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軍情銳評:中國武器暢銷中東非洲 美瀕海戰鬥艦還未使用或已過時

軍情銳評:中國武器暢銷中東非洲 美瀕海戰鬥艦還未使用或已過時

原標題:軍情銳評:中國武器暢銷中東非洲 美瀕海戰鬥艦還未使用或已過時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道近日,國內外多個軍情熱點值得關注。境外媒體關注中國武器暢銷中東非洲,為拉動中國製造、探索對外開放新模式拓展新路徑;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一經面世即遭遇戰略調整,貴而無當的新銳武器或許還沒使用就已過時。下面筆者將帶您回顧本周軍情熱點。


中國武器暢銷中東非洲:深化對外安全合作重要「抓手」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在盧安達軍隊舉行的年度軍演中,從中國購買的PCL-09自行榴彈炮系統和HJ-9A「紅箭」反坦克導彈等先進武器悉數亮相。阿聯酋和伊拉克等中東國家也從中國採購了「翼龍」和「彩虹」系列無人機。中國對外軍貿事業在維繫巴基斯坦、孟加拉等老客戶的同時,不斷著力開闢新市場,對提振中國軍工產業和深化對外安全合作關係都有不小的助益。


圖為「彩虹」無人機


從之前中國軍貿情況看,對外出口武器往往具有「物美價廉」的特徵,客戶一般為孟加拉國、緬甸、巴基斯坦等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經濟實力有限且對武器需求比較迫切的國家。在這些軍貿往來中,雖然中國獲得一定經濟收益,還建立和鞏固了與「老主顧」的合作關係,但終究受到自身軍工產業發展情況的影響,國際防務市場開拓局面比較有限。


而近年來隨著中國軍工業的厚積薄發,特別是產品不斷升級與體系化,中國武器對外出口步入新時代。諸如中遠程防空導彈、輪式自行榴彈炮、反坦克導彈等相對高端的主戰裝備,吸引了以盧安達為代表的一批亞非新客戶關注和購買。而作為中國對外軍貿新「名片」的各型無人機,更受到此前與中國軍貿往來較少的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青睞。



圖為中國研發的「翼龍」無人機


在軍工產品「百花齊放」的態勢下,中國不僅可針對經濟實力和安全需求各異的客戶提供高性價比武器,還能「貼心」地根據對方特殊作戰環境及性能要求「量身打造」定製化產品。較之出口型號相對單一,至多能為客戶改裝現役裝備,甚至為了「留一手」而故意降低武器性能的西方軍火商,中國的軍貿新模式顯然具有更強吸引力。


對外軍貿的發展,對中國軍工產業同樣具有反哺促進的作用。對外軍貿模式靈活、利潤較高,對於重投資、長周期、低回報率的軍工企業來說不啻為一條拓展收入渠道、積累研發生產經驗的有益途徑。軍貿產品的利潤可以投入到研發和再生產環節中,為提升科研能力和產能作出貢獻,也對企業增加員工待遇、吸引更多人才不無裨益。而且,中國武器通過外軍列裝使用及海外實戰的檢驗,也可幫助中國軍企獲取客戶反饋,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武器的性能、質量。


此外,發展對外軍貿,更是深化中國對外安全合作的一個重要「抓手」。在目前中國對外關係版圖裡,經貿聯繫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防務安全合作則是一個有待發展的領域。中國武器的「走出去」,使得外軍在與中國軍方和軍工企業建立聯繫的同時,還能接觸和熟悉中國武器裝備的性能與操作,由此對其背後的技戰術思想有所了解。這就為中方與相關的外軍在裝備保障、反恐維和、訓練管理和信息交流等領域深入開展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也讓中國防務產品的良好信譽得以傳揚四海。


新銳武器 貴而無當:美瀕海戰鬥艦還未使用或已過時


據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網站報道稱,近日,因引擎故障在船廠里「蹲」了2年多的美海軍「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將重新「起身」回到艦隊序列。不過,美媒認為,相比於機械故障帶來的麻煩,更多困擾這型新銳艦艇的是其各項性能在尚未得到實戰檢驗前就已變得過時或無用,結果讓這艘昂貴艦艇成為美海軍的巨大負擔。

雖然瀕海戰鬥艦的構想已提出10餘年,但截至目前,這型艦艇的性能仍未成熟。可令瀕海戰鬥艦跑出超過40節「衝浪」航速的發動機不僅貴得離譜,可靠性也不盡完善,在「自由」號服役後數次出現故障,迫使該艦在海上「趴窩」。原本旨在拓展該艦功能定位的「任務模塊」設想也沒落實,可供瀕海戰鬥艦執行反水面艦艇、反潛、掃雷和特種作戰任務的戰鬥模塊,更是至今無一完成研發,只有1門57毫米主炮可用,導致這艘單價超過5億美元的3000噸級戰艦淪為火力孱弱的「炮艇」。顯而易見,這種成本虛高,功能卻極為有限的艦艇自然為美海軍所不樂見。



圖為美海軍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除性能方面的問題外,從美國海軍戰略演變角度看,瀕海戰鬥艦的「過時」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生不逢時。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卸下與蘇聯海軍進行全球對抗的沉重包袱,卻陷入了「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困境。為了在戰後裁軍浪潮中向美政府和民眾力證保持龐大艦隊規模的合理性,美海軍絞盡腦汁提出「由海向陸」戰略,將通過海洋向全球投送力量,對大陸目標實施打擊作為新世紀美海軍的主要任務,以使得其遠洋艦隊有新的用武之地。在這一戰略框架下,瀕海戰鬥艦概念便應運而生,設想在「由海向陸」的作戰中,讓瀕海戰鬥艦為美海軍執行掃除水雷障礙、開闢登陸場、打擊近岸陸海目標、警戒小艇襲擊等多樣化任務,協助己方完成向岸灘投送力量、奪取制海權的「最後一公里」目標。


不料,這一構想剛剛落實到艦艇實體上,美海軍戰略又轉向依靠大型艦艇爭奪遠洋制海權的「大國競爭」。在新戰略中,將瀕海戰鬥艦用來執行掃雷艦或近海巡邏艦的任務,顯得過於「大材小用」且成本過高。如果轉而用於跟敵方航母、驅逐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對抗,其艦體空間和性能潛力又存在不足,甚至無法與相同噸位的導彈護衛艦抗衡。各種「先天不足」使得該型艦艇尚未在美海軍中「施展拳腳」,就淪為了一種新銳卻昂貴的「雞肋」兵器。為了避免花在瀕海戰鬥艦項目上的巨額投入打水漂,美海軍也曾試圖以該艦艦體為基礎研發下一代護衛艦,以此讓瀕海戰鬥艦項目發揮些許「餘熱」。不過,考慮到艦體性能的局限,這一設想的前景難稱明朗。


瀕海戰鬥艦的遭遇,實質上是美國海上力量發展戰略曲折更迭的一個縮影和犧牲品。考慮到海上力量建設的巨大投入和漫長實現周期,一個國家只有在擬定海洋戰略和海軍發展規劃時具有前瞻性,並審慎地權衡和處理好自身軍力、安全需求與經濟狀況之間的微妙關係,才能避免類似瀕海戰鬥艦項目這樣的資源浪費。(文/馬騏騑)


【延伸閱讀】首見59坦克支援車!珠海地面武器搶鮮看



已運抵航展現場的國產VT-4和VT-5外貿坦克。(感謝鼎盛軍事供圖)


首次參展的國產火力支援戰車,似乎是採用59坦克底盤。



國產新型步兵戰車。(感謝鼎盛軍事供圖)



運抵航展現場的國產155毫米自行火炮。(感謝鼎盛軍事供圖)



首次參展的水陸兩棲高速艇,該艇在水面航行時靠噴水推進裝置行駛,上岸後則可放下艇身兩側的4組履帶在路面行駛。(感謝@科學的ZTZ99C供圖)



水陸兩棲高速艇側面照,可見底部的履帶系統。(感謝@科學的ZTZ99C供圖)


水陸兩棲高速艇尾部噴水推進器細節,由於航展尚未開幕,圖中仍是被遮擋保密狀態。(感謝@科學的ZTZ99C供圖)



運抵現場的05式水陸兩棲坦克。(感謝鼎盛軍事供圖)



VT-5外貿坦克細節圖,可見採用LED車燈。(感謝鼎盛軍事供圖)



VT-5外貿坦克主炮特寫。(感謝鼎盛軍事供圖)



運抵航展現場的國產外貿坦克。


(2018-11-02 08:43:02)

【延伸閱讀】停電導彈+無人機!美曝新武器意在中俄?



近日,美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發布了一段2030年美空軍作戰概念的視頻,其中展示了多種將用於對抗中俄兩國空軍的「黑科技」武器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多項技術實際已進入實踐階段,本圖集就此解讀。圖為由一架F-35A有人戰機和6架無人僚機組成的聯合編隊。



早在2016年4月,美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就公開了「忠誠僚機」項目,具體內容是將用F-35隱身戰機指揮經改裝過的F-16無人戰機,與前者並肩作戰。視頻中展示的應是未來版的「忠誠僚機」,也採用了隱身設計。



F-35A戰機的座艙內,飛行員正在與人工智慧(AI)生成的一個虛擬人物對話,可能是無人僚機部隊的「指揮大腦」。



隨後,飛行員向其中的1架無人僚機下令,令其去摧毀敵方的一個地空導彈發射陣地。


F-35A有人戰機與無人僚機編隊,並指揮後者作戰的動態圖。



接到命令後,編隊中的三架無人僚機迅速脫離編隊,飛往作戰區域,其中2架負責佯動,1架主攻。



主攻無人機隨後完成了從投放SDB小直徑炸彈,到摧毀敵軍SA-3防空導彈陣地的一系列步驟。



早在2005年的科幻電影《絕密飛行》中,也出現過EDI無人戰機與F A-37有人戰機編隊作戰的情節。圖為電影動態圖。



接下來展示的是微型無人機「蜂群作戰」(具有小型化、數量多、成本低的優勢,可靠數量彌補單機性能的不足)技術。視頻中可見一架C-130運輸機空投了一個微型無人機「集束式投放容器」。


圖為「集束式投放容器」釋放無人機瞬間。



「集束式投放容器」釋放百架無人機動態圖。



現實中,美軍已於2016年10月在加州進行了使用3架F A-18F「超級大黃蜂」戰機同時釋放103架「Perdix」微型無人機的試驗。試驗中,每架無人機(翼展僅50厘米)既可獨立飛行,也可聯網組成「蜂群」編隊執行偵察或其他作戰任務。大圖為F-18投放無人機,小圖為Perdix無人機蜂群。



圖為地面控制站上顯示的無人機編隊。可見編隊完成後,微型無人機群開始以編隊方式向目標區域移動。



根據任務需要,無人機「蜂群」可以半弧形在目標區域上空進行盤旋監視。


視頻中下一項展示的技術是一架B-2隱身轟炸機,在敵方空域投放了一枚神秘的「巡航導彈」,外表看似普通,但其所經之處,敵方電子設備、電網等全部癱瘓。



B-2投放「停電導彈」癱瘓敵軍電網動態圖。



這種「停電導彈」的全稱為「電子對抗高能微波先進導彈計劃」(簡稱CHAMP),實際是一種搭載高能微波彈頭的巡航導彈,由美國波音公司研發,可在瞬間發生高功率微波癱瘓敵方電子設備或電網。



美空軍已於2012年10月在本土的猶他州導彈測試靶場完成了CHAMP微波導彈的多次試飛,使用的載體為AGM-86C巡航導彈(最大射程1100千米),可由B-52轟炸機搭載,按美軍計劃,未來將在AGM-158隱身導彈上搭載CHAMP微波彈頭,一次發射可沿規劃航線摧毀100個敵方電子目標,小圖為B-52搭載CHAMP導彈試驗。



戰鬥機使用激光炮空戰過於只存在於電影中,現實里美國防部已於2017年與洛馬公司簽訂合同,準備為F-15打造一種名為「神盾」的高能激光炮吊艙。 圖為F-35A隱身戰機發射高能激光炮視頻截圖。


F-35A使用高能激光炮摧毀敵軍戰機的動態圖。



「神盾」(實際為「自衛高能激光演示樣機「SHiELD的英文縮寫), 高能激光炮吊艙最大輸出功率50千瓦,可摧毀無人機及巡航導彈。圖為遊戲《皇牌空戰7》中出現的使用脈衝激光炮吊艙開火的F-15C戰機。



本圖列舉了美空軍近期機載激光武器的發展路線圖,可見2016年主要以大於10千瓦級的高能試驗型高能激光武器,簡稱HEL(入門級)為主;2022年計劃在F-15三代機上試驗加裝大於10千瓦級的HEL吊艙(中級);2029年左右將在六代機上加裝大於100千瓦的HEL武器(全功能)。



從雷錫恩公司這張高能激光武器系統宣傳圖也能看出一些未來美軍激光武器的發展趨勢,例如緊湊型激光器,可以搭載在海陸空多種平台上,另外就是高功率,普遍高於200千瓦。



最後登場的是仍在設想中的美空軍第六代戰機,可見採用了無(垂)尾隱身布局,具有較強的隱身作戰性能。1


(2018-03-28 08:56: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美媒:NASA稱土星環正以「最壞情形」快速消失
美陸基「標準」-3反導試驗再獲成功 俄稱或顛覆歐洲戰略平衡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