輪候凍結的銀行賬戶26個,被凍結資金總額累計為6.90億元。

第三方市場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奧馬品牌線上零售額份額是2.9%,2018年下降至1.4%;線下渠道,2018年奧馬品牌零售額份額下降至0.3%,2017年時份額還有0.6%。

類似奧馬一樣,缺乏互聯網基因,又希望走捷徑搭乘互聯網快車的家電企業,並不是少數。沒有在實業領域的堅守和創新,將互聯網、AI、IoT等視作資本炒作、一夜暴富的工具,在布局所謂「未來」的同時,忽視了「自我造血」能力的強化,企業的經營風險是很大的。

ofo的失敗不能怪投資人,更不能怪用戶,只能怪企業自己沒有打造出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過於重視「未來」而忽視了當下能力的構建。在所謂的風口、機會面前,蒙眼狂奔不如練好內功。(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釘科技 的精彩文章:

1-10月家電產銷平穩 內銷受制於地產 或向海外轉移產能
退押金,再次成為ofo的一道坎

TAG:釘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