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

辛棄疾是我們非常熟知的一位詩人,他在「詞」上的成就不比蘇軾差,與蘇軾齊名被稱為「蘇辛」。

在我們的印象中,辛棄疾的詞豪放激昂,處處洋溢著滿腔的愛國主義激情,每個字都像是拍打在胸口的音節,連起來又是雄偉豪邁的山河,他似乎與「婉約」這兩個字格格不入,就像那首婉約詞中表現的那樣,豪放之後留下的,全是清冷到極致的孤高。

《青玉案·元夕》是辛棄疾不多的婉約詞之一,也是他代表詞作之一,許多人即使不熟悉這個名字,卻也知道「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這是本詞的最後一句,也是點睛之筆,若沒有這句,「元夕」就只是熱鬧,任何人都能表現出來的熱鬧,甚至有些詞人能夠比他表現得更好,然而加上這最後一句,整首詞立馬就變了味,變得令人恍然大悟,變得令人扼腕叫絕,變得不由使人貓抓耳撓,「那人」究竟是誰?怎能如此孤高?

從直意來看,詩人上闕一直都在描寫元宵佳節熱鬧的景象,下闕突然筆鋒一轉,夜深人為歸,使人看著滿城熱鬧的景象,千百次的尋找那個身影,他在等一個人的出現,可人山人海卻怎麼也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在他回眸傷神之時,驀然的燈火所不及的地方,看到了那個人,在那靜靜的站著,靜靜的站著......

我們無從知曉「那人」到底是誰,只能憑著猜測得出幾個答案:

一、「那人」是作者的心上人,也是最普遍的解釋,辛棄疾身上的其它光環明顯掩蓋了他感情上的一面,或許在他激情澎湃的內心之下,也有一顆為情所困的心,而他顯然是幸福的,因為這驀然的一回首,不知收穫了多少的芳心。

二、作者希望以此明志,希望自己能夠向燈火闌珊下的那人一樣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為當時的南宋掌權者似乎毫無危機感,在這種國難當頭的時刻仍有這麼一副表面熱鬧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一樣,在這熱鬧非凡的景象之下,城上竟然沒有一個士兵的影子,強敵壓境,這派熱鬧已經有了苦中作樂之感。

辛棄疾不願與他們一樣屈身降志,去湊當權者的熱鬧,他要的是成為燈火闌珊下的那個人,一個自甘寂寞,孤傲高潔的人。

三、作者表達了一種思想境界,那一剎那的回眸更有種「永恆」的感覺,後世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此句作為人生三大境界中的最後一種境界,這種境界與詞的本身文學性無關,其中的哲學思想,或許只有到了那種地步才能理解通透吧。

筆者認為「詞」雖是詞人所寫,但卻可以有千萬種理解,我們不是辛棄疾,沒法對當時的情景感同身受,在我們努力去感受詞人內心的時候,驀然回首,可能會有那麼一瞬間的感觸,這種感觸不來源於任何外物,純粹是自身的一種情感,這正是詩詞的美妙之處。

所以驀然回首,「那人」可能是你,是我也是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離怪談 的精彩文章: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
考古人員害怕在古墓中發現雞蛋?有些東西比雞蛋更可怕

TAG:五離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