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雲漫:如何利用移軸鏡頭的俯仰動作控制景深?

雲漫:如何利用移軸鏡頭的俯仰動作控制景深?

這是移軸鏡頭的最後一課。上次講了移軸鏡頭的相場,還有如何用它接片以及避免透視變形。這次我們講移軸鏡頭的另一個重要功能——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照片從最近到最遠都清晰。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普通鏡頭的對焦示意圖:

在風光攝影里,我們一般都要求從前景(圖中的小花)到遠景(圖中的山)這個範圍內的各種景物都非常清晰。

嚴格地說,畫面中只有對焦點處的景物才是絕對清晰的。 其他地方都不清晰。 更嚴格地說,對焦點上和感測器平行的平面叫物平面。 處於物平面上景物都清晰,物平面前後都不清晰。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焦在前景中的小花(B),那麼遠景的山是不可能絕對清晰的。 反之,如果我們對焦在遠景處的山(A),那麼前景里的小花是不會絕對清晰的。

但是, 感測器的解析度不是無限的,人眼的視力解析度也有限。 在實際中,在對焦點(物平面)前一點或後一點處的景物,雖然理論上不是絕對清晰,但實際上我們人眼覺得「夠清晰」了,我們就可以接受。這就是景深的基本概念。

我們也知道,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如果光圈夠小,那麼有可能做到讓小花和遠山看起來同時都清晰。但我們同時也知道,由於衍射效應,在使用現代高像素相機的時候,光圈不能縮的太小,一般不建議小於f/11。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景深不夠用。

此外,當代風光攝影師喜歡挑戰自己, 很多人喜歡讓前景距離鏡頭非常近,這時哪怕我們忽視衍射效應,用f/22這樣的小光圈,景深也不夠。怎麼辦?

我們以前說過可以用景深合成。但景深合成對後期提出了更多要求。有些場景需要很多張圖片進行合成,很麻煩。如果場景里有風中晃動的花草,那麼景深合成會是一件極其頭疼的事。另外,如果我們要接片,那麼每一個位置都得景深合成,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移軸鏡頭和技術相機的「俯仰」動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避免複雜後期的前期解決手段。

從原理上來說,俯仰動作極其簡單。

普通相機的感測器平面和鏡頭平面是平行的。 這樣的結構,不可能讓前景和遠景同時絕對清晰。 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通過縮小光圈,讓前景和遠景都落在一個相對清晰的景深範圍內。

可是,如果我們讓感測器傾斜一下(見圖),那麼我們不就輕易地可以讓前景和遠景都絕對清楚了嗎?而且我們不需要縮小光圈。這個動作被稱為「俯仰」。

在傳統的大畫幅機器上,我們可以通過「後背俯仰」這個動作來實現這個功能。不過所有的135相機和絕大多數中畫幅相機,後背(感測器)是固定的,做不了這個動作。做不了也沒關係, 因為對於風光攝影來說,這個動作幾乎沒啥用。 改變感測器的角度,必然會引入透視變形。本來是筆直的建築或樹木(下圖右),現在會東倒西歪了(下圖左)。

對風光攝影來說,我們最有用的動作,是「鏡頭俯仰」。 我們不是改變後背的角度,而是改變鏡頭平面的角度。其作用是一樣的, 但因為調整的時候不改變感測器的角度,自然不會引入新的透視變形。

這是沒有鏡頭俯仰時候的鏡頭結構示意圖(圖片來自阿爾帕相機公司技術文件)

這是用了鏡頭俯仰動作時候的鏡頭結構示意圖(圖片來自阿爾帕相機公司技術文件)

那麼我們怎樣實現鏡頭俯仰?

如果是大畫幅技術相機(下圖右,圖片來自網上),我們可以輕易地通過扭曲皮腔來做到這點。如果是阿爾帕這類中畫幅技術相機(下圖中),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俯仰接環,來讓大部分鏡頭實現俯仰功能,135相機上也可以買到俯仰接環,接上某些鏡頭,實現俯仰(和移軸)功能。

但上述這些都是小眾用法。

-〉大畫幅相機使用者很少,而且限制太多。

-〉阿爾帕一類中畫幅系統的價格遠遠超過一般愛好者能承受的範圍。

-〉俯仰接環限制更多。

對絕大多數專業攝影師或業餘愛好者來說,用移軸鏡頭進行俯仰是最實用,最方便的選擇。

注意,鏡頭不光只是可以上下俯仰。我們也可以左右「俯仰」(俯仰這個詞這裡顯然不合適,所以左右傾斜鏡頭平面的動作一般叫搖擺)。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相機前面有一堵斜牆,從最近處到最遠處延伸。 用搖擺動作就可以讓這面牆從前到後都清晰。

上一課我們講了,移軸鏡頭(比如佳能的TSE-17,TSE-24)有特殊機械結構,可是實現移動動作,同樣,這些鏡頭也有機械結構,可以實現俯仰動作。

佳能的這些移軸鏡頭的一個方便之處,就是移動方向和俯仰方向是獨立的, 比如,我們可以讓鏡頭左右移動(用來水平接片), 同時讓鏡頭上下俯仰(用來控制景深)。 但我們也可以讓鏡頭上下移動(用來避免透視變形,或垂直接片),同時讓鏡頭上下俯仰(用來控制景深)。

尼康的傳統的PCE移軸鏡頭 (比如 PCE 24),這個兩個動作的關係是固定的。它們的出廠設定完全不適合風光攝影,如果你要上下移動避免透視變形,那麼鏡頭就不能上下俯仰控制景深。它這時候只能左右搖擺。而搖擺動作拍某些建築的時候也許有用,但對風光攝影幾乎沒啥用。 想改變的話,必須送廠里修改。但改變後,又有新限制。 新的PCE 19鏡頭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和佳能一樣,可以獨立控制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常說移軸鏡頭可以增加景深或實現大景深。但這只是平時一種偷懶的說法, 因為不這麼說,我們要費無數口舌去解釋,但實際上,移軸鏡頭不能增加景深, 移軸鏡頭只能改變物平面的角度。

傳統非移軸鏡頭,位於物平面上景物才是絕對清晰的, 其他地方的景物必須位於景深範圍內,其清晰度才能接受。景深範圍由光圈決定,這個景深範圍是一個立方形空間,由前後兩個平行平面決定的。顯然,這個空間的上下部分都浪費了。

佳能24移軸鏡頭,f/11,不俯仰,對焦在超焦距處(4.99米)時候的景深。圖中綠色部分是景深範圍,從2.51米到無窮遠都清晰

同樣,當鏡頭俯仰後,物平面的角度變了,不再是平行於鏡頭和感測器的一個平面,而是傾斜的。 位於這個平面上的景物都是絕對清晰的。離開這個平面就不清晰了。但這個時候我們同樣有一個景深範圍,只要景物在這個範圍內,其清晰度就可以接受, 這個景深範圍同樣是靠光圈值控制。

所以,我們再重複一次:

1) 景深只能通過光圈控制。

2) 俯仰動作不能增加景深。它只是改變物平面角度,只是多數(但不是所有) 情況下,在風光攝影里, 這個新角度更容易利用景深範圍,實現從前到後都清晰的畫面,

在風光攝影里,我們100%都是讓鏡頭下俯,增加清晰範圍,上仰只會減少清晰度範圍。如果你要實現那種用超廣鏡頭但畫面中只有一處清晰,剩下都模糊的「玩具模型」效果,那麼可以用上仰(或搖擺)。

因此,在風光攝影里,當我們說俯仰動作,幾乎一定是下俯動作。阿爾帕技術相機的俯仰動作只能往一個方向,就是這個原因。當鏡頭下俯後,景深範圍不再是一個立方形空間,而是一個鍥形 (見下圖)。 這個鍥形的夾角範圍(清晰範圍)靠光圈和俯仰角度決定。

光圈越小,夾角越大, 景深範圍越大。

俯仰角度越小,焦平面傾斜角度越小,夾角越大, 景深範圍越大。

俯仰角度越大,焦平面傾斜角度越大,夾角越小, 景深範圍越淺。

佳能5DSR + TSE-24鏡頭,不俯仰,f/11, 對焦在超焦距點(4.99米處)獲得最大景深。物平面(絕對清晰)在4.99米處,從2.51米到無窮遠都相對清晰。比2.51米更近點景物就沒法清晰了。

佳能5DSR + TSE-24鏡頭,鏡頭往下俯1度,f/11. 畫面中的綠色鍥形就是景深範圍,尖的部分靠近鏡頭。鍥形里紅色線是物平面,這個面從相機腳下一直延伸到無窮遠, 位於這個面上的景物都絕對清晰。位於綠色區域的景物都在景深範圍內,都是相對清晰。

注意,如果景物太高(比如前景里有棵樹),那麼自然會超出綠色範圍,超出部分是不會清晰的。

佳能5DSR + TSE-24鏡頭,鏡頭往下俯1度,f/4. 顯然因為光圈增大,景深範圍變薄。 雖然物平面還是從相機腳下一直延伸到無窮遠,但稍微有點高的景物就會超出景深範圍。

佳能5DSR + TSE-24鏡頭,鏡頭往下俯2度,俯仰角度增加到2度後,景深範圍非常薄。

對焦的作用

使用普通定焦鏡頭的時候,我們有2個可以調節景深的參數: 光圈值和對焦距離。使用移軸鏡頭(都是定焦)的時候,我們有三個可以調節的參數: 光圈值,俯仰角度,和對焦距離。前面講過了調整俯仰角度和光圈的作用。現在我們來看看對焦距離的作用。

鏡頭俯仰後,我們傳統的光學常識都被顛掉了, 比如對焦。俯仰之後,鏡頭對焦改變的,不再是物平面到鏡頭的距離,而是物平面的角度。

固定光圈和俯仰角度, 對焦無窮遠處的物平面的角度

固定光圈和俯仰角度, 對焦1.48米處的物平面的角度

在傳統鏡頭裡,對焦超過無窮遠處是沒有意義的,但鏡頭俯仰後,對焦超過無窮遠顯然是可以的。

沙姆定律

提起技術相機或移軸相機對焦,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會提起「沙姆定律」,這個定律由奧地利陸軍上尉西多爾·莎姆夫祿格(Theodor Scheimpflug)發現,最早用於航空攝影的校正,後來成了大畫幅相機攝影里的最重要的定律。

鏡頭俯仰後,相機系統里有三個平面:

·對焦平面(物平面)(所有清晰的被攝體平面)

·影像平面(感測器平面)

·鏡頭平面

沙姆定律說, 如果我們想物平面上所有點都能拍攝清晰, 那麼感測器平面,鏡頭平面,還有物平面這三平面必須相交於某一條線 (沙姆線)。

我們想像一下,任何兩個非平行平面, 它們一定會相交於一條線,對吧?但三個平面就不一定會相交於一條線了,對吧? 需要滿足很嚴格的條件才行,

不過說實話,所有書上都提沙姆定律,但大概沒幾個人敢說,沙姆定律在實際中對我們對焦真沒啥用。

我膽子大,我今天就說,還說三次:

沙姆定律對實際操作毫無幫助。

沙姆定律對實際操作毫無幫助。

沙姆定律對實際操作毫無幫助。

因為沙姆定律是一個必要條件, 不是一個充分條件。

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概念中學就學過了,我為大家舉例說明什麼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拍攝時候相機里必須有電池 :必要條件,但有電池不一定能拍到照片(萬一沒帶鏡頭或卡呢),有電池不是充分條件。

鳥一定有翅膀(必要條件),有翅膀的不一定是鳥。

拍攝時景物必須在最近對焦距離之外(這是必要條件),但在最近對焦距離之外也不一定能對上焦(但對焦錯誤,景深不夠,也會導致失敗)。

三個平面必須相交於一條線上(這是必要條件),但不是任何一個組合都能保證對焦清晰(可三平面有無數種組合可以相交於一條線,但只有一種組合能保證徹底清晰)。

傳統上,沙姆定律只能告訴我們「有辦法」去拍攝清晰的照片 (當然有辦法), 但不能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去設置相機」。絕大多數攝影師只能來回反覆調俯仰角度和焦距,非常麻煩,我們也沒法肯定某一個場景是否能夠保證處處都清晰,很多人認為利用沙姆定律去對焦太難,太高級了。其實他們根本沒用沙姆定律。

傳統對焦法真很麻煩:

(1)把俯仰角度歸零。

(2)轉動對焦環(這些都是手動鏡頭),讓最遠處的景物清晰。

(3)慢慢調整俯仰角度讓鏡頭下俯,讓畫面最近部分慢慢越來清晰,直到清晰為止, 注意角度不要調過。

(4)再回去看最遠處, 一般來說最遠處這時候不清晰了, 調整對焦環讓遠景清晰。

(5)重複上面動作,直到前後都清晰為止。

(6)你可能要反覆好幾次才可以。如果眼神不太好的,那可不容易做這事。如果是在光線極其昏暗的情況下調焦,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查表對焦法

傳統對焦方式靠來回反覆調試,非常麻煩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需要同時控制兩個變數——俯仰角度和對焦距離。這兩個變數必須在一個特定組合才能處處清晰。我們只能通過反覆試兩個變數,同時靠肉眼觀察是否清晰來決定這些值。

我在給用技術相機的用戶講課的時候,會提到「第二沙姆定律」,把這個定律和傳統的沙姆定律聯合使用,才能對我們的實際對焦起到指導作用。幾乎沒有任何中文教程提及過第二沙姆定律,英文教材里提及的也極少,最權威的教科書《大畫幅攝影》里對它隻字不提。

我不想也沒必要講數學公式了,也不講原理了。除非你是技術狂,否則沒必要知道。 我直接給結論吧。

這個技術最簡單的辦法,是我們可以提前為每一個鏡頭計算好一個表格。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可以精確地一步把俯仰角度調整到位。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調焦辦法, 特別適合帶俯仰刻度的相機(如移軸鏡頭和阿爾帕相機)。因為一旦俯仰角度確定後,我們只有一個變數要控制 - 就是對焦距離。這就和用普通鏡頭一樣了。

這是新式查表對焦法:

(1)測量相機到地面的高度(一開始可以用皮尺量, 幾次以後,我們可以直接從三腳架打開的節數直接估計出高度)

(2)查表 - 建議把表記在手機里,或印出來放相機包里。根據高度,我們立刻知道俯仰角度。

(3)直接把鏡頭俯仰角度檸到指定角度,俯仰完畢。

(4 ) 理論上,這時候我們擰動對焦環,讓物平面上任何一點清楚就可以了。 但實際使用中,我建議用下面兩個辦法之一:

A)找到畫面遠景最高物體(比如一座山或一棟樓),用實時取景把這個物體的中間高度部分放大100%,調整對焦環讓這部分清晰 (這是我喜歡的辦法)。

B)找到畫面中最重要的物體,比如前景, 用實時取景調整對焦環讓這部分清晰。這個方法不如A準確,但可以一試。

(5)對焦完畢, 如果你的操作正確,那麼物平面上的前景和遠景一定都是清晰的。當然建議你用實時取景確認。

簡單吧?

注意,很多單反相機在實時取景地時候,光圈是全開的,按下快門鏡頭光圈才會收縮到設定值(比如f/8)。這意味著我們拍下的照片,很可能比實時取景看到的更清晰。

拍攝風光,最有用的鏡頭是24mm和17mm移軸鏡頭,下面是這兩個鏡頭的俯仰表格 。不用管它們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直接用就可以了。不在表中的值,可以根據相臨值估計,反正那麼鏡頭上那麼小的刻度值,不可能也沒必要做到非常精密準確。 準確度能到0.5度就可以了。

雖然TSE鏡頭的俯仰角度超過5度,但這張表格只提供到5度的範圍。因為俯仰超過5度後,景深範圍薄如紙,已經幾乎沒有什麼實用價值。

鏡頭俯仰的限制

前面說過,移軸鏡頭不能增加景深, 移軸鏡頭只能改變物平面的角度。當鏡頭下俯後,景深範圍不再是一個立方形空間,而是一個鍥形 。俯仰角度越大,這個鍥形就越薄。 光圈越大,這個鍥形也越薄。

我們多數風光攝影場景,是前景有些低矮的小花小草或石頭,遠景是高山。那麼這樣的鍥形沒問題。這也是移軸鏡頭看起來好像能增加景深的原因,因為它能輕鬆地讓這樣的場景從近到遠都清晰。但是,如果畫面中有超出了這個鍥形的景物 - 比如前景有一叢比較高的植物,或遠景有特別高的山,這些景物的頂部會超出景深範圍,結果是他們下半部清晰,上半部不清晰。

下圖裡,前景的花和遠景的山的上部都可能是虛的:

如果前景有棵大樹呢?那麼鏡頭俯仰就傻眼了,沒有任何辦法。

相機距離地面越低,我們需要的俯仰角度就越大,這個鍥形也越薄。大角度的時候, 景深薄如紙,畫面里任何高一點的物體都會超出範圍,鏡頭俯仰的也就失去的實用性。

適合俯仰的場景

很多風光攝影場景適合鏡頭俯仰,特別是前景很平坦低矮,遠景有山,山頂上是天空的時候。

前景低矮,意味著沒有高物體會超出景深範圍。遠處有山,只要撫養角度不太大,山不太高(在畫面里佔據的比例不太大),這些山一般也在景深範圍內。山頂的天空一般會超出景深範圍,但天空虛了沒關係,雲彩稍微虛一點也沒事(當然不能太虛)

下面這3張照片,顯然是最適合俯仰的場景:前景很低矮,一直平整地延展到遠方,遠山也不高。

不適合鏡頭俯仰的場景

下面這幾張照片,顯然不適合使用鏡頭俯仰:

下面這張照片,不用說了,顯然是最不適合俯仰的場景:前景那些高樹,直接廢掉了俯仰的武功。

這張前景距離鏡頭很近,但如果用俯仰,角度稍微大一點,峽谷頂部就會虛掉,因此只能景深合成:

這張前景距離鏡頭非常近,但如果用俯仰,必須用很大角度,那樣的話,畫面頂部會全部虛掉。

俯仰和移軸同時使用

俯仰和移軸是兩個獨立動作,可以同時使用。

比如,我們可以首先通過上下移軸動作來避免建築或樹木的東倒西歪,然後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

我們也可以首先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然後再通過左右移軸來實現廣角鏡頭無縫接片(橫接片)。如果我們不俯仰,那麼鏡頭移到左邊或右邊的時候,都得拍幾張然後景深合成,最後再拼圖, 十分麻煩。

我們還可以首先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然後再通過上下移軸來實現廣角鏡頭無縫接片(豎接片)。如果我們不俯仰,那麼鏡頭移到上邊或下邊的時候,都得拍幾張然後景深合成,最後再拼圖, 十分麻煩。

這就是佳能TSE鏡頭這樣的移軸方向和俯仰方向獨立的好處。

題外話: 移軸鏡頭一般只能一個方向移軸(要麼左右,要麼上下)。如果是真正的技術相機,我們可以把三個獨立動作同時結合起來使用:

·首先通過上下移軸動作來避免建築或樹木的東倒西歪

·然後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

·最後通過左右移軸來實現無縫接片。

下圖是首先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然後再通過左右移軸來實現廣角鏡頭無縫接片(橫接片):

下圖是首先通過俯仰動作來讓畫面從前到後都清晰,然後再通過上下移軸來實現廣角鏡頭無縫接片(豎接片):

總結

- 在高像素時代,因為衍射效應,我們不能一味靠小光圈來實現大景深

- 景深合成非常有效,但很麻煩。鏡頭俯仰是一個前期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

- 鏡頭俯仰本身不能增加景深

- 但鏡頭俯仰能改變物平面角度,能讓我們更有效利用景深範圍,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不用縮小光圈來讓畫面從最近到最遠都清晰

- 鏡頭俯仰以後對對焦原理靠沙姆定律決定,但知道這個定律對實際使用沒有任何幫助

- 鏡頭俯仰後,我們對焦的時候有3個變數需要控制: 光圈,俯仰角度,和對焦距離。

- 光圈比較簡單,它決定了景深夾角。 對風光攝影來說,大部分時候我把光圈設定在f/8-f/11.

- 俯仰角度,和對焦距離是我們對焦時候需要確定的。

- 傳統對焦方式靠來回反覆調試,非常麻煩 - 我們需要同時控制兩個變數 - 俯仰角度和對焦距離

- 查表對焦法讓鏡頭俯仰後的對焦變得十分簡單,直接,可靠。因為一旦相機高度確定後,俯仰角度就確定了,不會改變。我們只需要控制一個變數 - 對焦距離。

- 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俯仰是萬能的 - 錯,相當多的場景無法使用俯仰。這是理論限制,和技術高低無關。所以我們不能放棄景深合成技術。

- 俯仰和移軸動作可以同時使用

好了,移軸鏡頭的俯仰動作就講解完畢。我從來沒有在公開課程里這麼詳細地講解過俯仰技術動作,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________

作者丨攝影師@雲漫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色影無忌立場

「好看」的你,點一點

送我去「看一看」和小夥伴一起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色影無忌 的精彩文章:

這樣「拍」照和耍流氓有什麼區別?

TAG:色影無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