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你家娃樂觀還是悲觀?

戰國時期,有個老者的妻子死了。朋友登門問候,沒想到卻看到了喜氣洋洋的場景:老者敲碗擊盆在跳舞,完全沒有悲傷之情。朋友怒斥:「你妻子生前照顧你,為你生兒育女,沒想到你這臭沒良心的……」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老者也不生氣,他說:「你看,我的妻子在她出生前是不存在的,就像從這空蕩蕩的房子慢慢地出現一樣;現在她又回到那個空蕩蕩的房子里休息了,她不用再勞累。你說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這個老者就是莊子。

對於同一件事情,朋友顯得悲觀,莊子卻顯得樂觀。

?一位媽媽的苦惱

有一位媽媽,她家裡是一對小姐妹,剛好4歲。話說有一天,姐妹倆生日,爸爸送了一人一套童話繪本,媽媽送了一人一套給布偶娃娃梳妝打扮的過家家玩具。姐姐拆開繪本就開始不高興,她委屈地說:「爸爸,我的繪本的封面怎麼有一個黑點?」妹妹看了看,說:「姐姐我跟你換。」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過了一會,姐姐又說:「媽媽,我的布偶娃娃的頭髮怎麼這麼亂?比妹妹的亂很多?」媽媽趕緊對比了姐妹倆的布偶娃娃,有些氣惱:「姐姐,兩個布偶娃娃的頭髮都是捲髮的,並且我送給你們之前,完全沒拆包裝啊……」姐姐還是不高興,這時妹妹說:「姐姐,我跟你換……」沒想到大女兒大哭著說:「妹妹你不要可憐我……」

「姐姐總是很悲觀,經常顯得可憐兮兮的。你說一個小娃兒,就不能樂觀一點兒嗎?」這位媽媽問我。

?如何判斷孩子樂觀還是悲觀?一個小方法

有個詞叫「高敏感兒」,是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Elaine Aron創造的詞。Elaine發現,有差不多20%的幼兒是天生的「高敏感兒」,這些孩子經常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是,容易對事情「過度解讀」,對於事物的關注和警覺比同齡孩子高,很多時候會處於悲觀和沮喪的情緒狀態。可以說,「高敏感兒」常常是悲觀孩子的代名詞。如何判斷孩子樂觀還是悲觀?那些悲觀的孩子,總是趨向於把錯誤歸因為自己或自身的品格;相比之下,那些樂觀的孩子,會客觀分析問題,並且懂得積極的自我總結,而不是一味把錯誤歸因於自身。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舉個例子,幾位媽媽帶孩子們到公園撿落葉。有兩個小女孩,小婭和露露剛好撿到了一些沾著蟲卵的樹葉,四隻小手開始發癢。在媽媽幫她們洗手時,小婭抽噎著說:「早知道我就不來了,我玩什麼遊戲都會倒霉」。露露卻說:「我在撿樹葉的時候,應該先用小樹枝把樹葉翻過來檢查一下,這樣我的手就不會粘到蟲卵。」

很明顯地,小婭是個悲觀的孩子,露露是個樂觀的孩子。

習慣悲觀的孩子們的大腦

美國《神經元》雜誌有研究顯示,那些習慣悲觀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常常會有過多的「壓力荷爾蒙」,給大腦神經元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最終還會影響孩子的心智、情緒和身體成長。相比之下,樂觀的孩子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較少,還能自動調節。另外,習慣樂觀的孩子在看到快樂的圖片或參與快樂的活動,他們臉上的笑容會比悲觀孩子更多。

?培養樂觀好方法:幫助孩子從小學會「三步驟思考」

作為父母,如果你發現孩子總是習慣通過「悲觀路徑」解釋事情或處理事情,很容易表現出悲傷或消極情緒,你就要多加註意了,孩子很可能是悲觀娃。怎麼辦呢?知名認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有個「思考三步驟」法,無論悲觀還是樂觀的孩子,甚至是孩子們的父母,也能通過「思考三步驟」受益。下面,幼兒說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解釋:

小綠和小紅是兩個好玩陪。有一天,兩個小孩抱著新玩具外出,小綠的玩具是一隻電動狗,小紅的玩具是玩具版的嬰兒小推車。她們一開始一起玩,玩了一會到了吃飯時間,小綠還想玩嬰兒小推車,小紅也還想玩電動狗。於是,兩個小女孩互換玩具。但是,小紅抱著小綠的電動狗回家,爬樓梯時不小心把電動狗從樓梯摔落,電動狗的零件被摔壞了。小紅的媽媽拼裝完之後,怎麼也不會動了。

「糟糕,我把小綠的玩具弄壞了,她一定會很討厭我了……」小紅忍不住大哭起來。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根據馬丁·塞利格曼的「思考三步驟」,這時媽媽就要引導孩子思考三個問題:

1、當小綠知道玩具壞了,可能發生的最好的情況是什麼?

2、當小綠知道玩具壞了,可能發生的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3、當小綠知道玩具壞了,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我們試一試根據摔壞玩具的這個例子,回答一下問題:


可能發生的最好的情況是什麼?小綠可能會說「玩具壞了沒關係,我的玩具經常會壞」;
可能發生的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小綠可能會很生氣,她讓小紅賠償一個新的玩具;
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兩種情況都可能發生,不同的孩子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大概率判斷。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人一旦接受了最壞的情況發生,其他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了。」這叫「心理閾值」。當孩子通過思考,能提前接受最糟糕的可能情況發生,焦慮和悲觀就容易消減甚至消失。

樂觀與悲觀孩子大腦區別!如何從小養育樂觀娃?有辦法

記得兒子瓜瓜差不多6歲時,有一次在商場奔跑,撞掉了一位大哥哥手裡的冰淇淋。他返回去跟對方說:「對不起。」大哥哥很寬容,他說:「沒關係,我本來也不想吃了。」回家的路上,跟我們一起逛街的阿姨問他:「你剛才為什麼不跑掉?說不定人家會讓你賠很多錢。」孩子說:「我有想過的,最糟糕的就是我花零花錢給他買一個……」真是不錯的思考!

沙漠為什麼如此乾旱?那是為了讓我們感恩潮濕……樂觀,是那朵開在沙漠中的堅挺小花!請把樂觀帶給孩子吧。


關鍵字:樂觀悲觀、高敏感兒、親子養育、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闢謠:小朋友黏人是安全感不足?你知道這句話禍害有多大?
一個好故事勝過100次講道理!父母育兒該懂孩子大腦喜好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