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驅動」蚊子擬在非洲釋放對抗瘧疾

「基因驅動」蚊子擬在非洲釋放對抗瘧疾



  原標題 「基因驅動」蚊子擬在非洲釋放對抗瘧疾


  記者 陳沁涵

  根據今年11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瘧疾報告》,2017年,約有2.19億例病人,比前一年增加0.02億例。大約70%的瘧疾病例和死亡病例集中在11個非洲國家和印度。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會議11月29日否決了「暫時禁止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生物體」的提議,這一決定為部分生物的基因驅動實驗開了綠燈,包括在非洲開展的非盈利項目「目標瘧疾」。


  這個項目想要通過改造蚊子的基因來對抗瘧疾,實驗分為多個階段,近期計劃先在布吉納法索釋放10000隻轉基因蚊子,觀察轉基因蚊子在現實中的生存狀況。


  該項目得到了比爾·蓋茨夫婦的資金支持,讓人們對消滅瘧疾重燃希望,但是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也備受爭議。

  通過人工剪輯生物基因片段改變遺傳偏向


  近年來,「基因驅動」成為生物學界的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其實這方面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介紹,基因驅動就是通過人工剪輯生物的基因片段,使特定基因在這一物種種群中有偏向性地遺傳給下一代。比如對蚊子的部分基因進行修改,使其只產生雄性後代,這種蚊子就會慢慢失去繁衍能力。目前研究主要面向傳播疾病或損害農作物的昆蟲。


  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教授黃佳表示,基因驅動就是讓某個遺傳元件在一種群中進行擴散。「形象一點說,雖然並不準確,這一過程就像病毒感染,它會在群體中持續傳播。基因驅動研究這麼多年,現在為什麼突然達到實用化的程度,主要是因為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發現和成熟化,使基因驅動變得更加簡單可行。我認為這門技術的門檻並不高,很有希望被用來控制蚊子在內的媒介昆蟲。」


  使按蚊只繁衍雄性以減少數量對抗瘧疾


  瘧疾大多通過雌性按蚊叮咬傳播。現在所知的共有400多種按蚊,其中約有30種是較嚴重的瘧疾病媒。

  今年9月,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種新的「基因驅動」機制可以導致攜帶瘧疾的籠養蚊子種群完全崩潰。負責該研究的生物學家奧斯汀·伯特和安德烈亞·克里桑蒂正在帶領科學團隊在幾個非洲國家開展「目標瘧疾」(Target Malaria)項目,他們希望通過基因驅動來控制傳播瘧疾的蚊子的數量,以此降低瘧疾的發病率。


  「目標瘧疾」在布吉納法索的團隊首席研究員阿卜杜拉·迪亞巴特(Abdoulaye Diabate)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實驗將分為多個階段,近期團隊將先在布吉納法索的一個村莊釋放約10000隻轉基因雄性蚊子,這些蚊子無法繁殖後代,它們並不利用「基因驅動」機制,不會對昆蟲種群產生持久影響,也不會叮咬人類。研究人員將通過監控這些蚊子,獲得轉基因蚊子的更多信息,以觀察轉基因蚊子在自然界的生存狀態,如與普通文字相比,轉基因蚊子在繁殖等方面會不會出現什麼狀況。


  這項實驗今年8月已經獲得了布吉納法索政府的批准。而「目標瘧疾」的最終目標是,對傳播瘧疾的按蚊進行「育性基因」修改,它們繁衍的後代將幾乎為雄性。然後讓這種特定基因高比例地遺傳給後代,大幅減少按蚊數量。布吉納法索團隊主要將針對非洲危害較大的傳瘧媒介甘比亞按蚊進行實驗,計劃在2029年實現。


  釋疑1 某種蚊子滅絕對生態有什麼影響?


  是否造成影響還沒有定論

  對於利用基因驅動滅蚊的想法,一些科學家擔憂消滅或者大規模地抑制整個物種可能會給環境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即使是消滅危害人類健康的按蚊。而「目標瘧疾」的實驗就有可能讓甘比亞按蚊走向滅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就「目標瘧疾」的實驗發出質疑,「哪個國家、機構或個人有權力去改變影響全世界的自然法則?」據今日美國網站,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蚊子生態學研究員史蒂文·尤利亞諾對於消滅甘比亞按蚊以消除瘧疾的想法說:「失去一個物種可能是值得的,因為人類為此遭受的痛苦太過沉重。」


  對於甘比亞按蚊滅絕是否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黃佳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我個人覺得不會。世界上蚊子有幾千種,甘比亞按蚊和另幾種按蚊滅絕了,和它同一『生態位』的蚊子還有很多,所以不會有太大影響。」


  「目標瘧疾」的首席研究員迪亞巴特向新京報記者解釋稱,他們項目的目標不是消滅某種蚊子,而是控制它們的數量,最終消滅瘧疾。

  釋疑2 基因驅動生物實驗有什麼風險?


  可能被用作製造生物武器;蚊蟲對基因驅動也可能產生抗性


  「目標瘧疾」的基因驅動生物實驗距離真正落實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這個項目還是引發了很多爭議。國際技術監管機構ETC集團聯合執行董事吉姆·托馬斯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擔心有人在昆蟲中使用基因驅動技術來傳播有毒物質。


  黃佳對新京報記者說,基因驅動技術目前存在很多問題和隱憂,特別在使用安全上,因為這個技術可以被用作製造生物武器,一旦被不懷好意的人或者恐怖分子掌握,危險性非常大。所以科研人員需要製造剎車元件能夠阻斷基因驅動的發生,甚至是逆轉。因此得等到可以制約基因驅動的手段出現,才能大範圍或者說更加安全地使用這項技術。另外一個擔憂在於,蚊蟲會對藥劑產生抗藥性,它們同樣也會對基因驅動產生抗性,實際上也是一種進化,我們也必須想辦法應對這種抗性。


  釋疑3 有更好的辦法對抗瘧疾嗎?


  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瘧疾疫苗


  世衛組織說,瘧疾仍是「重大公共健康安全威脅」。現在基因驅動技術的安全性還無法得到保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對抗瘧疾的更好方式了嗎?


  除藥物治療,世衛組織建議採取多種方法預防感染瘧疾,包括在室內噴洒防蟲劑、使用噴有防蚊蟲劑的蚊帳。在許多情況下行之有效。病媒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擬除蟲菊酯的使用,但是近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和印度流行瘧疾地區,普遍報告發生了殺蟲劑耐藥性現象。


  另外,瘧疾疫苗也是全球科學家持續研究的目標。據《自然》雜誌,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瘧疾疫苗——RTS,S疫苗,將在迦納、肯亞和馬拉維首次投入應用,5至17歲人群將接受接種,世衛組織將對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能指標做出評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南科大聲明:基因編輯項目是賀建奎停薪留職期間參與
量子與現實世界界限在哪?將動物送量子世界尋求答案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