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非洲苦難經典《女孩與禿鷹》作者死亡之謎:輿論壓力或內心譴責?

非洲苦難經典《女孩與禿鷹》作者死亡之謎:輿論壓力或內心譴責?

圖為:凱文·卡特

流水無情,人有情!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超然於情感之外,就像拍攝苦難非洲的攝影師凱文·卡特一樣,目睹了無數的悲劇和令人作嘔的罪行,無法擺脫內心的衝擊,把最後一顆結束生命的砝碼留給了自己。

圖為工作中的凱文,時刻被一群士兵包圍著

在他的鏡頭下,誕生了無數張非洲悲慘生活的作品,1993年3月26日,刊登在在《紐約時報》的作品《女孩與禿鷹》,這是非洲大陸最絕望的寫照----以最直白的方式顛覆了人們對飢餓的認知。1993年,蘇丹陷入令人恐怖的大饑荒中,荒涼的土地上除了枯黃的雜草就是累累白骨。同時,也引起了爭議,有人指責他只為拍照卻不去救助這個快要餓死的孩子,沒有人性。

圖為凱文作品《女孩與禿鷹》

情感上的超然讓卡特和其他攝影記者選擇繼續工作。世界對禿鷹照片的強烈反應似乎是對這一必要特徵的懲罰。但是漸漸的他發現對於輿論的超然並不代表著自己內心的超脫,後來,他痛苦地發現,他根本沒有超然,他親眼目睹的恐怖深深地、致命地影響了他。

圖為:凱文作品飢餓的非洲女孩

卡特在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長大。他之所以成為一名攝影記者,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僅需要記錄白人對黑人的令人作嘔的待遇,還需要記錄黑人族群之間的令人作嘔的待遇。

圖為凱文在用相機記錄非洲苦難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目睹了無數的謀殺,包括毆打、刺傷、槍擊和勒死,這是一種野蠻的做法,把裝滿油的輪胎放在受害者的脖子上,然後點燃。

圖為凱文鏡頭下的生靈塗炭

最讓人痛苦的是在困難面前自身的無能為力,事實上,凱文·卡特本人幾乎從一開始便處於衝突的痛苦之中。他在搶拍完之後,實在不願再看下去那個極端對立、極其冷酷的場面,於是,他把禿鷹轟走。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到,那個小女孩用盡所有力氣爬起來,重新艱難地向救濟中心挪動……望著小女孩的身影,凱文·卡特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

圖為凱文和他鏡頭下的相機

他在一棵樹旁坐了下來,一邊抽著煙,一邊淚流滿面。後來,他曾對人說:「當我把鏡頭對準這一切時,我心裡在說『上帝啊!』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話,我就不該來這裡。」

圖為鏡頭下的非洲女孩

歷史君真的感覺,外界公眾的輿論壓力也許讓凱文很痛苦,但是自己內心的道德困惑和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是迫使他最終走上不歸之路的原因。

圖為凱文鏡頭下的戰亂

但是他那令人難忘的照片以及留下的16卷交卷,讓蘇丹的饑荒在國際上廣為人知。卡特在這個星球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圖源:https://allthatsinteresting.com/kevin-carter、網路(搜狐網站)

本文選題:楊騫

本文編譯:八一

原文來源:allthatsinteresting

喜歡我的內容就關注我吧~ 咱們天天相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辦公室司馬遷 的精彩文章:

埃及又現獅身人面像,這一神秘發現是否可以改寫歷史?
羅馬人居然也是吃貨,最愛吃火烈鳥的舌頭,還讚歎說味道好極了

TAG:辦公室司馬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