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第十七品: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具足在這一個修法內

第十七品: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具足在這一個修法內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時須菩提在佛前陳白:「世尊,行持大乘法的善男善女,已發非常殊勝的無上正等覺菩提心,爾後應以何方法安住所緣,又以何方法繼續修持菩提心、六度萬行,以何方法調伏自心?」

心是萬法的根本,八萬四千法蘊主要為了調伏自心。每個眾生的心有所不同,如一般的凡夫人與研究學習宗派者相比較,學宗派者較勝一籌;而一般行人與阿羅漢相比,阿羅漢的心更寂靜調柔;阿羅漢與菩薩相比,菩薩的心更寂靜;菩薩與佛陀相比較,佛的心最寂靜調伏。

學佛發菩提心,最究竟的目的是調伏自心,這首先則應了知自心依何安住。此經主要強調降伏自心,如何調伏呢?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陀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覺心者,應生如是心:我應度化一切眾生得到佛的涅槃果位。雖於世俗中滅度一切眾生,而在勝義中,能滅度者與所滅度的眾生都不存在。為什麼?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原因是什麼呢?須菩提,發菩提心的無上正等覺者實際並不存在。」

佛陀所說調伏自心,令心安住法界本面的方法非常多。但在八萬四千法門中,菩提心最為殊勝、最為根本。相續中具有菩提心,佛法就已全部具足,不再需要其他的修法;若無菩提心,修其他任何法也沒有多大意義。華智仁波切在《如何發菩提心》中說:「有者此足夠,無者不可缺。」嘎單派的《加行寶鬘論》中,也敘述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並引用了許多經論的教證。

只在形象上發菩提心,則不可取,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真實的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才可調伏自心。所謂世俗菩提心,即發心觀想:三界中所有的眾生,無一不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現在沉溺在輪迴的苦海,我應想盡一切辦法救度這些可憐的眾生,使他們得到佛的果位,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在名言中依諷誦、修持、積累資糧來調伏自心,依勝義諦言自心不執諸相以達到寂滅的境界,得佛的果位,即是調心的方法。《入行論》中將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世俗所有的調心法中,發菩提心最為殊勝。就勝義而言亦如前所述,實際是無有滅度一個實有眾生,所滅度、能滅度的形象也不存在。

作為修行者,必須以世俗與勝義次第分析萬法,若不如是,則不能令見解到達究竟。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云:「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因為能見到諸法的真與妄,故結論也有二種:一是勝義諦,一是世俗諦。

通過二諦分法,菩提心也可以分為二種:即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為了令眾生易於了達勝義諦,我們須依次第為眾生說,先令了解世俗名言諦,再深入諸法實相勝義諦。如《六十正理論》云:「於求真性者,初說一切有,通諸義無貪,然後說寂滅。」因此,圓滿世俗菩提心並非萬法的究竟實相,也非究竟的發心,應以空性般若智慧攝持,如是發心才堪稱究竟,依此發心才必定可以使自己的心調柔寂靜。

為什麼所滅度的眾生不存在呢?依發大心菩薩而言,若認為實相中世俗菩提心依然實有存在,這種發心則不究竟,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此菩薩也非真正的菩薩。諸佛經中一再宣說: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如《中論》云:「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虛誑。」以般若波羅蜜多來抉擇,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應有四相執著,如果有相狀分別則不能稱為菩薩。

敬摘錄於《金剛經開示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修行人該如何看待世人所謂的福報呢?
祈禱燭光里的「最美媽媽」,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