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學《易經》入門難?那是你不知道「易」有三副面孔,說破就不難!

學《易經》入門難?那是你不知道「易」有三副面孔,說破就不難!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關於《易經》,傅佩榮教授有三句話我很贊同,即:不學一定不會,學了不一定會,學會了受益無窮。

今天很多人都在學習《易經》,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學了不一定會」,也著實讓人苦惱。今天聊聊「易」的三副面孔,不理解這一點,學《易經》確實難入門。

易的第一副面孔:象

《易經》在伏羲時代,只有一幅陰陽八卦圖,又稱「無字天書」。但就這一幅圖,也涵蓋著巨大的信息量。那麼沒有文字,信息又如此傳遞?答案是「象」。

伏羲的先天八卦,就是模仿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象」。「卦」者,「掛」也,也就是掛在那裡讓人看的。至於能看到多少,悟到多少,全憑自己。

周文王看到的多,悟到的也多,所以他演繹了後天八卦,又將八卦增至六十四卦,並寫了卦辭、爻辭。我們學《易經》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理解卦辭、爻辭與卦象之間的聯繫。舉個例子,卦辭提到「利涉大川」的有七個卦,上、下卦要麼有「乾」,要麼有「巽」。乾代表動力,巽代表風。也就是說,凡「利涉大川」的,要麼自身動力強勁,要麼有風相助,這就是文王對卦象的理解。

那麼,初學者如何理解「象」所代表的意義?這就要用到孔子及弟子所著的《易傳》,在《繫辭傳》、《說卦傳》里,對八卦及部分六十四卦的「象」都有所解釋,是我們理解《易經》之象的一把鑰匙。

易的第二副面孔:理

古人將不知存亡之機、不通世故人情,稱為「不通義理」。其實「義理」也就是「易理」,「易理」是從象上引申出來,但源頭則在於陰陽的變化,以及天、地、人的相互作用。所謂「不學易不可為將相」,因為對古人來說,易理是常識,小孩子都要學的。你連常識都沒有,怎麼可以為將相?

中國古代的人文著作,很多都可視為對「易理」的闡發。道家的《道德經》是如此,儒家的《論語》也是如此,墨家、法家的著作莫不如此。到了宋朝,程頤、朱熹都精研易理,並據此闡發經世致用之道,後世稱其所代表的文化為「理學」,不無道理。

但程頤等人大談「易理」的同時,對「象」反而不重視了,甚至閉口不談,在我看來這裡是有問題的,學程、朱易學的要注意一下。

易的第三副面孔:數

學《易經》常見到「數」這個字,其實它有兩種用法,一是代表數字,二是代表命數。

眾所周知,《易經》是從河圖洛書化生而來,而河圖洛書是用數字來表示的,奇為陽,偶為陰。河圖從一到十,法天;洛書從一到九,象地。宇宙間的奧妙,彷彿就隱含在這些數字之中,所以《易經》實際包含了原始數學、幾何學、星象學的內容,這些需要好好研究。

至於命數,這應該是《易經》當中最玄妙的部分了。命數不可見,卻無處不在。不要把「命數」理解得過於玄奧,它其實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比如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都是天的命數,是可以預知的。至於人的吉凶禍福同樣有命數,只是這種命數不那麼明顯,需要經過複雜的推理,而推理的工具就是數字,以數字表示陰陽及其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占卜」。

「占卜」其實就是通過規律,去推算一些事物變化發展的概率大小,起到趨吉避凶的作用,確實是很神奇,不好解釋。當然古人也有「善易者不卜」的說法,因為精通易理的人,對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瞭然於胸,不需要通過占卜就能預知未來。但對初學者而言,占卜仍然是領悟《易經》奧妙的一個捷徑,因為占卦、解卦的過程中,你要同時用到數、象、理。象不明、理不通,是解不了卦的。占卦容易解卦難,原因就在這裡。

《易經》就是以「象、理、數」三副面孔來展開的,這三者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忽略其中之一,就會感到茫然。所以學習《易經》,我贊同曾仕強教授的觀點,可以先從《易傳》讀起,先把卦象的含義搞清楚,再結合卦辭、爻辭、象辭認真琢磨易理,通過占卦將象、理、數三個方面結合起來,長期堅持,自然一通百通。正如《易傳·繫辭上》說: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一家之言,供喜歡《易經》的朋友參考,同時歡迎大方之家指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好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知識貼:「三山五嶽」的三山,「五湖四海」的四海到底在哪裡?

TAG:三好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