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中「改稻為桑」國策利國利民,老百姓為什麼不買賬?

大明王朝中「改稻為桑」國策利國利民,老百姓為什麼不買賬?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8期)

上一期我們講到了「改稻為桑」國策下達了之後,嚴黨高高興興地跟嘉靖帝一起吃元宵去了。而清流們卻圍繞在裕王身邊,商討如何「倒嚴」,最終打算讓譚綸去勸說胡宗憲,最好浙江能燒起一把火,加速嚴黨的倒台!

那麼作為一項國策,從我們現在的目光來看,確實是有利於民的,那麼為什麼老百姓不買賬呢?

本期楊角風談大明王朝8:從上至下的「改稻為桑」國策,為什麼老百姓不買賬?

一、踏苗

在浙江淳安,一片隔著大江的農田,畫面一轉,只見全副武裝騎馬踏苗的明軍和跪倒一地的老百姓……

其實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並沒有明白,「改稻為桑」本是好事,一畝田產的糧食沒有一畝田產的桑葉賺錢多。而且稅收也維持之前的不變,對於老百姓來講,並不是壞事,為什麼他們不願意?

假如,當地的老百姓同意了改稻為桑,自行把自己的農田變更成桑田,那麼後來的決堤,後來的賑災,後來的賣地通通就不存在了,本是兩全其美的事,硬生生最後從這裡開始掀起了一場全國風暴。

不僅我們搞不明白,連杭州知府馬寧遠也搞不明白:

「改稻為桑乃是國策,上利國家,下利你們,我就不明白了,這天大的好事,為什麼就是推行不下去?」

從時間順序上來看,國策制定是農曆正月十五,差不多二月底的樣子,而浙江淳安插秧差不多是五月底了,這中間有三個月的時間,按此推斷,馬寧遠應該不止一次的勸說老百姓不要種稻,改種桑。結果老百姓還是插上了秧,最後無奈,執行毀滅性踏苗行動。

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會覺得這個杭州知府馬寧遠是一個壞官,他故意踐踏老百姓的土地。

其實,轉念一想,一個市長級別的人物,親臨前線,指揮稻民的產業化調整,為推動國家經濟建設和老百姓的收入的提高,不辭辛苦,苦口婆心的勸說,著實辛苦。從這個細節上來看,馬寧遠其實是一個做實事的實力派幹將,只要上面的指示來了,必然全力以赴!

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想急於辦好這項差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讓人心中不是滋味。

二、攔馬

後來的楊金水等人搞得毀堤事件,馬寧遠是反對的,只不過無可奈何,最終赴死之前,通過跟胡宗憲的對話得知,馬寧遠也是農民出身,他不是不明白土地對老百姓的重要程度。

也正是如此,對比後來的大水,他的踏苗行動反而是最利於老百姓的,只不過劇中每個人的戰術都沒問題,戰略上出現了大問題。

我們看雙方對峙的畫面,是不是異常熟悉?

前有推土機「突突」地往前開,後有穿著zhi服的人緊緊跟,管你尋死覓活呢,能阻止城鎮化浪潮嗎?

其實這個「改稻為桑」基本理論,就是城鎮化建設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不把這些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怎麼會心甘情願進織布廠,織布呢?

所以老百姓面對自己的這點苗被踏爛了,連性命都不顧,衝上去攔馬,想想這個畫面,一陣心酸。

可是官員嘛,官字帽子下面兩個口,能說會道的,且掌握話語權,在當時那個信息傳播條件下,老百姓根本就沒有發言權。

果然,馬寧遠身邊的一個知縣常伯熙歪點子立馬就出來了:

「剛才就有人公然說『反了』!」

好,這個帽子扣起來屢見不爽,而且還不需要什麼證據,只要你有跟官兵身體接觸的情況,很好,證據確鑿!

三、反了

擒賊先擒王,自古如此,只要把帶頭鬧事的那個人拿下,後面的人自然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至於羅織什麼罪名,那得看馬寧遠的心善不善了,畢竟上下嘴唇一張一合,什麼套都可以下。帶頭鬧事的是桑農齊大柱,這個人很重要,後來的劇情中還多次出現,馬寧遠很不理解:

「桑農為什麼要來帶著稻農鬧事?」

按照我楊角風向來的風格,總喜歡從陰謀論入手,比如齊大柱是怕都改了桑田,自己的桑葉賣不了好價格?不過這裡這樣推斷並不適合,因為後面的劇情表明齊大柱確實是一個「心中不平」的老百姓代表。

馬寧遠有的是辦法對付他眼中的「刁民」:

「你在王直那兒當什麼頭目?」

這句話相當陰險,如果齊大柱來一句不是什麼頭目,好,他必死無疑!

不過作為只讀聖賢書,一心為民的馬寧遠,這麼欺負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合適嗎?還用的是如此歹毒的手段?

還好,齊大柱並沒有上當,不過也透出陣陣心酸,一個老實巴交的老百姓,連王直是誰都不知道,可見他們的淳樸:

「什麼王直,什麼王直,我不認識王直!」

馬寧遠嘿嘿一笑,到時候你就認識了,這句話透出絲絲寒意,包括後來的海瑞上任後,鄭泌昌、何茂才也想用此法陷害,千百年來,這樣的案例太多了……

四、破局

這時候身著三品鎧甲的將軍騎著馬過來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戚繼光!

面對他的到來,馬寧遠還安慰身邊的兩個知縣,由此可見,他根本不想跟戚繼光撕破臉:

「兵是部院調給我的,他調不走。」

而戚繼光,根本不理會他們,直接沖著自己的兵士過去,而剛才還在踏苗的官兵,馬上下馬排成了兩排。戚繼光確定他們就是踏苗的官兵後,一路騎馬左右開鞭,所有的官兵左右臉上都出現一道血痕,卻又都站著不動。

由此可見,戚繼光治兵的嚴格和他在軍隊的絕對威信,跟後來他們犧牲官兵堵決堤做好了鋪墊!

我們從戚繼光的「又是斷水,又是踏苗」的話中也得知了,馬寧遠在踏苗前也確實做過一些功課,想想我們現在個別人面對的斷水、斷電,仍然堅守,這個方法可不可取,還真不好說。

戚繼光也是一個用計謀的高手:

「當兵吃糧,你們吃的是誰的糧?」

其實也是暗示他們,當兵的要跟老百姓站在一起,這個理論,我們的偉人試過,是真理!

馬寧遠故作聰明地接過話來:

「當然是皇糧,這事難道還不明白?」

戚繼光一看這傢伙入套了,馬上問皇糧哪來的?馬致遠更聰明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糧,當然是皇上的!」

戚繼光丟下一句話:

「那你們斷的就是皇上的水!踏的就是皇上的苗!」

五、總結

馬寧遠面對戚繼光要離去,仍然不肯放人,也狠狠的撂下了話:

「本府台現在就一個人站在這裡!敢造反的就過來,把我扔到這河裡去!」

所以說,老百姓還是理智的,還是很好欺負的,面對自己的人被抓,也只能遠遠地跟著,跑到杭州,找到衙門跪著去。這個情景,其實到現在仍然沒有改變。

而馬寧遠仍然不忘在老百姓面前下決心:

「改稻為桑乃是國策,你們要麼自己改,要麼賣給別人去改,死一千個人,死一萬個人,全浙江的人死絕了也得改!」

真是禍從嘴出啊,前面說的好好的,非得加上死人的事,也埋下了他後來先死的伏筆啊!

剛才講了這麼多,我們仍然沒有解釋,為什麼老百姓不願意改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糧食可以吃,而蠶絲不能吃,蠶絲至少還得經過好幾道工序才能換成糧食。對於老百姓來講,根本沒有安全感,況且當時的糧食生產能力,根本支撐不起這麼多人口,畢竟浙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啊!

而且老百姓種地已經種習慣了,卻讓他們去學習種桑樹,養蠶,織布,這不是為難他們嗎?

就像我們要發展互聯網行業,豈不知這中間有太多的路要走,你讓一個種了二十年地的農民去學習編程?

所以,要想改稻為桑的國策能正常推行下去,不能這麼急,至少後來胡宗憲說的三年為期是靠譜的。比如鄰居老王家今年改了田,第二年多收入了二兩銀子,那麼對鄰居老李來講,誘惑力太大了,不用逼著他改,他自己就改了!

只是馬寧遠也沒有辦法,因為內閣的人,並看不到這一點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角風發作 的精彩文章:

大明王朝解讀:周雲逸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什麼廷杖二十卻要了命?
雍正王朝年羹堯被賜死時,為什麼翠兒建議保他被李衛批婦人之見?

TAG:楊角風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