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今天:蔣介石與宋美齡的世紀婚禮

歷史上的今天:蔣介石與宋美齡的世紀婚禮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蔣介石與宋美齡的世紀婚禮



蔣介石與宋美齡初識於1922年。當時蔣介石剛剛與陳潔如結婚不久,但他在上海孫中山家中見到宋美齡之後,立刻決定追求宋美齡,並請中山先生提親。此事一開始就遭到宋慶齡的激烈反對,她說寧可讓妹妹獨身,也不讓她嫁給一個有三妻四妾的人。宋慶齡的原話中山先生沒有向蔣如實轉達,只是委婉地表示:等一等吧。果然蔣介石就開始了長達5年的漫長等待,當然不是被動地等,而是展開了熱烈的攻勢。終於在1927年,蔣介石率北伐軍佔領上海後,美齡小姐終於答應了蔣介石的求婚,並於當年年底結婚,時年蔣介石40歲,宋美齡30歲。


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禮於1927年12月1日進行,由於蔣介石答應將皈依基督教——這也是宋美齡提出的結婚條件之一——因此先在上海西摩路宋家府邸舉辦基督教式婚禮。當天,蔣介石穿著嶄新的禮服:條紋褲子、鞋罩、燕尾服、銀色領帶,「像花生形的古怪的腦袋剃得光亮」,在牧師的指引下與宋美齡一起祈禱。爾後,新人互換戒指,各自宣誓,表示願意你嫁我娶,並承諾「相互擁有、相互扶持,無論是好是壞、富裕或貧窮、疾病還是健康都彼此相愛、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將我們分開」云云。總之就是我們在外國電影中看過不知多少遍的那些橋段啦。


隨後,新人和嘉賓又移步大華飯店,舉行中式婚禮。前來參加婚禮的嘉賓有1300人之多,名流雲集。包括美英等12個國家的領事,也包括國民黨上層人士、北伐軍將領,同時也有一些上海特色:比如說青洪幫頭目。

下午4點15分,婚禮開始。這邊的主持人是蔡元培,蔣介石率先出場。然後樂隊奏起了門德爾松的樂曲,宋美齡挽著哥哥宋子文的臂膀走來。宋美齡的著裝事後成了媒體報道的重點,並在很長時間中為人們津津樂道,《字林西報》描述道:


「新娘穿著一件漂亮的銀色旗袍,白色的喬其紗用一小枝橙黃色的花別著,輕輕地斜披在身上,看上去非常迷人。她那美麗的桃花透孔面紗上,還戴著一個由橙黃色花蕾編成的小花冠。飾以銀線的白色軟緞拖裙從她肩上垂下來,再配上那件長而飄垂的輕紗。她穿著銀色的鞋和長襪,捧著一束用白色和銀色緞帶系著的淡紅色麝香石竹花和棕櫚葉子」。她的美艷冠絕全場,是這場婚禮毫無爭議的主角。


隨後,新人向孫中山像鞠躬。蔡元培宣讀了結婚證書,並向證書蓋上大印。婚禮也沒有忘了請歌星助陣,此情此景中,美國歌手霍爾演唱了《哦,答應我》,真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在歌聲里,新人走到一個由鮮花搭成的大鐘下面,「緞帶拉開,數千數百的玫瑰的花瓣從花鐘里落下來,撒在新娘新郎的身上。」玫瑰花雨中,新郎新娘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當賓客們還陶醉在這浪漫氣息中,不留意間,新郎新娘已經悄悄地離開了婚禮現場,去外地度蜜月了。



上海初識宋美齡


蔣介石與宋美齡初次相見在何時?何地?董顯光的《蔣總統傳》將時間定在陳炯明兵變之後,地點則定在上海孫中山寓所。董書初版於1937年,經過多次增訂,是國民黨的官書。其書對蔣雖多阿諛之詞,但關於蔣、宋見面的時間、地點一類說法還是比較可靠。


陳炯明兵變後,孫中山在廣東無法立足,於1922年8月14日到達上海,積極聯絡蘇俄和中共,開始改組國民黨。蔣介石隨孫中山同船到滬,襄助孫中山處理各項事務。8月22日,離滬返甬。此後,來往於奉化、上海之間多次,他與宋的初次見面應在此期間。但是,日記中並無任何與宋美齡相見的記載,相反,倒有「與潔如觀劇」、「潔如來陪」、「潔如送我上船」等記載,可見,蔣介石與陳潔如正處於情戀中。當時宋美齡沒有「注意」到蔣介石,蔣也還沒有「注意」宋美齡。有些著作描寫二人第一次見面,蔣介石「看著宋三小姐翩然而至」,「立刻被他的美國式的教養和氣質吸引住了。」純粹是想像之詞。


蔣介石對宋美齡產生愛慕之情是第二次在廣州見面。1926年6月30日,蔣介石日記出現「往訪大、三姊妹」的記載,「大」,指大姐宋藹齡;「三」,專稿指的就是宋美齡。7月2日,宋美齡將回上海,蔣介石日記云:「美齡將回滬,心甚依依。」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但說明蔣介石已經對宋產生愛慕了。


進入1927年,蔣介石日記中關於宋美齡的記載逐漸增多。如:


3月21日日記:「今日思念美妹不已。」

5月4日日記:「致梅林電。」


5月11日日記:「贈梅弟相。」「晚,致梅弟信。」


這裡的「美妹」、「梅林」、「梅弟」,指的都是宋美齡。又是思念,又是致電、致函,又是寄贈相片,蔣介石開始了對宋美齡的「苦苦追求」。


5月18日,蔣介石自南京到上海參加陳其美殉國紀念會。上午7時,車到上海,蔣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去看望宋美齡。這一天,蔣介石雖然照例在日記開端寫了一行字:「叛逆未除,列強未平,何以家為?」意指在陳炯明和「列強」尚未平定之前,不該考慮個人「成家」一類問題。不過,接連幾天,蔣介石都處於對宋美齡的思念中。5月28日日記云:「終日想念梅林不置也。」30日日記再云:「終日想念梅林。」這說明,蔣介石已經進入對宋美齡的相思狀態了。


1927年6月5日上午,蔣介石在南京接到宋美齡的來信。日記云:「接三弟信」。「三弟」,指宋美齡。宋寫信給蔣,這大概是第一次;至少,這是蔣日記中有記載的第一次。蔣不稱宋為「美妹」或「梅弟」,而稱之為「三弟」。在蔣看來,也許可以顯得更親密吧!接信後,蔣介石立即給他的「三弟」複電。7日早晨6時,蔣介石又起床給「三弟」回信。10日下午,登車赴滬,次日清晨3點到達,8點即轉車赴杭州參加市民大會。在有限的空檔中,蔣介石仍然擠出時間,「往訪三弟」。12日,蔣介石從杭州回到上海,與「三弟」一直「談至午夜」。7月3日,蔣介石為參加上海特別市市政府成立典禮,提前到滬,與宋子文、錢永銘、陳光甫等談話,爭取銀行家的支持。當晚,蔣介石與宋美齡等在鄉下小餐館聚餐,在日記中留下了「別有風味」的記載。兩天後,蔣介石設晚宴,款待上海商界頭面人物。宴後和宋美齡乘車兜風,到深夜1時才盡興而歸。次日上午,蔣介石在上海新舞台召集黨員大會,發表講演。下午,探望「三弟」,拜會友人,然後再次探望「三弟」。


這一段時期,蔣宋接觸頻繁,二人關係日漸親密,已進入談婚論嫁階段。


原配毛福梅離婚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後,中國出現了兩個國民政府對立的局面。一個在南京,一個在武漢。兩個政府都反共,雙方開始接洽「合流」。武漢國民政府的條件是蔣介石下野。8月13日,蔣介石發表辭職宣言。第二天,回到故鄉奉化。大約即在此時,蔣介石向宋美齡發出求婚信。函稱:


余今無意政治活動,惟念生平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粵時,曾使人向令兄姊處示意,均未得要領。當時或因政治關係,顧余今退而為山野之人矣。據實所棄,萬念灰絕。曩日之百對戰疆,叱吒自喜,迄今思之,所謂功業宛如幻夢。獨對於女士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但不知此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女士視之,謂如何耳!


函中透露,1926年6月,蔣介石在廣東曾向宋藹齡、宋子文透露有與美齡結縭之意,但未得「要領」。現在,蔣介石直接要求宋美齡本人表態了。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實行一夫多妻制,一直到民國時期,男人都可以擁有三妻四妾。但是,基督教主張一夫一妻,宋美齡全家都是基督教徒,蔣介石要和宋美齡結婚,就必須處理好原來的三房妻妾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


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是毛福梅,奉化岩頭村人,父親是南貨店老闆。毛福梅出生於1882年,大蔣介石5歲。二人於1901年結婚。當時,毛20歲,蔣15歲(虛歲),還是未成年人。1903年,毛福梅進入奉化作新女校,讀過不到半年書。至1910年,經國出生。


由於是包辦婚姻,毛氏文化水平又低,蔣、毛兩人感情不好。1919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毛福梅攜經國到滬探望,蔣介石日記即有「家庭之事,不能稍如我意,實所痛心」的記載。4天後,毛福梅即返回溪口。蔣介石自覺不安,但以「夫婦之道乖,其奈之何哉」自慰。1921年1月,蔣介石自奉化回溪口,居然不願意與毛氏「同衾一夕」。從道理上,蔣介石覺得不應該,但情感上又扭不過來。自此,二人關係日漸惡劣,蔣介石見到毛福梅的人影,聽到她的腳步聲,就感到「刺激神經」。4月3日,兩人居然「對打」起來。蔣介石認為「實屬不成體統」,決計離婚。


毛氏與蔣母王采玉關係不錯。蔣介石雖決計離婚,但蔣母反對。4月19日,蔣介石發現毛氏又回到家裡,非常憤怒,決定發出「最後離婚書」。日記云:「母親老悖,一至於此。不僅害我一身痛苦,而且阻我一身事業。徒以愛子孫之心,強欲重圓破鏡,適足激我決絕而已。」蔣介石是孝子,斥責母親「老悖」,這是僅有的一次。同年4月25日,蔣母遍體虛腫,6月14日病故。


蔣母去世,毛福梅少了一個保護人。蔣介石思前想後,決定徹底解決婚姻束縛。11月15日日記云:「家庭之難處置,婚姻習慣之惡,使人終身受罪。凡事都當從解放做去,不可以舊習慣害後生也。」當年11月28日,蔣介石召集親戚商量,參加者遲疑猶豫,久議不決,蔣介石氣急,在舅父面前大發脾氣,親戚們才同意二人離婚,但是,「離婚不離家」。直到1927年8月,蔣介石下野回溪口,才補辦了一紙《離婚協議書》。


二房姚冶誠分居


姚冶誠原是上海妓館中的娘姨,蘇州人,自幼父母雙亡,靠開糖果店的小叔養大。丈夫從事殯葬、腳力為生,不久離異。1912年與蔣介石結合。初時,兩人感情不錯,但姚冶誠好賭,常與鄰里吵架,又不懂得照顧人。1920年5月,蔣介石得了傷寒,姚冶誠沉迷賭博,不為蔣介石「侍疾」,出言、舉動都很冷淡,氣得蔣介石立即從寓所搬出,住進旅館。23日,蔣介石由戴季陶夫人送入醫院治療。直到26日晚,姚冶誠才到院探視。蔣介石大怒,勒令姚立刻離開,還嘆息說:「余夙世孽重,遇此冤家也宜哉!」


當時,蔣起意與姚斷絕關係,但是,蔣緯國為蔣介石收養之後,即由姚冶誠撫養,認姚為母。蔣介石疼愛緯國,不願讓他有無母之感,其間,蔣母到上海探望兒子,與姚冶誠住在一起,蔣母也覺得姚氏「兇狠」,無法共處。蔣介石託人試探姚的離異條件,覺得姚「敲詐為事,唯利是圖」,便決定與姚暫時分居。


此後,蔣常年在外,而姚冶誠則攜緯國常住寧波或奉化。分居之後,二人關係有所好轉。蔣介石給姚寫信,也會出現「無時不想著你與緯兒」一類詞句。1924年至1926年北伐前夕,姚冶誠三次帶緯國去廣州,和蔣介石相聚,但時間都較短。1926年元旦,姚及緯國到廣州,與陳潔如不能相容,於2月19日返滬。1927年,蔣介石為與宋美齡結婚,與姚協議離異。由蔣負擔生活費用,姚冶誠攜蔣緯國移居蘇州。


三房陳潔如出洋

蔣介石最難以處理的是和陳潔如的關係。陳潔如,原名陳潞,浙江鎮海人。1906年生。父親陳鶴峰,在上海當「棧師傅」(倉庫保管員)。陳潔如於1918年進入愛國女學讀書,與後來成為張靜江續弦的朱逸民是好友。蔣介石常去張府訪問,因此與陳相識,為陳所吸引。《陳潔如回憶錄》稱,二人於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樓大東旅館結婚,但是,根據蔣介石日記,當日,蔣介石在溪口,不在上海。蔣母於當年6月14日去世,11月23日下葬。蔣介石不可能在母逝世不到半年,下葬不到半月之時就大辦婚禮,而且,《日記》中也全無與陳潔如結婚的相關記載。多年前,我曾著文證明,《陳潔如回憶錄》中引用的許多文獻、信函,均為執筆者偽作。現在以《回憶錄》與蔣《日記》相校,可以證明除有限的幾件事外,許多生活情節也出於虛構和編造,不能相信。


蔣介石1921年12月13日日記稱:「投宿大東旅社,潞妹迎侍。」這一天,應該就是蔣、陳結合的日子。稱「迎侍」,顯然未辦結婚手續。其後,自1922年1月至8月下旬,蔣介石一直在桂林,隨從孫中山籌劃北伐。其間,蔣介石又是寫信,又是寄相片,表達對「潞妹」的思念。陳炯明兵變後,蔣介石於1922年8月陪孫中山到上海,和陳潞見面機會更多,日記中常有「宿於潞妹家」,「訪潞妹三次」,「偕潞妹觀劇」,「潞妹與緯兒玩耍」,潞妹隨侍」,等記載,顯見關係已經很不一般。同年12月15日、17日,蔣介石日記載:「晚,潔如來陪」,「晚,偕潞妹回寓」,顯示二人已經正式同居。


這一時期,陳潔如真誠地愛著蔣介石,以致蔣曾用「孺慕」二字來形容。但是,陳潔如容不下蔣和姚冶誠繼續保持關係。1924年,蔣介石攜姚及緯國到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將陳潔如惹惱,寫信表示,永遠不再與蔣介石相見。1月17日,蔣介石火急致函張靜江打探「究竟」。同月24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長,但有關方面拒發開辦費用,蔣介石拂袖離粵。直到4月21日,在孫中山等催促下,蔣介石才回粵就職。1925年4月18日,陳潔如自滬來粵,蔣介石親到碼頭迎接。同回黃埔司令部。自此,陳即以「校長夫人」身份在廣州出現,風光一時。


不過,好日子不長,此後,陳蔣之間常常鬧點彆扭。兩人時愛時憎,亦愛亦憎。蔣介石5月25日日記云:「又與潔如賭氣,不能安眠。」6月5日,陳潔如鬧著回上海,蔣介石擔心陳此去「受騙受苦」,日記云:「終不放心潔如在滬,恨之又愛之也,憐之又痛之也。」然而,陳潔如剛剛離開廣州,蔣介石就又要她回來。「思慮半日,望如雲霓」,「想起潔如前事,痛恨不堪,幾乎暈倒」。陳潔如本來答應月末可到,28日仍未到,蔣介石為此大發脾氣,自稱「暴戾不堪,不能忍耐」。陳潔如到廣州後,悉心侍奉,蔣介石有時覺得可以原諒其既往,但有時卻又因家中「器物凌亂無次」,大聲訓斥。


1926年6月,蔣介石與宋美齡相見後,對陳潔如不滿更多。如:「治家無方,毫無教育」,等。當年7月30日,蔣介石在北伐途中致函陳潔如,要她「讀書治家」。


同年11月12日,蔣介石得悉陳以每月72元的租金遷居大屋,大為不滿,日記云:「招搖敗名,年少婦女,不得放縱也。」這個時候的陳潔如,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大概只留下不滿和嫌憎了。


1927年,蔣介石決定與宋美齡結婚,即向陳潔如提出,要求她出國留學,以五年為期,然後恢復婚姻關係。8月19日,陳潔如偕張靜江的兩個女兒蕊英、倩英自上海啟程,赴美留學。


陳潔如此去,蔣介石即藉機斬斷了和她的婚姻關係。


宋老夫人日本許婚


蔣介石用不同辦法處理了和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的婚姻關係,他和宋美齡結婚的障礙也就掃除了。1927年9月22日,蔣介石決定出國考察。23日,船抵上海,照例首先探望宋美齡。日記云:「與三弟敘談,情緒綿綿,相憐相愛,惟此稍得人生之樂也。」

第二天,蔣介石就忙著邀請王正廷「作伐」。午夜,又去拜訪何香凝,大概也是為了請她出來當媒人。25日,蔣介石於探望宋美齡之外,又拜訪張靜江,會見張靜江之後,又去見宋美齡,直至11時才回寓。當時,國民黨內對蔣介石的家事多有質疑。26日,蔣介石修訂早已寫好的《啟事》,交《申報》連登三天。該《啟事》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自己與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已無婚姻關係:


民國十年,原配毛氏,與中正正式離婚。其他二氏,本無婚約,現已與中正脫離關係。現在除家有二子外,並無妻女。惟傳聞失實,易滋淆惑,專此奉復。


當日,蔣介石與宋美齡訂婚。日記云:「晚與三弟談往事,人生之樂,以定婚之時為最也。」


27日下午,二人同到孔祥熙寓合影,並一同拜訪王正廷和馮玉祥夫人李德全,感謝他們充當介紹人。當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密談」至深夜一時。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當日晨6時,蔣介石就起床整裝,向宋美齡告別。自然,二人都不忍分離。蔣介石日記云:「情緒綿綿,何忍舍諸!不惟外人不知三弟之性情,即中亦於此方知也。」七時前,蔣介石登上日本輪船「上海丸」。


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當時住在神戶有馬溫泉養病,因此,蔣介石到日本後的第一任務就是探望倪桂珍,請她同意婚事。10月3日,蔣介石到達神戶,立即和宋子文同車,到有馬溫泉拜訪宋太夫人。蔣介石日記記載說:「其病已愈大半,婚事亦蒙其面允。惟其不欲三弟來此,恐留此結婚也。不勝悵望,」蔣介石原來打算在日本結婚,然後與宋美齡結伴赴美。現在老太太當面應允婚事,蔣介石很高興,但是,老太太不贊成女兒來日結婚,蔣介石又很失望。他便立即致電在上海的宋美齡,詳述自己一時不能歸國的實情,要她「速來」。蔣介石在日記中惴惴地寫了一句:「彼當來乎?」下午,蔣介石第三次拜見倪桂珍,發現老太太很高興,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瞧,看得蔣介石很不好意思,日記云:「未免令新婿為難。」10月4日下午,蔣介石收到宋美齡「不來日」的回電,好夢難圓,心中不勝悵惘。


這以後的一段日子,蔣介石便留在日本,與宋美齡電報往來,互通音訊,同時看報讀書,陪倪桂珍談天,與宋子文談國事,談時局。1927年上半年,宋子文站在武漢政府方面,與蔣介石對立,後來又不贊成妹妹和蔣介石的婚事。顯然,二人這時已經前嫌盡消,談得很投機了。


大婚禮金捐建傷兵院


10月8日,倪桂珍回國,蔣介石到神戶送行。23日,蔣介石到東京,陸續會見日本友人和政要。11月5日,會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這一時期,國民黨內部派系紛爭,無法調和,閻錫山、馮玉祥等人紛紛要求蔣介石回國,因此蔣改變計劃,於10日回到上海。他聽說宋美齡有病,立即往訪,發現宋「形容枯瘦」,想系「操心過度」,不勝憐惜。11月12日下午,蔣介石外出尋屋,準備婚房。14日,陪倪桂珍、宋藹齡、宋美齡祭掃岳父宋耀如墓地。


當晚,蔣介石應孔祥熙之宴,與「三妹」歡敘。接連幾天,不是談天,就是談論人事。11月26日,二人一起到祈齊路看新房。27日,上海《申報》出現了一份別具一格的結婚《啟事》,聲明不收婚禮,凡有饋贈,請移作修建「廢兵院」(傷兵院)費用。中云:


中正奔走革命,頻年馳驅戎馬,未遑家室之私,現擬辭職息肩,惟革命未成,責任猶在。袍澤饑寒轉戰,民眾流離失所,詎能恝然忘懷。尤念百戰傷殘之健兒,彌愧憂樂與共之古訓。茲定12月1日在上海與宋女士結婚,爰擬撙節婚禮費用及宴請朋友筵資,發起廢兵院,以完中正昔日在軍之私願,宋女士亦同此意。如親友同志厚愛不棄,欲為中正與宋女士結婚留一紀念,即請移節盛儀,玉成此舉,無任銘感。凡賜珍儀,敬謹璧謝。婚儀簡單,不再柬請。式布區區,惟希公鑒。


28日下午,蔣宋一起乘車兜風之後,訪問蔡元培,請他主持婚禮。婚禮選址在戈登路大華飯店禮堂,這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結婚場所。29日,蔣介石與宋美齡提前到禮堂「習禮」,預演一番。接著又訪問證婚人。忙來忙去,蔣介石一度「腦暈」。


11月30日上午,蔣介石忙裡偷暇,撰寫結婚感想,題為《我們的今日》。文中提到,當他第一次遇見宋美齡時,即認為宋是「理想中之佳偶」,而宋美齡也曾矢言,「非得蔣某為夫,寧終身不嫁」。當日,二人又到宋宅預演了一番婚禮,各方紛紛送禮、送紅包。據《申報》報道,「禮物無不昂貴」,「收款員竟無片刻暇晷」。其中,張靜江送400元,上海萬國儲蓄會中方董事葉琢堂、四明銀行總經理孫衡甫等各送200元,中央銀行行長周佩箴等各送100元。報紙聲稱,可見眾人對「廢兵院」建議的支持云云。12月1日上午,蔣介石寫了一篇《勖愛妻》文。


下午一時,先到孔宅換禮服,三時到宋宅,行「教會婚禮」。到者1千餘人。婚禮由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會長余日章為祝婚人,劉紀文任儐相。首由祝婚人致詞,次新人宣誓,交換戒指,證婚人致詞。4時,再到大華禮堂,行「正式婚禮」。蔣錫侯、宋子文代表男女兩家主婚,蔡元培、譚延闓、王正廷、何香凝、李德全等證婚,邵力子司儀。宋美齡由宋子文挽著,在琴聲中慢步走出。全體向國旗、黨旗、總理遺像三鞠躬。由蔡元培宣讀證書,新人彼此一鞠躬,儀式即行結束。譚延闓日記云:「禮甚簡單,鞠躬,讀證書後蓋印,即禮成矣,尚不如宗教式之嚴重也。」


當日,蔣介石感到幸福之至,日記云:「見余愛姍姍而出,如雲霞飄落。平生未有之愛情,於此一時間並現,不知余身置何處矣!」


婚禮完成後,二人共同乘坐新買的汽車兜風。當晚,至宋宅宴會。九時,回新宅,入新房。次日,在家「與愛妻擁談」,日記云:「乃知新婚之蜜,非任何事所可比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梁啟超第一任夫人,林徽因婆婆,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史稱李夫人!
老北京消失的古建築,珍貴圖片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