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堅持「優先論」,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位置

堅持「優先論」,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位置

周國輝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歷來把人才看作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與根本支撐。他多次強調指出,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黨的十九大把人才強國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目標新征程的七大戰略之一,進一步確立了人才工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中的戰略地位。

(一)科技創新,人才為本,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戰略資源。

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台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高度重視發揮人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作出了新的精闢論述,明確指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擁有4200多萬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這是中國開創未來最可寶貴的資源。我國13億多人大腦中蘊藏的智慧資源是最可寶貴的。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競爭,也是人才成長和人才發揮作用機制的競爭。誰擁有人才,誰就掌握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動權,誰就能佔據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美國長期以來在大多數科技領域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依賴的不就是其強大的引才用才機制?

(二)必須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

這是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的必然要求。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值得我們引以為豪。但也要注意到,未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人才越多,對我們事業的支持就越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國人才資源總量要從1.14億人增加到1.8億人,增長58%,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6%。作為其中核心關鍵部分的科技人才的數量也應做到同步增長,甚至增長比例要高於其他部分。

在擴大人才規模的同時,我國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應當高度重視,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的現狀應當加快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契機,完善人才結構,重視培養領軍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的專門人才,統籌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以及社會工作人才等各項人才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三)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圍繞建設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按照創新規律培養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場規律讓人才自由流動,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更加註重培養、用好、吸引各類人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加註重強化激勵機制,給予科技人員更多的利益回報和精神鼓勵;更加註重發揮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作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一要營造創新型人才發展的有利環境。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開發科技創新人才,首先要抓好人才環境。要優化人才創新環境,根據科學技術活動特點,把握好科學研究的探索發現規律,為科學家潛心研究、發明創造、技術突破創造良好條件和寬鬆環境,大力營造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要健全人才分類評價激勵機制,打破制約科技創新的利益壁壘,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要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把它作為創新型人才發展的環境,切實抓緊抓好。

二要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和開發模式。

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更加重視夯實創新基礎、倡導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活力,努力形成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

要開展啟發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方法改革試點,弘揚科學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要著力培養青年創新人才,引導青年勇於創新創造,破除論資排輩等觀念,為青年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引導托舉、鋪路搭橋。

要特別重視做好高端人才資源的開發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取決於高端人才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搞好創新就要抓高端人才的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本事越大越好。「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們國家要想快速健康發展,高端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要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要重視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使他們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海外留學人員是我們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人才庫,要按照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把做好留學人員工作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以更大力度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要堅持「充分尊重、積極支持、放手使用」的方針,充分考慮他們在國內工作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在生活上提供更多便利,在工作上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台。要努力改善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創新創業、發揮作用的政策條件,把他們放到關鍵崗位,讓他們參與專業決策、領銜重大項目,發揮更大作用。不要以任何條條框框去束縛人才,不以任何理由借口去制約人才,切實做到引進人才「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努力創造一種讓各類人才來去自由、自我擴張的寬鬆環境。

四要建立健全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改進科研人員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

(四)必須以強化黨的領導和黨管人才為統攬,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新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教導我們,要用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開發人才、推進人才事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管人才,不僅有利於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而且有利於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則和根本經驗。

堅持黨管人才,重在凝聚合力,主要是管宏觀、管大局、管戰略、管政策。要按照黨管人才原則的要求,探索建立黨管人才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新的管理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重點建立和完善適合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這三支隊伍特點和成長規律、公平與效率相統一、激勵和監督相結合、競爭與創新相促進的管理機制。黨委和政府要加強指導、協調和服務,制定和組織實施人才工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用法制手段保障各類人才的合法權益,為人才素質的提高和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加寬鬆和諧的環境條件。

毛澤東同志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也可以造出來。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科技強國歸根到底是人才強國。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強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在科技創新中更加重視和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管人才的原則,確保新時代人才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強大、更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作者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速看!這個報告事關每個中國人,破解食品安全痛點的對策都在這裡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評論之十一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