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六省十二地,跨越歷史,探尋祖天師創教之路

六省十二地,跨越歷史,探尋祖天師創教之路

道教內部傳統觀點認為道教起源於「混沌之先,浩劫之初」。而當今的道歷以黃帝問道廣成子為開端,迄今已4715年。道家思想源遠流長,是中國人心靈之根,人文之始。

當代部分學者引進西方對宗教的定義,以張天師創立正一盟威道作為道教建立教團的開始。這種觀點對錯暫且不論,但是正一道作為從東漢傳承至今的悠久宗派,其輝煌歷史已將近兩千年。

老祖天師用雌雄二劍斬妖除邪,匡扶正義,魅力無窮,吸引一代代國人投入門下,用一生去踐行大道利人宗旨。由此而論,祖天師功德自然是無可限量的。從小聽著神仙故事長大,對老祖天師的精神自是無限嚮往。

為此,六年前學道後,我搜集了很多書籍了解祖天師創教之路。而今,我對這一歷程大致熟悉,分享於諸君,一同走進那個開創的時代。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資料圖)

1

微山湖水輕波漾,子房墓前話滄桑

張天師,諱道陵,字輔漢,為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九代孫(亦有八代孫之說)。

《漢天師世家》記載:「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道家強調「追根溯源」,探究天師之路,自然當從天師先祖說起,就不得不提起漢初的張良。

張祖名良,字子房,在道家中地位崇高,曾求道於秦漢道家黃石公,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踐行老子「功成身退」的教誨,及時歸隱,贏得生前身後名。不像多數開國功臣那般爭名奪利,張良僅得一縣封地,封為留侯。

留縣在哪裡?留縣在山東與徐州交界處的微山湖內。

是的在湖內,原址已被淹沒,唯有微山島還在,微山島至今仍然有張良墓,這樣的水鄉澤國便是天師世家的祖根之地。

微山湖(資料圖)

2

祖師手植仙人柏,滕州亦有天師府

留縣已被湖水淹沒,張良的後世子孫,祖天師的祖輩便移居至今山東滕州市東郭鎮前村。

張道陵天師的祖父張剛就是出生於此地。後天師北游岱嶽修道,曾專程去往祖地朝拜,並手植仙柏,被稱為「真仙靈柏」,此樹有將近1910多年樹齡。樹下有八寶琉璃井一口,仙氣繚繞。

清·乾隆三十一年,五十七代天師張存義朝拜岱宗,路過天使祖籍地,留下匾額曰:「真靈福地」,並在此處修建天師府一座,現存五十七代天師所立石碑。

和龍虎山天師府相對應,此處被稱為「北天師府」,以彰祖地之名。「真人仙柏」,傲然屹立,成為「古滕八景之一」。

上世紀,以掃除迷信為借口,將其刨除,至今暗地仍有大量樹根,有人挖出時,樹根呈紅色,像人蔘樣,折斷時有紅色汁液流出。後來北天師府也被毀壞,只有基址和古碑很多仍在村民房舍之下埋著,而當年的八寶琉璃井仍在。

乘雲氣,御飛龍(資料圖)

3

杭州天目山與豐縣天師故里

西漢末年,王莽篡朝,各地農民起義,紛紛而立。山東琅玡(今山東諸城)人樊崇於新莽天鳳五年(西元18年)在莒縣率領起義,攻城掠地,大破莽軍,發展成十幾萬人的「赤眉軍」,再次掀起天下大亂。

張氏族眾為逃避戰亂,便有部分宗支舉家遷徙,移居他鄉。據宋樓鎮《張氏族譜》記載,張道陵之祖父張剛就是在此時遷居豐城西南阿房村(今宋樓鎮費樓村)落戶的。

張剛卒後,其墳地就選在村東五百米處,現為村民張新樓耕種。其墳雖沒,但墳基猶存,地面高出周圍許多,潮潤經年,雖大旱之季濕潤不減,百姓稱之為「神地」。當地至今仍留傳著「張老漢巧占天門穴」的故事。

《神仙世界》中倉陽卿撰文:「相傳道陵是漢初留侯張良之九世孫(或謂八世孫)。

其父張翳,字大順,曾攜妻林氏旅居於天目山。有一天,林氏夢見一位神仙從北斗魁星飛降面前,給了她一束蘅薇香草,並告訴她:『我原先住在方山,現在遵奉上帝之命降到你家』。

林氏因此懷了孕,後來回到沛(國),生下了張道陵。

天目山(資料圖)

道陵呱呱墜地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光如日月,香草幽芬,幾日不散。」關於出生地,目前還有天目山一說,《張道陵天師世家》云:「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夜,生於吳之天目山」。

雖然說法有別,但是一點毋庸置疑:祖天師母親是在浙江天目山感神人感神人下降,而有身孕的,祖天師的童年時期是在江蘇豐縣度過的,其成年後又曾返回天目山修道。

豐縣現建有天師故里,天目山則有眾多關於祖天師的傳說和遺迹。

4

天之驕子太學生,歸隱北邙修道

通張諱道陵生性聰敏,悟性極佳,七歲便能通悟老子之《道德經》,對老子的哲學思想印象極深。

同時,對天文地理、經書讖緯皆窺其奧,一點即通,舉一反三。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光武帝東巡迴京,大赦天下,舉賢良方正,張陵被薦入太學學習,太學是漢代最高教育機構,

所培養的太學生,禮儀兼備,素養頗高,而祖天師當年就是這樣的天之驕子。明帝永平年間任江州令(即重慶)。

他在職期間,儘力於朝政,拯民於水火。然此時朝綱不振,惡人專權,他受奸人所陷被免職(也有說法是辭職)。殘酷現實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寄身於官場拯救不了勞苦大眾,只有學成道術,治病救命,才能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做些好事。

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勸阻和朝廷的徵用,毅然另尋出路,棄官修道。小道認為在重慶為官的經歷讓他了解到了巴蜀民俗,為以後重回四川創教奠定了基礎。

張天師開始雲遊,遍及南北,後來張天師來到洛陽北邙山,在此修鍊三年,功效大進,已能心意合一,洞察五腹,大道初成。

北邙山現有上清宮、下清宮,相傳就是祖天師修道的地方。

歸隱修道(資料圖)

古語云:「小隱隱於山野,大隱隱於市瀍。」市指的是洛陽,瀍講的是瀍河兩岸。

瀍河是洛陽的一條小河,古時此處為洛陽郊區,小山丘陵綿延起伏,無數修真人都曾在此鑿洞修行。天師之前的老子和王子喬,天師之後的譚處端、劉處玄、孫不二祖師皆於此道成。

後來張天師創立正一道後,曾在此處設立「北邙治」。是二十四治中唯一設在四川之外的教區中心。

5

丹成龍虎現,正一神仙府

洛陽的修道,使得祖天師道法初成,因為洛陽為都城,祖天師之名不知不覺間就傳到了皇帝耳中,大好人才怎麼能不為朝廷效力,於是「章帝以博士征,和帝召為大傅,封冀侯,俱不就」。

本來修行好好地卻被皇帝頻繁打攪,祖天師此時不得不帶著徒弟王長等人離開帝京,南下尋找僻靜修真之所了。張道陵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

這裡山青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

正一觀(資料圖)

《龍虎山志》卷二曰:「雲錦石,在正一觀下,仙岩上流,嶄然壁立數百餘尺,紅紫斑斕,照耀溪水,光彩如錦。

當年祖天師行舟自鄱陽湖逆水而上,行至龍虎山時,被山上的雲錦石所陶醉,決定在此結廬煉丹,雲錦山也因祖天師「丹成而龍虎見」更名為龍虎山了。龍虎山之名據說還有另一個出處,那就是龍虎山「狀若龍虎」。

若從河邊上岸,在離主峰不遠處往前看,就可見龍虎山一山曲折盤旋如蟠龍,另一山蟄伏似卧虎,形成龍虎對峙、龍蟠虎踞的壯觀。

龍虎山得名原因種種,但最終使龍虎山名滿天下還是祖天師正一道的子孫。龍虎山正一觀即是當年天師煉丹之地,尚存祖天師煉丹井一口。井水甘甜可口,如神仙靈藥,可驅邪治病。

6

丹成後訪西仙源,治五嶽兮攝萬靈

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而擁有洞天福地最多的地方毋庸置疑便是浙江台州地區了。

龍虎成丹後,祖天師一行離開了鷹潭,前往浙江台州地區修行弘道幾十年,而道教第五福地西仙源,則是其修行的重點地區。

鄱陽湖(資料圖)

祖天師在西仙源壁魯洞得到了神虎密文,而這使他擁有了治命五嶽,攝召萬靈的神力,為西入川地創教立下了堅實的基礎。

7

嵩山石室苦修行,得獲黃帝九鼎書

《張天師寶誥》云:「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

道經云:「第六中嶽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雲山治之。」相傳軒轅黃帝曾在此處修鍊,得到飛升。

此處山洞之中留有眾多神仙足跡,道教歷來有藏書於名山洞天中的傳統,張天師修鍊金丹的《黃帝九鼎丹書》即從嵩山的石室中所得。

具載:「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

從嵩山石室中獲得的丹書及修鍊功法使張天師如虎添翼,而這時祖天師已年近九十,不久後他離開嵩山,前往川地,開啟了立教弘道之路。

8

老君兩度於玉局,開山啟教鶴鳴山

「鶴鳴山上得真傳。龍虎玄壇留妙訣。」龍虎山是張天師丹成之地,但是最終創立正一盟威道的地方確是大邑鶴鳴山。

鶴鳴山(資料圖)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精誠所至,太上老君亦被其所感。

於是太上老君於正月十五日降臨,親手授給他《洞極經》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斬邪劍兩把,還有二儀交泰冠、驅邪帔風、通天至簡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後,向老君彙報。

老君親傳二十四品秘籙,以此為憑,標誌著正一盟威道的正式創立。因而鶴鳴山以祖師創教之地而著稱於世。

9

川蜀興正法,青城伏魔王祖天

師到四川時,四川地區妖魔橫行,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天師既得三天正法,並與老君訂立盟約,可代天宣化,為了護佑一方安寧,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張道陵帶著弟子王長、趙升,到了青城山。

當時青城山尚且是六天魔王道場,妖魔橫行,邪魅作祟。張天師手持雌雄二劍,入山之中,大戰邪魔外道,最終降服了「六大魔王」、「五部鬼帥」,使青城山得以安靜。

魔王自此束手,誓佐祖師,弘揚大道,於是魔地變福庭。川蜀大地自此一片祥和。

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並紛紛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百姓奉張道陵為代天行道之師,即「天師」,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稱為「天師道」。

青城山為祖天師降服魔王,確立三天正法之地,故而青城山在正一道歷史上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雖然今天山上以龍門丹台碧洞宗道友為主,但青城山至今尚有天師洞,供奉老祖天師。今年青城山舉辦了羅天大醮,更是盛大無比。

青城山(資料圖)

10

立二十四治,教都於陽平正

一盟威道在四川正式建立後,一時間川蜀百姓紛紛入道,大道行,魔道廢。川蜀之地成為人間聖地,因道民眾多,為了方便道民信仰、修行和管理。

張天師仿二十四節氣,設置「二十四治」將四川及周邊正一道傳播的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進行管理。道教的二十四治分別是:

陽賓士、鹿堂山治、鶴鳴神山太上治、離沅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棣上治、湧泉山神治、

稠粳治、北賓士、本竹治、蒙秦治、平蓋治、雲台山治、浕口治、後城治、公幕治、平岡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其中彭州的陽賓士是張天師設置的第一治,是所有二十四治之首,為正一盟威道傳教中心和教都,當今正一道常用的「陽賓士都功印」即是正一道最高印信,也是老君授予祖天師的信物。

祖天師曾在此處管理正一道教事,弘揚大道。張道陵之妻雍氏曾在此煉丹,二代天師張衡也在這裡羽化升天。

清代陽賓士曾一度淪為佛教寺院,建國後經過道協領袖多方爭取,幸得以重新恢復,定名為「陽平玄觀」。

11

雲台四百丈,白日飛蒼穹

《閬中縣誌》:「雲台山,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故名雲台」。有詩云:「閬中絕勝是雲台」。祖天師再此地傳道,設立雲台治。

雲台山(資料圖)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長、趙升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

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

是日,張道陵祖師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世壽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四川蒼溪縣雲台山為祖天師飛升地,現存雲台觀等眾多聖地仙跡,也是我們此行的終點。

結語

重新翻看天師弘道之路,用心感受完整的正一道教文化。這條弘道之路,值得我們滿懷虔誠之心,竹杖芒鞋,四方雲遊。

老祖天師的每個道場,跨越兩千年歷史長河,依舊在為我們展示正一文化的厚重。微山湖水蕩漾依舊,雲台山上蔥鬱如前,弘道的責任落在了我們肩上。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道教,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責任,惟願此心永恆,惟願祖天師之道流傳恆遠。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為何道經中說「人心皆散亂」,我們又該如何修證純真一念?
萬道之宗,大羅玉清:恭賀玉清元始天尊萬壽聖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