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聖誕:曾被美國禁止的粗鄙節日

聖誕:曾被美國禁止的粗鄙節日

過去的聖誕節里,可沒有擺放整齊、包裝完好的禮物。更沒有亮晶晶的聖誕樹和聖誕老爺爺。在工業革命前的歐美國家,聖誕節和如今比起來可是天壤之別。滿街的人不是喝得酩酊大醉、就是穿著奇裝異服,或是扯著嗓門大唱頌歌。人們一窩蜂地從家裡涌去小酒館慶祝聖誕,教堂反倒冷冷清清。16世紀中期,愛德華六世(King Edward VI)的隨軍牧師休·拉蒂默(Hugh Latimer)哀嘆到:「這些傢伙在聖誕12天里的所作所為比過去12個月的作為還要褻瀆基督。」約兩個世紀以後,在大洋彼岸,一位清教牧師同樣對殖民地聖誕期間的「下流玩樂」和「粗野狂歡」進行了公開譴責。這些擔憂在今天看來著實毫無必要。因為在19世紀末期,喧囂吵鬧、肆無忌憚的聖誕假期就已經轉變成了如今祥和平靜、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轉變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早期的近代歐洲,大約16世紀到19世紀時期,聖誕假期意味著農民從繁重的活計中得到了解脫,是時候痛快放縱一番了。地里的莊稼都收進了倉,養肥了的家畜也都宰殺收拾了(冬季低溫下不會變質)。既然是慶祝聖誕,自然少不了胡吃海喝、互相灌酒。農民還會到附近鄉紳的府上討要吃的。有首酒麴是這麼唱的:「哪個要敢不開門,回頭讓你吃悶棍。」這是一種約定成俗的社會等級倒錯,氣氛一般也還不錯。可也不盡然如此。1659年到1681年間,大英帝國海外殖民地馬薩諸塞的清教徒從年鑒中刪去了聖誕節,禁止進行慶祝,違者處以5先令罰款。但禁令沒能執行多久,就被改造聖誕節的思路取而代之。人們被告誡節日慶祝要有所節制。一位年鑒作者在1761年勸誡民眾「花天酒地壞胃傷脾,飲食有度歡天喜地。」儘管如此,公眾依舊不改聖誕期間的縱情狂歡,在酒館或街道上大耍酒瘋。


聖誕:曾被美國禁止的粗鄙節日

但不久以後,這一狀況就得到了改觀。19世紀起,工業革命使得城市進一步擴張,進而吸收大量的勞工進廠。城裡滋生了相當數量的流浪漢和城市貧民。於是聖誕期間的糾紛往往演變成醉漢街頭群毆。毫不意外地,上流社會將這一切視作度假的安全威脅。歷史學家史蒂芬·尼森鮑姆(Stephen Nissenbaum)在他的研究中稱讚了一群美國貴族作家和社論家,認為是他們把聖誕節重塑為美國的本土節日。這群人復刻了歐洲的聖誕傳統,譬如源於德國的聖誕樹、源於英格蘭的聖誕禮物,富人藉機將現鈔或物品送給僕人。以聖·尼古拉斯命名的聖·尼古拉斯日恰逢聖誕季。聖·尼古拉斯(St Nicholas)又常常被稱作聖誕老人(Santa Claus),成了聖誕節的代言人。克萊門特·克拉克·穆爾(Clement Clarke Moore)創作的詩歌《聖尼古拉來訪》於1823年首次出版,讓聖誕老人的形象廣為人知。詩里描述了歡快的聖誕老人乘坐著馴鹿雪橇、在平安夜帶著禮物給孩子們送去驚喜的場景。各類報紙也功不可沒。《紐約先驅報》曾在1839年建議:「大家在這幾天里忍一忍,不要去酒館和烈酒店,」最好專註於「家裡的壁爐,賢惠的愛妻,以及純真快樂、微笑著的孩子。」


譯註:每年的12月6日是歐洲傳統的「聖·尼古拉斯日」(St. Nikolas Day)。傳說每年的這一天,尼古拉斯都會給孩子們帶來糖果和小禮物,而他的隨從克拉普斯(Krampus)則會懲罰那些一年中幹了壞事的孩子。


這是中產階級價值觀的勝利,也是小商販的一場變革。1908年,一份行業雜誌熱情洋溢地寫道:「聖誕是商業的收穫季。只要能力跟得上,大把票子有的是。」無需多日,這樣的新式聖誕節又成了批判對象:過於商業化、過於膚淺。儘管如此,慶祝聖誕依舊流傳到了今天。


本文譯自 The Economist,由譯者 Longinus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今年世界上一半的降水全部發生在12天的時間裡
科學家製作了一組展示地理環境詳細變化的地圖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