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遵循規律,中職前景仍看好

遵循規律,中職前景仍看好

回首改革開放40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可迴避的是,近些年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規模確實出現了一定萎縮,關於「取消或減少中職教育」的聲音甚囂塵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軌跡背後都存在一條邏輯主線,中職教育的發展亦是。它的增減、興衰與存廢,並不取決於當下一時一地所發生的片面現象,更不受制於人們的主觀需求,而是必然遵循其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規律。筆者以為,眼下,只要遵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的全面多元發展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等基本規律,中職教育不但不會失去「半壁江山」的基礎性地位,而且將在新時代下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產業升級的梯度性

產業升級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現從低端向高端梯級進階的態勢。隨著東部地區的經濟結構升級,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按梯級順序先轉移到中部,再轉移到西部。未來較長時期,低、中、高端產業共存將是我國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徵。

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存在深刻的互動關係。當前,我國產業呈現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基本結構,決定了需要由「初級人才—中級人才—高級人才」構成的勞動力結構,進而決定了需要由「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構成的職業教育體系。因此,從層次結構上,就決定了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當前,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佔比最高的產業,作為第二產業重要支柱的製造業也正在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這些轉變都需要培養更多適合中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技能人才。據人社部統計,目前全國技能勞動者為1.65億人,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3%,而市場對於技能勞動者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創新型技術工人和新型職業農民,已呈現一種越來越短缺的趨勢。

中職教育是培養產業急需的中級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大量的人才需求,需要由同等比例的中等職業教育來滿足,這就從體量比例上決定了中職教育還需要大力發展。

區域發展的差異性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基本國情。不同地區在經濟增長、主導產業、人力資源以及文化觀念等方面都存有巨大差異,決定了不同區域中職教育處於不同的發展水平。因此,中等職業教育不可能形成全國統一的標準模式。

研究表明,區域產業經濟與職業教育兩者之間存在著「雙齒輪」模型關係。一方面,區域產業經濟作為主動輪帶動職業教育的運轉;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在辦學規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與區域產業經濟的規模、結構、水平等相互契合,作為輔助輪推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當兩者之間形成最佳齒輪比時,雙齒輪系統即處於協調平衡的最佳狀態。對於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的中職教育而言,要堅持差異化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發展重心和路徑。

事實上,東部發達地區同樣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對於中職教育的發展需求不盡相同。而以一、二產業為主導的中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更是面臨著產業優化升級的巨大挑戰,急需大量中高級技術人才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人力資源。同時,緩解就業壓力、普及高中教育等民生問題也是當務之急。因此,中職教育仍然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與支撐。尤其對於貧困地區而言,作為唯一能夠到達最底層、最偏遠、最落後地區的中職教育,已經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手段。

學生智力的異構性

要想「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承認個體在生理、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性,採用相適應的教育方式,促成個人價值的最大化。而職業教育正是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提供合適教育的契機。

一方面,職校生和普高生的智力差異主要在於類型而非層次。那些在升學考試中「落敗」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僅僅是在注重言語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紙筆測試中不具備智能優勢,他們的智能優勢往往在紙筆測驗無法體現的領域,包括動手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職場實踐表明,職高生在營銷領域就比普高生具有更大優勢。

另一方面,中職教育為職校學生的多元智能優勢提供了合適的發展機會。研究表明,職業學校學生具有形象思維活躍、動手操作靈活等學習優勢,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操作性與策略性的知識。職業教育恰恰能夠針對學生的智能優勢與認知特徵,幫助尋找選擇合適的職業領域與學習內容,開展職業體驗、實踐動手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智能潛力,培養他們走上技能型、技術型、技藝型甚至是管理型專家的多元成才之路。

從個體發展看,為學習者提供最適合其智能優勢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將有利於學習的動機導向並增強其學習的自信,促使其成為自己生涯發展的主宰者。從社會需求看,具備操作技能優勢的中職學生,在接受相匹配的職業教育後,將成為我國工匠人才隊伍的主力軍。

高中教育的多樣性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開始顯現不同個性、不同興趣愛好和不同才能的分化期,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指望通過單一的教育形式來滿足個體和社會的多元需求都是不現實的。

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已經進入了普及化階段,高中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在普及基礎上的內涵發展。但當前我國普通高中辦學特色不夠鮮明,存在同質化傾向,既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要求,又難以滿足社會多樣化人才的需求。為扭轉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現狀,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各地普高正在積極探索實踐。如寧波推動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劃分學術型高中、學科特色高中、普職融通高中、國際教育高中以及專業類職業高中等五大類。

中等職業教育不僅能為普高的多樣化發展提供更多借鑒,而且本身也是高中教育多樣化的重要形式,它在幫助學習者恢復智能自信、豐富高中階段教育內容與形式、培養社會多元化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同於普通高中的顯著功能。相較於單一化的普高學術教育,中職教育面向一部分更適合技術教育的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多元職業世界的大門,幫助他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發展個體的潛能優勢,實現個人生涯發展的最優路徑。此外,中等職業教育本身也具有多樣化特徵,除了正規學校教育之外,還包括行業企業、社會教育機構以及基於網路舉辦的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

發達國家的示範性

通過改革教育與培訓體系來培養經濟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已成為各國再工業化戰略的重要內容。

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普遍制定了綜合性的職業教育或技能人才發展戰略。在這些國家,高中階段職普比例都大體相當。世界經濟合作組織《2017教育概覽》顯示,30個成員國高中階段職普比例平均為34∶64,而大多數工業強國,中等職業教育更是國家教育構架的主心骨,在高中階段職業教育佔比超過50%。例如,瑞士65%、比利時60%、荷蘭69%、芬蘭71%、挪威50%、奧地利70%、盧森堡61%、義大利56%、澳大利亞58%。據2016年瑞士洛桑國際商學院發布的全球競爭力榜單,前10名國家的職普比平均為62.34∶37.36。

發達國家中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證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並不會必然導致中等職業教育地位的弱化以及職普比的下降。事實上,中職教育正有力地支撐著像德國這樣的製造強國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毫無疑問,在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絕對不會缺席。

儘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當前中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企業的要求仍存在明顯差距,迫切需要注重內涵、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政府部門也需主動作為,通過弘揚工匠精神、引導樹立正確人才觀,提高中職畢業生就業質量與經濟社會地位、彰顯其生涯發展優勢等方式,積極引導社會對於中職教育的心理預期,提升中職教育吸引力。

(作者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5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跑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力賽
第七屆中國教育家年會暨中國好教育盛典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