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獨自成山(duzichengshan)

1

前天晚上,我帶孩子在體育場玩,這裡天天都有賣玩具的地攤。兒子又跑過去看,他看上了一個喇叭,非要讓我給他買。

我把兒子拉到一邊,此時的兒子已經開始撇嘴,淚在眼裡打轉。我說:你剛買了魔術球還沒玩兩天,就要買新玩具?再說,喇叭我們也買過,不到一天就壞了。

兒子無動於衷,不肯走。不是買不起玩具,但這樣頻繁買玩具,且喜新厭舊沒完沒了,也更讓很多跟我一樣的家長困擾吧?買了吧?家裡玩具堆成山,不買吧,孩子哭鬧不休,讓人誤以為父母吝嗇冷酷,不就一個玩具嘛,至於跟孩子上綱上線?

孩子永遠少一個玩具,就像女人永遠少一件衣服一樣。這讓很多家長很頭疼。

一部分屬於控制型的家長勸不動孩子,便憤怒地將孩子拖走,或者丟下孩子往前走,甚至還會打罵孩子,導致親子關係劍拔弩張,雞飛狗跳;

還有的家長屬於放任型,勸說無效後,嘆著氣:「好吧,買。」順便再抱怨下孩子多麼倔強不懂事,孩子拿著玩具偷瞄一眼大人,「陰謀得逞」的得意模樣。

不管控制型的父母,還是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要玩具而哭鬧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如何,他們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從無無法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更學不會處理需求和完成自我成長。

對此,美國的金伯利·布雷恩提出了「情感引導式教育」,並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說:情感引導就是要讓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義,能夠識別和利用不同的情緒,並且能進一步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變化。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2

情感引導的本質,就是鼓勵孩子表達意見,父母看得見和化解孩子的情緒,在「分享權力」之下,在成人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情感引導的好處是,在和風細雨之下,父母和孩子化干戈為玉帛,各得所願。於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一種驚人的成長,孩子成人,大人成父母。

若擱以前的脾氣,兒子哭鬧要玩具時,我會生氣地拖著孩子走,屬於典型的控制型母親。然而此時,我蹲下來抱著兒子說:「你是不是很想要那個喇叭?」兒子委屈地點點頭。

我接著說:「媽媽也想給你買,但是咱家的預算有限,不僅要買吃的,買衣服,還要交你的學費,以及家裡的水電費,沒有給你買喇叭的預算。要不這樣,你先玩以前的玩具,咱們下周買。」

兒子原本失望的眼神里又燃起了希望,再次確認:「你不能說謊。」我肯定地說:「媽媽不騙你,但是媽媽工作的時候,你要幫著我,咱們一起努力掙出買玩具的錢,好不好?」兒子這才戀戀不捨地徹底離開了玩具攤位。

接下來的兩天,兒子很積極,丟垃圾、搬凳子甚至還幫我畫了一幅畫,說是給我加油,這很難得。當然,我下周一定會給兒子買喇叭,說出去的話,我從不食言。

不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玩具已經很多了,而是大人無視孩子的需求和情緒,一刀切地壓制,或者消極放任自流。而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一直處在「密而不親」的狀態,接觸頻繁,卻不懂也看不見對方。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3

改變這種狀態的方式就是情感引導式教育,不止是孩子哭鬧要玩具時,任何親子關係不暢通時都適用。

父母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你是特別想要這個玩具?我也很想給你買,你是不是很難過等等,先做到通情、共情,讓孩子學會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好的壞的,還是對的錯的,孩子有權利表達自己,這是孩子直面自己的第一步。

我曾看到一對老夫妻帶一個三歲多的男孩在廣場上玩耍,男孩長得可愛,但是在我在場的半個多小時里,這個小男孩一句話都沒跟大人說話。而相反,我家的孩子跟我說個不停。不應該呀,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並非是孩子沒有需求,相反,他的需求很多,也很頻繁,但他只會「叫」,那種低沉變了聲的嘶叫。他一叫,爺爺奶奶就明白他想要幹什麼,立即全方位滿足。我這才明白,這孩子不會表達自己,因為他的撫養人太 「體貼」,阻斷了男孩表達自己的語言交流。

所以,不管孩子的情緒或者需求是對是錯,合不合大人的意,大人都要幫著孩子去認知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並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非吼叫和哭鬧。

陳明實情,解釋原因。父母說明真實情況,為什麼做這個決定,讓孩子也能對父母產生共情:並非父母不想答應你,而是實際情況不容許父母滿足你。

比如我會告訴孩子,短時間內,父母的工資是固定的,出去各種生活開支,能供孩子自由支配的不多,錢花在玩具上太多,就只能減少其他開支,比如他愛吃的零食,喜歡的畫筆等等。

讓孩子了解這些,不是要父母訴苦,而是讓孩子明白合理支配開支的重要性,剋制任性,才能將有限的收入最大利益化,合理化。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4

要讓一個孩子懂事的最好辦法是,讓孩子參於決擇。即便孩子明白父母的為難,但孩子依然不甘心被父母做決定,也不知道怎麼辦。此時,父母要給孩子幾個可供選擇的處理方法,陳明利弊,讓孩子自己去選。

不管孩子做哪一種選擇,父母都不要橫加干涉,只要孩子心甘情願,那就依孩子的意。即便孩子做了決定,可能到最後還是不滿意,此時的父母千萬不能熱嘲冷諷:「說了教你不要這樣,你不聽,這下看你怎麼辦?」或者「說既然你做了選擇,你只能這樣,不能哭鬧。」這不可取。

之前,兒子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一個魔術球,當時我問他:你的錢不夠,我可以給你添,但你買了之後,零花錢就沒了。兒子依然決定要買。誰知兒子剛買魔術球不到五分鐘,居然哭了起來,原因是自己沒了零花錢,無法接受。

最後的結果是,我跟女兒贊助他三塊錢,算是幫助他,下不為例。四歲多的兒子畢竟還小,他能做出決定已經很難得了,至於讓他佯裝堅強,真的是難為他了。

不管時候,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即便孩子的決定可能思慮不周,不一定最合適,父母也要做孩子堅實的後盾,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愛。

自從我這麼做了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看見玩具不肯走

5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家的孩子根本不聽大人說,拒絕溝通,耍死皮賴,抱著「我就要,你能怎麼著?」的態度。

能有這種心理的孩子,往往是「情場老手」,父母被他要挾慣了,屢試不爽,傻子才不用這招呢。這樣的孩子若不及時管教,一旦孩子大了,就會因芝麻蒜皮的小事,用極端的方式要挾父母,比如自殺、跳樓、離家出走等。

面對這種情況,孩子有政策,專家有對策。從事多年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的對策是:父母不吼不罵,將孩子抱回家,放到卧室里,陪著孩子,等哭累了,再好好安撫孩子,然後再講道理,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制定一個你情我願的準則。

當然,孩子要玩具,父母也不是每次拒絕,該買的,也不要吝嗇。如果父母確實不能買,但孩子確實想要,很簡單,鼓勵孩子與大人溝通,要讓孩子明白: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要想得到想要的,只能說服父母,「說」永遠要比「鬧」管用。

再大點的孩子會零花錢,這時,父母不要過多地干涉對零花錢的支配權,他想買,就讓他買好了,大不了他在別的方面少花點。

用李玫瑾教授的話說: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沒有人會天生當父母,誰不是在錯誤中摸爬滾打著前行,好在孩子一次次給父母糾錯的機會,千萬別錯過。

千百個孩子,有千百種教育方法,但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有「情」有「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寶寶指甲有白點,是缺鈣還是肚子有蟲?
當你想表揚孩子,說這15句話才有效!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