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美好教育人生
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戰線33年的老兵,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因為從我走上講台的第一天起,有《中國教育報》的點燈、引領、陪伴,我學會了學習、實踐和分享,正是這些點點滴滴成就了我的美好教育人生。
結識《中國教育報》是1985年的事情。那時,我剛到一所農村中學任教,生活十分單調,閑來無事時便翻一翻報紙。有一天,我躺在床上,面對天花板,思考著學校交給我的公開課任務,心裡沒有底。這時,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有了!原來,我的宿舍兼辦公室是不久前才「簡裝」完畢的,天花板是用舊報紙糊上去的,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報」,而其中就有一篇關於課堂德育滲透方面的文章。我急忙找來了梯子,慢慢用小刀把那篇文章「割」了下來,反覆品讀,再結合課本,把知識點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隨後,我的那節「德育滲透教學能手」課講得很出色,受到老師們一致好評,還被推薦到縣裡賽講。而當我回到宿舍時,抬頭仰望天花板,不禁啞然失笑——上面的那個「天窗」向我問好。後來,我告訴學校的管理人員:以後《中國教育報》別扔,不管新的還是舊的,全部歸我!
從此,我整天與她「廝守」在一起,每期必看,每篇必讀。從此,「廢報」不「廢」,我學會了學習,不斷成長!
長時間的閱讀,讓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先前學的教育理論十分有限,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在學到許多理論知識以後,我決定用自己的教學實踐來驗證一下:看一看,報紙上說的這些到底有多大用處!
從1990年起,我在班裡開始了「中學語文課文戲劇的實驗」,讓學生把教材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很快,全班學生都動起來了,這個「動」包括表演的「動」和思想的「動」,包括學習方法和成績的「動」。很快,《中國教育報》以《讓生活進入課堂——「中學語文課文戲劇」的實驗》為題刊登了我的做法和經驗,給了我莫大的鼓舞。現在想來,這件事是我的教學生涯成長的起點,更讓我堅定了我用教育教學實踐去驗證、去踐行我在報紙上看到的理論知識。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論知識的豐富和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我產生了及時把它分享給更多人的想法。
2004年,全國上下大力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問題,我和我的團隊總結出了「全方位構建德育體系,重在實踐體驗,養成行為習慣」的經驗,《中國教育報》以《當德育實踐成為一種習慣》為題作了長篇報道,引起很大反響。2009年,績效考核這個核心問題正困擾著全國各地的學校管理者們。當年4月17日,《中國教育報》以《考評帶來鏈式反應》為題刊登了我們的經驗。文章發表後,許多學校紛紛來電來信諮詢借鑒。
後來,我在《中國教育報》這個平台與讀者分享了我們的讀書課開設經驗——《課外書為什麼進了課堂?》,分享了對當前語文課中閱讀與寫作的認識——《閱讀課應教會學生敘事》,分享了語文課教學的小技巧——《語文課上的「美術作業」》……這些分享讓我們收穫到了許多新的認識:自己獨秀不算秀,萬紫千紅才是春!
學習、實踐、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是實現我的人生夢想的過程。在長達30多年的交往中,許多編輯、記者那一幕幕的感人畫面我至今難忘,我真心地感謝他們和他們辛勤的勞動。應該說,《中國教育報》的發展史就是像我一樣千千萬萬個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成長史,是她讓我們的工作如虎添翼,是她助力我們的美好教育人生。(作者單位:山西運城實驗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5日第6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