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現代儒釋道八大家

現代儒釋道八大家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中國已經在現代的道路上飛奔,古老的傳統的儒釋道也不得不打上現代的色彩,自從新文化運動之後,眾多的學人和有識之士競相維護中國的傳統,特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道家、佛家,更是擁有不少新的詮釋和守護人,他們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維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吸收西方的邏輯科學思維。其中最著名的就有以下八位代表,我統稱為現代儒釋道八大家。他們分別為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歐陽競無、南懷瑾、陳櫻寧、蕭天石。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代表的是中國整體文明以及知識的總集,也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核心。現代新儒家的知識群體的誕生從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等通過系統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各類學派,通過西方思維觀念和哲學方法對儒學進行現代形而上的重構,形成不依附於宗法政治制度的獨立的儒學學科。代表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八大家,他們學養深厚,構建了現代儒學的基本模型。現代新佛家是楊文會大力倡導的中國居士佛學,並逐漸形成人間佛教,從而使得現代佛家登上了文化的舞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有歐陽漸、韓清凈、夏蓮居、湯用彤、趙朴初、季羨林等為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現代新道家認為,生命的真機在於:以「無為」為體,以「無不為」為用,以「生」為源頭,以「化」為前提,以「因」為樞機,以「中」為綱要,以「和」調萬機,以「忍」應世務;以「逆」修鍊的精神,參透自然、社會、人生的客觀規律。郭嵩燾、徐世昌、嚴復、陳攖寧、魯迅、胡適、林語堂、沈從文、宗白華、顧准、蕭天石等都是其中代表。

除宗教家外,儒家、道家、佛家對中國傳統各有詮釋和發展,極大的豐富了中國文化的轉化,其中貢獻最大的形成八大核心代表,他們是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歐陽競無、南懷瑾、陳櫻寧、蕭天石。

熊十力——現代儒家本體的重建者

熊十力(1885-1968年),新儒家哲學學派開山祖師,國學大師,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共同構成了現代新儒家學術的主幹力量。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十力奠定了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哲學形而上學的基礎。他的「體用不二」之論,成為整個當代新儒學思潮「重立大本、重開大用」和「保內聖,開新外王」的濫觴,亦成為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熊十力的全部工作,簡要地說,就是面對西學的衝擊,在儒學價值系統崩壞的時代,重建儒學的本體論,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梁漱溟——儒家心靈生活的實踐者

梁漱溟(1893-1988年),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他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根本,又賦予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概念以本體論和近代生物進化論的意義,認定「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認為只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們嘗到「人生的真味」。

張君勱——現代儒家制度的最初嘗試和堅守

張君勱(1887-1969年),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近現代學者,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推崇唯心主義哲學,被稱為「玄學鬼」。曾參與組織中國民主同盟,參加國大。被稱作《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國民黨入台後,張君勱在海外組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以「第三勢力」自居,並發展成「東方文化救世」的立場,張君勱關注中國憲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理性的政黨以教化人民,從而能真正確保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張君勱認為,儒學哲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知識應該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否則,這樣的知識就是有問題的。

馮友蘭——現代新理學的哲學大師

馮友蘭(1895—1990年),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馮友蘭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成為現代新儒家「新理學」重鎮。

儒學八大家還有方東美的儒家生命哲學和美學,牟宗三的道統儒學,唐君毅的心靈道德哲學,徐復觀的內在超越哲學,對傳統儒學都有創新和超越,是典型的現代新儒學。

陳攖寧——現代道家仙學的創始人

陳攖寧(1880~1969),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安徽懷寧人。有「仙學巨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1961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並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其著作頗豐,涉及內容有丹道、史論等,共計有《黃庭經講義》、《道教起源》、《教理概論》、《靜功總說》、《老子第五十章研究》、 《靜功療養法》、 《仙與三教之異同》等近30餘種。陳攖寧為代表的當代新道家構建新道家學說的努力與歷史上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是一種「經學憂患意識」形態之道統論的體現。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現當代史上,陳攖寧代表了道家文化現代重構的洪大聲音,體現了強烈的弘揚傳統、復興中國文化,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強烈要求,在現當代史上,陳攖寧先生是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中道家文化現代轉型的傑出代表,代表著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蕭天石——新道家貫通天人之大師

蕭天石先生(1908-1986)生於湖南邵陽縣龍山鄉文山村,晚年自號文山遁叟。新道學代表人物。先生致力於研究和發揚中華道學,竭盡了畢生的精力,被海內外讚譽為「刊萬世不刊之書,傳千聖不傳之學」。蕭天石幼治儒業,窮研經史,長究武學,深擅韜鈴,終參道佛,潛心玄妙。曾於南京、長沙、成都等地創辦出版社、書店及報刊雜誌,後移居台灣。著輯有《今古樓全書》、《孫子戰爭理論之體系》、《大學中庸貫義》、《世界名將治兵語錄》、《道家養生學概要》、《老子聖義闡微》、《道德經聖解》、《雍正御選語錄》、《心燈錄》、《道海玄微》、《禪宗心法》、《道藏精華》等,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百冊,此100冊書全部捐獻全世界500大圖書館收藏。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複雜,它的區分不十分明顯,尋覓和糾合也十分不易,他們散佈於文學、美學、養生、哲學、兵學、政治等各個領域,秘而不宣,暗暗的推動和影響者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現代新道家同樣如此,郭嵩燾、徐世昌、嚴復、陳攖寧、魯迅、胡適、林語堂、沈從文、宗白華、顧准、蕭天石等都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代表道家和對道家文化作出大貢獻者,非陳攖寧、蕭天石兩人不可。他們分別在大陸和海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道家的雙子明星。

歐陽漸——新佛家的殿軍與靈魂人物

歐陽漸,字竟無,近代著名佛學居士,生於1871年,卒於1943年,江西宜黃人。歐陽竟無一生著述甚豐,晚年自編所存著作為《竟無內外學》,凡二十六種,三十餘卷。歐陽竟無1904年決定弘揚佛學,專攻慈氏法相唯識學。他繼承楊仁山遺志,在主持整理、刻印佛經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親自選籍五千餘卷,剔除疑偽,嚴別部屬,僅就在他主持下已刊印的二千餘卷佛典而論,對近代佛學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歐陽竟無在佛學理論上推尊法相唯識學,提出了唯識和法相是在理論上具有許多不同特點的兩種學理的嶄新見解。他認為「孔、佛理義同一」,力圖會通佛儒。是近代弘揚佛教的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之一。

南懷瑾——學貫古今的禪學大家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南懷瑾作為一代大師,集「經倫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但他的信仰可以歸屬於佛教禪宗,是名副其實的學貫古今的禪學大師。

新佛家是區別於佛教宗師的在家居士,他們以佛學改造和基本精神為中心,致力於整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研究以及推廣,其中傑出人物有楊文會、歐陽漸、韓清凈、夏蓮居、湯用彤、趙朴初、季羨林、南懷瑾等稱作新佛家八位大師。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不可忽視。

儒、道、佛,是中國國學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的核心,在現代社會,物質主義大行其道,文化和思想的傳承和更新意義更大。這八位傳統文化和思想大師,代表了儒、道、佛文化的精華。他們的遺產值得我們去研究和繼承,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推廣。

敬凌簡介:

字誠齋,號安仁子。文化行者,心學家。湖湘人,南嶺居,新傳統主義的創建者,出版專著多部。以《易傳》《中庸》《陽明心學》為思想基礎,意欲通過誠、定、通重建中國人的心體和精神家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做人最高的境界: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最後一章:用陽明心學激發組織活力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