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碧玉版十三行,透過原石看筆痕

碧玉版十三行,透過原石看筆痕

《洛神賦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的代表作,被譽為「小楷極則」。原跡入宋殘損,南宋賈似道先得九行,後又得四行,刻於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稱「玉版十三行」。

後石佚,至明萬曆間復得,流傳下來的刻本為宋代根據真跡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

《十三行》筆畫雋秀挺撥,結字蕭散逸宕,體勢秀逸舒展,遒勁有力,神采飛揚。明人安世鳳《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此次使用「碧玉版」原石圖片,截取每個單字,筆畫、轉折、殘損均得以清晰展現。

原石全圖

高清單字

旄(殘損)

以(殘損)

接(殘損)

要(殘損)

兮(殘損)

期(殘損)

執(殘損)

兮(殘損)

懼(殘損)

欺(殘損)

兮(殘損)

離(殘損)

以(殘損)

飛(衍文)

爾(殘損)

渚(殘損)

或(殘損)

采(殘損)

之(殘損)

攜(殘損)

?

牽(殘損)

牛(殘損)

之(殘損)

輕(殘損)

十三行拓本書法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 特別推薦 |

藝術·美學·品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梅墨生:我們時代的「藝術」,在逐漸走味、變味
林語堂:為什麼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非常難學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