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日本 NHK 電視台的報道:12月14日上午,,一位中國65歲女性患者周麗華,在日本兵庫縣一家醫院中持刀刺傷男醫生,造成重傷。日本警方以該患者殺人未遂的嫌疑將其逮捕,但嫌疑人否認懷有殺意。嫌疑人於12日經其他醫院介紹後入住該醫院,並於13日接受了被刺傷醫生執行的手術。目前,警方表示被害者腹部受到嚴重刺傷,正在醫院接受治療。醫院稱其並無生命危險。案件具體情況仍在調查中。

中國式醫鬧競走出國門?這不得不讓我們再次關注這一討論已久的話題。從國內發生的多起醫鬧事件看,醫患之間不外乎這幾種對立的認識:

患者認為醫生過度醫療、技術不精、為了醫院收入和個人獎金亂開藥,亂做檢查、亂動手術、小病大治、延長治療期,甚至不顧自身的硬軟體水平,無原則地承接病人,以至延誤最佳治療期,而對最終的不良後果以專業領域慣用說法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而醫者認為:人體千差萬別,病情千變萬化,醫學是一門探索性科學,而探索則意味著兩種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在疾病面前,哪怕再高明的醫生,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勝算。患者出現醫療意外,原因非常複雜。有的是因為醫學技術的局限性,有的是因為病情的特殊性,苛求醫生包治百病,是不符合醫學規律的。有一些病人和病人家屬缺乏法律意識,發生醫療事故等後,往往不通過正常途徑去解決,而是把氣出在醫護人員身上。更有一些人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通過「醫鬧」故意把事情鬧大。醫務工作者身上背負了太多的東西,承擔了太多本不應該由醫務群體承擔的社會責任,醫院正成為某些人發泄家庭、生活、工作中積累的壓力的排泄口!

從這種對立的認識看,醫鬧似乎已走入一個怪圈。雖然國家進一步完善了相關法律、法規,如2016年醫鬧入刑,2018年《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強調診療活動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範,恪守職業道德。

很多醫院也就防醫鬧,採取了多項措施:醫療場所安裝報警鈕,配備手持報警器、移動通訊步話機等報警系統;醫院大門裝備金屬探測器,以避免兇器入內;裝備24小時監控系統;設置緊急員工避險房間,保證治療區有備用出口;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由於醫學的專業性和病情個體差異的特殊性,憑現有的技術、制度、社會大眾意識,還難以徹底消除醫患雙方的誤解與質疑,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醫患之間缺少信任和溝通是醫患衝突的主要原因。

說到信任,作為患者,如果不具備醫學知識,對病情也沒有專業了解的情況下,在選擇醫院時,最好是到正規醫院就診。畢竟公立、三甲醫院,在硬軟配置、專業技術能力、內部管理等方面,保障度會更高;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大醫院病源多,醫院收入有保障,從主觀看,就沒有必要冒著「醫療事故」的風險,為了收入無原則地攬病人,至少大概率上沒有必要這樣做。但個別民營醫院、私人診所,在這一方面確實很難保證主觀意識上不會這樣做。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說到溝通,這是醫鬧產生的根源。現在很多醫院建立有應對醫患糾紛的應急機制,有不滿意見患者對話的通道,讓患者一旦產生問題,第一時間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去解決糾紛。但這只是事後處理的一個方面。醫患之間要建立信任,更重要的是事前有效溝通,雖然也有很多醫院採取術前談話、手術風險告知,與患者簽署風險擔責協議等方式,但患者對此的重視度和主動接受度還是與預期有差距,主要是醫生的溝通方式方法上,可能更多地注重專業領域的說明,而缺乏人情關愛。再有患者及家屬也不了解專業知識,醫生說得再多,也無法作出專業的選擇,而事後出現意外,不明事理者或是別有用心之人,就把責任全推給醫院和醫生。在這種情況下,醫院確有必要進一步改進方式方法,提升術前風險告知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使患者及家屬足夠重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由患者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一同參與術前溝通,站在患者角度作出判斷,幫助患者作出專業建議。當然也會有很多時候,由於病情緊急,根本來不及讓患者及家屬作出充分考慮,就要進行手術的情況,在這個時候,就只能選擇相信醫生了。所以,選擇醫院很多重要,如果一開始就抱著不信任醫生的態度進醫院,肯定會有一萬個理由產生醫患糾紛。

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醫術只有概率,沒有定數。只有患者充分信任醫生,醫生為了患者進最大努力,才能為患者贏得最多利益。醫患本是生命共同體,惟有信任,才能共贏。

刺向日本醫生的鋼刀將中國式醫鬧捅出國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宜生醫生 的精彩文章:

一緊張就想上廁所,有可能是這種病在作祟
男士酒後絕對不能做的事情

TAG:宜生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