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華人第一武指,半個世紀的動作人生 專訪袁和平

華人第一武指,半個世紀的動作人生 專訪袁和平

聖誕檔開畫,在一眾喜劇的包圍下,一部動作戲《葉問外傳:張天志》拿下了同檔期華語電影的最高口碑。

這部由光線參與出品的動作片延續著其路演傳統。早在11月月末,主創們便已在全國各地路演、做宣傳推廣,除了主演張晉以外,已73歲的「八爺」袁和平,身為影片導演同樣親力親為。

這位走南闖北,並在好萊塢揚名的「世界華人第一武指」,實則十分低調。袁和平個頭不高,常身著黑色款的運動服,頭戴一頂黑帽,像極了一位大隱隱於市的高手;在拍攝現場每每指導時,他的身手依舊敏捷如往常;採訪時,他頗善於傾聽,講話真誠,不遺漏任何一個問題。

張晉說和八爺拍戲壓力與勞累並存,因為對方的要求太高。

要求高,聽起來並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程度,而筆者在這次的採訪中,從八爺口中聽到最多的是「打戲要好看,要完美」。這句話或許也是驅動他一直不斷創作,不停在動作設計上創新的原因。

相較於葉問,張天志是一個普通人

《葉問3》已是三年前的作品了。彼時擔任此片動作指導的袁和平,為葉問和張天志設計了一場「詠春對詠春」的高潮戲,張天志差了一招輸給葉問後,這個虛構的人物反而在袁和平心裡生了根。「張天志更加人性化一些,他會因為失敗而不再碰詠春,有著有仇必報的性格。」

相較於神一般存在、零缺點性格的葉問,袁和平笑言,「葉問是過招前還會請對手先吃飯的謙謙君子。」而在《葉問3》里,張天志則是一個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角色,他在地下打黑拳,靠詠春賺錢,為了過上好日子,不斷向別人挑戰,和秉持著「不爭之爭」的葉問爭誰是詠春正宗。

最終的挑戰失敗,把張天志這個人物打壓至低谷,越是以低谷開場的人物故事就越有戲劇張力。所以當黃百鳴把想要製作《葉問外傳:張天志》的想法告訴袁和平時,兩個老友不謀而合。當時袁和平正在拍攝《卧虎藏龍:青冥寶劍》,順道拉上「俞秀蓮」楊紫瓊,飾演片中的長樂大姐大。

《葉問外傳:張天志》算是葉問宇宙的第一次外延。與葉問閉門比武之後,張天志關掉了武館,開了一家雜貨店,和兒子張峰過著平靜的生活。一次出手相助,讓他成為了黑幫二少的眼中釘。平靜的生活被打破,相繼地房子被燒、毒品事件、香港被殖民的黑暗歲月一一揭開,張天志也從過往的失敗中漸漸站了起來……

袁和平坦言,這部影片最想傳遞的價值是「人不可以太執著,失敗一次並不代表永遠失敗」。所以直到影片中最後一場對打,張天志久違地使用詠春與體格健碩的洋人對打成功時,觀眾能在這場民族之戰中看到張天志的成長,以及他與詠春的和解。

袁和平的動作美學

袁和平三個字一出,便已明了這部影片最大的看點便是動作場面。

袁和平為《葉問外傳:張天志》設計了數十個動作場面。並且他力圖每一個動作場面不讓觀眾感到無聊。袁和平在動作設計上考量了很多。其一做法便是為張晉(飾演張天志)選擇勢均力敵且相當有看頭的對手,且用雙方的優勢互攻。

「啟用托尼·賈,便用到泰拳的元素;楊紫瓊用刀,女性的柔與力量並舉;大塊頭的戴夫擅長摔跤,他的強大力量與張晉體格上的不匹配和懸殊感,反而有利於把戲劇性做出來。」

其二便是在動作上設計上的巧思。相較於古裝片,比如《卧虎藏龍》動作戲呈現而出的飄逸,《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里偏重道具的使用以及拿古典戲劇和傳統戲曲做基底,《葉問外傳:張天志》則更偏實實在在的打鬥。

袁和平在這部戲裡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綜合搏擊術,使得人物的動作高度自由,在互相的見招拆招中完成每一場戲。並為了避免觀眾審美疲勞,特別把一場發生在招牌街的打戲,安排至高空中。「提前一個月,這場戲的每一個動作和招式已經設計好,如果到現場再構思,一天只能拍兩場而已。」即便做足了萬全準備,這場招牌街打鬥戲,依舊拍足了15天。

而在張天志與長樂大姐大(楊紫瓊飾)在酒吧第一次見面對話的戲裡,袁和平不滿足於僅僅對話聊天的展現,而是在一張小小的桌子上面,藉助酒杯互相推拉之間,把各自的功夫底蘊表現出來。「這是一場依舊酒吧的環境特意設計的戲,張天志的性格也從中看出變化,相較之前更加禮貌和平靜。」

袁和平動作設計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在千變萬化的過招中依舊能讓觀影者看到肌理層次分明的武術理念。《葉問外傳:張天志》已不是袁和平第一次拍詠春了,不管是早年的《詠春》,還是更被人稱道的《一代宗師》以及《葉問3》,袁和平直言他在減少詠春的展現。「怕拍的太多,觀眾會煩」,但結果「少而精確」,反而加深了觀眾對詠春的印象。

張晉用詠春對打戴夫的那場戲,一方面與之前不同,袁和平加重了對腳部的使用,另一方面依靠詠春快而密的手部動作,以及張晉個頭嬌小的優勢,不斷捶打對方受傷的右側肋骨部位,打得戴夫逃跑。這是有邏輯且讓觀眾看得懂的動作設計。

感染力,從哪裡來?

儘管說來膚淺,袁和平執導下的動作場面總是有著極強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來自於劍過眉間時的慢動作,來自於行雲流水,如舞蹈般舒展優美的姿態,也來自於主客觀鏡頭切換間,對節奏的超強把握。

在袁和平的動作設計中,無論男女,武打動作均相當的漂亮、威猛和有力量。「一出打戲好不好,三個因素很關鍵:默契、節奏和力量。」

默契,指的多是武打演員間的默契。從上世紀60年代進入電影界,袁和平執導《醉拳》與成龍互相成就,後續在銀幕上打造了李連杰,挖掘了甄子丹,與楊紫瓊合作,捧紅吳京,在《卧虎藏龍》時期留意張晉,推薦其參演《一代宗師》中的馬三等等。

一路以來,華語電影中主要的功夫明星均與袁和平有深厚的情誼。「當初在《卧虎藏龍》,張晉身型似女生,做章子怡替身,刀、槍不錯,氣質也不錯,有機會便會推薦他。」

一個好的演員難覓,選到一個好的動作明星更是難上加難。所謂拳腳無眼,動作上的輕重緩急,如何將假的表現的似真,對動作沒有自我的消化理解是很難做到的,這是屬於武行間的一種默契,在特效滿天飛的今天,尤其珍貴。

至於節奏帶出的感染力,更多用到的是電影的剪輯技巧和蒙太奇轉換技巧。功夫片中常有以一敵十,乃至以一敵百的場面出現,《葉問外傳:張天志》中同樣有相似的場景。一場在長樂商會的大戰里,將對決分成兩個段落。第一個便是張天志和朋友阿虎「一殺多」的場面。

一個大視野的廣角鏡頭吊起來,觀影者站在上帝視角首先感受到混戰場面的激烈程度。然後鏡頭便置身於混戰之中,以主觀的方式切身感受到打鬥的張力和刺激。

而在打鬥中,為了調整觀眾的注意力節奏,袁和平也會在打鬥的間隙讓動武的雙方暫停,至於暫停的原因,則五花八門。比如在張晉與楊紫瓊的打鬥中,起初一段里張晉手無兵器,直到朋友阿虎丟給他一條鐵棍,打鬥節奏改變,攻防改變,鏡頭切過來兩個張晉和楊紫瓊的特寫眼神殺,直接告知觀眾,在視覺休息後,一輪新的廝殺有要開始了。

同時打鬥交手時帶出的力量感,常透過適度的誇張與變形,或藉助其他的物體來呈現。比如大體格的戴夫與張晉對峙時,將對方扔出去後,一整面牆破碎,是對戴夫力量的渲染,袁和平常常透過對被擊打者表情或身體疼痛的誇張展現,來渲染暴力的力量感,設法將疼痛感傳遞給觀眾。

結語

從上世紀50年代跟隨父親袁小田參與黃飛鴻系列的演出至今,袁和平在這個行業里一呆就是半個多世紀。

從武行開始他便細心留意每一種門派武術的精華是怎樣的,經由他的設計變成適於鏡頭展現的武打動作,他也會觀察每一位演員,找出他們的特色,設計符合他們的動作樣式。

大概基於喜愛,所以不會厭倦。從早年將機械打鬥變得更加人性化的喜劇動作(結合硬馬硬橋)、魔幻的茅山術士、雜技、霹靂舞元素時期,再到未來世界的打鬥設計等等,從初出茅廬到揚名立萬於世界,袁和平仍不知疲倦地堅守在動作領域。

因為他還有許多的創新要做,留在他的下一部作品當中。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鮮電影 的精彩文章:

他到底怎麼了?人氣變高了,可執導水平直線下降!
每一幀都很美,這才是年度最佳該有的樣子

TAG:小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