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加媒敲警鐘:撤出中國業務應對中加關係危機?加拿大虧大發了!

加媒敲警鐘:撤出中國業務應對中加關係危機?加拿大虧大發了!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加拿大比中國更虧!」自「加拿大鵝」自行決定推遲中國內地首家店開業後,加媒都替他們著急了。

當地時間12月23日,加拿大最著名的報紙《環球郵報》網站刊登該報經濟新聞記者文章,提醒這些加拿大企業:用「暫停中國業務」來應對中加關係困境,不但「目光短淺」,讓中方更加「誤會」孟晚舟案件的性質,還讓加拿大虧大發了!

報道截圖

文章首先提出,對於加拿大企業來說,應對中加關係突然降溫有兩種方式:擱置投資,避免前往中國,重新考慮在中國的長遠計劃;或者,一切照常進行,假設當前的困境終究會過去——就像兩國過去遭遇關係緊張時那樣。

不幸的是,華為高管孟晚舟12月初在溫哥華被捕後,許多加拿大企業似乎選擇了第一種方式。

加媒列舉道,加拿大戶外高端服飾製造商「加拿大鵝( Canada Goose)」,突然推遲了中國內地首家店在北京三里屯的開業計劃。該公司稱此舉是因施工問題,但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決定更多地還是與中國社交媒體上對其產品的抵制態度有關。

圖自視覺中國

而本該致力於將加拿大推廣成旅遊勝地的加拿大旅遊局(Destination Canada),最近也暫停了在中國的所有廣告。

其發言人維斯布魯斯(Denyse Waissbluth)稱,該機構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社交媒體上的反加拿大言論「影響加拿大旅遊業形象」。

不過,有跡象表明,中國企業也在重新審視在加拿大的投資計劃。加拿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協會主席沃爾普(Flavio Volpe)向加拿大CBC新聞透露,幾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已經因華為事件暫停了在加拿大的投資:「他們明確提到了這一點。」

文章還是認為,中方借「明顯報復性地」拘留至少2名在華加拿大人「表明了態度」。可以說,現在是向中國人解釋的最佳時機,包括向中方強調,孟晚舟案件正「依法處理」,而不是出於政治考慮,而加拿大政府也不會容忍所謂「由政府支持的針對公司和政府計算機系統的黑客攻擊行為」。

但對於被拘的兩名加公民,中國外交部早已強調過,「中方是依法、依規採取行動」,這兩人都從事了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活動,北京和遼寧省有關國家安全機關正在分別偵辦其案件,並已分別向加方通報有關情況,兩名加公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障。

儘管抱有上述觀點,該加拿大記者還是指出,撤出中國是「目光短淺(short-sighted)」的決定。暫停業務往來的做法反而會讓中方更加認定,孟晚舟被捕具有政治因素。過去一年的事情已經傳遞出了明顯訊息:加拿大需要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不健康依賴」。也很難想像,「我們如何在不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接觸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美國向包括加拿大在內的眾多「盟友」加征過鋼鋁關稅,加拿大在相關貿易談判上也頗受美國掣肘。而加政府一直希望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

加媒建議,儘管存在爭議,但加拿大終究需要靠自己或通過世界貿易組織,來深化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努力在中國制定更有利的貿易規則。

應該繼續向中國市場推銷北極光、落基山脈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美麗風光。想要把這樣的訊息傳遞出去,就要抓住各種機會,繼續與中國人對話、交流,向他們推銷加拿大。加拿大政府應該通過與私營部門合作,加大在中國的旅遊推廣力度。

加媒還提到了加政府在處理華為5G技術上「左右兩難」的處境。

文章警告稱,加政府需要巧妙地決定,是否禁止華為建設該國5G網路,這也將變成一個政治事件。在由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和加拿大情報機構組成的所謂「五眼聯盟」中,美、澳、新已經出於對「網路安全」的擔憂,禁止或嚴格限制使用華為5G技術,並一直敦促加拿大和英國採取同樣的行動。

該記者甚至提議,加政府的明智做法是,儘可能地拖延做出最後決定的時間,起碼拖到孟女士引渡案局勢明朗之時。

無論如何,加媒意識到,「撤出中國業務對加拿大的傷害將大於對中國的傷害。」

因為中國產品和服務已經深度植入了加拿大供應鏈,而中國也是加拿大木材、紙漿、菜油和煤炭等自然資源,「加拿大鵝」等奢侈品以及服務的重要市場。中國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資日益增長,投資額在2017年達到了164億加元。

去年赴加中國遊客已經達到創紀錄的68.2萬人,給加拿大旅遊業帶來了16億加元資金。每年秋季,還有成千上萬的中國新生進入加拿大高校就讀。

《環球郵報》得出了最終結論:如果加拿大希望保住這些,就得讓中國遊客和企業知道:加拿大仍然歡迎他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一周軍評:中國小導彈的大智慧
微博網友稱給ofo寫了封英文郵件,第二天退押金還道歉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