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好學的兩位皇帝,不沉溺女色只愛學術打造了強盛的文化帝國

最好學的兩位皇帝,不沉溺女色只愛學術打造了強盛的文化帝國

原標題:最好學的兩位皇帝,不沉溺女色只愛學術打造了強盛的文化帝國


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皇帝我們聽說過,愛江山不愛美人的皇帝我們也聽說過。這都沒有什麼稀奇的。但你是否聽過只愛學術,不愛美人的皇帝呢?這樣的皇帝還真有,他們就是東漢的第二代領導人劉庄和第三代領導人劉炟。你可能會非常奇怪,作為一個皇帝怎麼會如此熱衷於學術呢?


其實啊,這一切都源於東漢帝國的開國領袖劉秀。俗話說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劉秀還就成了。劉秀起初的時候是位太學生,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秀才,經過了十多年的艱苦奮鬥以後,終於建立了漢家王朝的第二帝國——東漢。因為自己是個儒生,加之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使得儒學在漢代極為輝煌。尤其是劉秀建立東漢以後,有意要加強軟實力建設,把國家打造成一個文化強國。經歷了第二代領導人劉庄的過渡,到了劉炟這裡,已經完全變成了學者型皇帝。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圖1 漢明帝劉庄(28年—75年)


這個劉庄不僅是位稱職的皇帝,還是一位專業的學者。專業到什麼程度呢?他親自跑到稱為「辟雍」的國立大學去講課,可真算得上是歷史上的政治奇聞了!


劉庄之所以能當上第二帝國的領導人,那還真是有兩把刷子的。首先,他很聰明,聰明到什麼地步呢?《後漢書》說他「十歲通《春秋》」。說起來還是他的導師牛,他的導師就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桓榮。劉庄跟著導師系統的學習過《尚書》,這比起他的爺爺來說可以說是巨大的進步了。劉秀當年只是「受《尚書》,略通大義」,而他則成為了《尚書》專家。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孩子的文化教育是需要投資的,培養一個書香世家至少要經過三代人的努力。你看看,人家皇帝富有天下都那麼勤奮好學,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這位學者型皇帝在即位兩年後,親臨「辟雍」,舉行儒家盛大的射禮。七個月後,再次來到「辟雍」,舉行敬老大禮。他不光是嘴上講,還要實實在在的進行學術實踐。這個敬老大禮的核心就是敬事「三老五更」。



圖2 辟雍是東漢以後,歷代皆有辟雍,作為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


什麼是「三老五更」呢?這可是道名詞解釋題,諸位聽好了。


所謂的「三老」是指縣鄉兩級負責教化的官員一般由50歲以上的長者擔任。戰國時期,就已經設立該官職了。所謂的「五更」是指在國家公職部門退休下來的老幹部。漢帝國推行「孝治天下」,所以尚老之風極為流行。

我們看看文獻記載就知道了。根據《孝經緯》的說法,「天子尊咸三老,兄事五更」。《白虎通義》也說「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有何?欲陳孝悌之德也」。


而這位學術皇帝表現的確實是風度翩翩,措辭十分的謙遜。他說:「眇眇小子,屬當聖業」,真的是謙遜至極。接著又說:「三老李躬,年耆學明;五更桓榮,授朕《尚書》。《詩》曰:『無德不報,無言不酬。』其賜榮關內侯,食邑五千戶。其賜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還說讓各地的官員撫恤孤寡老人,以表達皇帝仁懷天下的情懷。


這可是第二帝國的一次文化盛宴,引來了數萬觀眾。這些觀眾里有官員、學者、富紳還有那販夫走卒和引車賣漿者流。



圖3 桓榮(生卒年不詳),字春卿

這次學術盛宴到底是如何舉行的呢?是皇帝一人的獨角戲嗎?當然不是。而是以皇帝帶頭向其師父桓榮提問,這可是沒有提前準備,都是現場隨機提問的。但這位桓榮老先生不愧是聞名天下的學者,儘管有很多人向他詰難,但他都對答如流。這次文化盛宴可真的是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連皇帝都這麼熱衷於學術。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就這樣使得整個天下都開始重學,連匈奴單于都派遣自己的兒子前來洛陽城留學。


劉庄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炟繼續父親未竟的宏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致力於將漢帝國打造成文化強國。


劉炟打造文化帝國的夢想還在繼續,一刻也未曾停息過。在他當皇帝的第五個年頭,即公元79年,在首都洛陽舉行了一次國家級的學術大會——白虎觀會議。這次會議與漢宣帝時的石渠閣會議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次會議比石渠閣會議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且與會者都是當時鼎鼎大名的學者,比如丁鴻、桓郁、劉羨、魯恭、班固、李育等人。會上由五官中郎將魏應提問,學者們一一作答。由侍中淳于恭平奏其議,皇帝「稱制臨決」。


圖4 劉炟(57年-88年),即漢章帝


最後由皇帝確定下來答案,班固分類編為《白虎通義》一書。


這次會議在中國歷史上也就成為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後一次學術盛典。以後的皇帝或沉迷於弓馬騎射,或沉溺於後宮美女上。總之,就是再也沒有如此好學,如此熱衷於學術的皇帝了。


我們常以漢唐並稱,其實唐代遠遠比不上漢代。不說其他的方面,只說這文化。雖然是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儒學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還是在東漢時期。比如,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非常喜好儒學,對人非常仁慈。乃父便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就說的非常明白了,整個西漢其實是陽儒陰法,是以霸王道雜之的。而劉秀自己就是個儒生,他對儒學自然就會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他所致力於打造的正是將第二帝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帝國,使儒學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



圖5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那麼劉秀的願望實現了嗎?我們說了不算,得看史書的記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說:「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若有東漢之盛者也。」面對國家的腐敗,有楊震、李固、陳藩等人「用公義扶其危」。這是在朝廷上。在民間,則有范滂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立私論救其敗」。到了東漢末年,更是發生了三千太學生的請願活動。即便是曹操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敢公然稱帝。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應為一批忠義之士願意為大漢死節!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會知道,最初勸曹操迎立漢獻帝的正是荀彧。但最後勸阻曹操當魏王的也是荀彧,這不是前後矛盾嗎?曹操不得已給他送了一隻空食盒,意思是你不要再吃飯了,荀彧看到以後就自殺了。荀彧其實一直效忠的是漢室,而非曹操。之所以勸曹操迎立漢獻帝,不過是因為曹操的實力最強,以期借他來為漢獻帝找個政治庇護罷了!再者,曹操此人聰明,不會公然稱帝,說不定漢室復興還是有望的。曹操也正是看到人心思漢,才最終決定做周公不做王莽的。



圖6 曹操(155年-220年)


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這正是推行文化的結果。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文化建設,儒學早已成為了人們的信仰了。很多人為了它,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中國歷史上有過兩個最有氣節的時代,一個是東漢,另一個是宋代。而這兩個時代都是儒學最昌盛的時代。這兩個時代,知識分子無比的自律,忠義之節蔚然成風。而其他時代呢,不是沒有知識分子,就是知識分子的集體淪陷!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孝經緯》《後漢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饅頭而不是麵包,是因為太貧瘠嗎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