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文 | 何天平

中國電視劇走過一個甲子,取得實質的進展卻是在改革開放之後。1981年,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誕生,電視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藝創作開始開始走入千家萬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國劇之路的一個全盛時代,作為重要大眾傳媒手段的電視開始承載更多關於思想和文明的意義,因而,伴隨著四大名著陸續的熒屏落地,這一時期的電視劇所印跡上的精英色彩至今讓人緬懷。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但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電視劇其實並行循著兩條線索往前走:除了不斷精緻化的美學演進,還有不斷世俗化的文化演進。國劇走到今天,已然成為最具有國民基礎的一種大眾文化,如何貼近底層敘事、如何共情社會生活,則構成了理解電視劇文化變遷的另一重要維度。

平民劇的勃興,是個中重要縮影。伴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影視中心自廣東不斷北遷的過程,北京作為無論在行業意義或是文化意義上都頗為「有戲」的地緣,無疑構成了具有敘事典型性和顯著性的空間。因而,一批以京城為敘事背景、緊扣北京文化風貌、反映北京社會生活的電視劇陸續湧現,直到今天依然方興未艾。不斷壯大的京味劇,雖只是中國電視劇類型化發展的一個微縮切口,背後呈現的卻是國劇市場和國劇文化變遷的重要剪影,更是時至今日我們探討電視劇創作方法論的重要來源。

從鄭曉龍說開去

京味劇自成一派。雖然如今依託地域特色的類型劇創作層出疊見,海派劇、東北喜劇等也都獨樹一幟,但要論過往,京味劇對中國電視劇市場有著最直接、持續的拉動作用。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導演 鄭曉龍

鄭曉龍導演是中國電視劇市場繞不開的一個重要人物,也是京味劇創作的先行者之一。他出生在北京,從《四世同堂》《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開始,製造了一系列京味兒濃郁的經典熒屏記憶。作為國劇黃金時代的第一批拓荒者,鄭曉龍的創作覆蓋多種類型創作,自己也涉足多種創作身份,尤其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推出的作品,開創了許多的「第一次」:《四世同堂》是彼時篇幅容量最長的劇,《編輯部的故事》是第一部連續劇性質的喜劇,《渴望》讓家庭倫理劇第一次獲得萬人空巷的影響力,《北京人在紐約》走出國門、走上電視劇市場化的路子,成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第一部盈利的作品……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這些特殊性的背後,其實都印跡有一個共性標籤——「京味」。儘管我們也許不會將其視作某種不言自明的類型語彙,其影響力在今天看來也並不如那些盛極一時的通俗流行劇,但如鄭曉龍自己所言,「好的文藝作品應當是當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反映這個時代。」京味劇,就是一個頗為理想的載體。

這當然也跟電視劇事業的某種「結構」有關。彼時跟鄭曉龍的名字掛在一起的,還有一個機構: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其不僅是中國大陸第一家電視劇專業單位,也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劇專業製作單位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國劇經典,有相當一部分出自這個機構之手,以鄭曉龍、趙寶剛、尤小剛等人為核心力量,這個誕生於北京、發展於北京的國劇搖籃成了名副其實的京味劇培育地。除了上述提及的作品,還有如《過把癮》(1994年)、《無悔追蹤》(1995年)、《一年又一年》(1998年)、《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1998年)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連同後續其他創作者/機構陸續推出的精品劇集,如《閑人馬大姐》(2000年)、《大宅門》(2001年)、《空鏡子》(2002年)、《家有兒女》(2005年)等,一併構築起了中國電視劇黃金時代的重要側面,也為國劇市場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京味」背後是一種典型的現實主義創作

毫無疑問,京味劇的「歷史」幾乎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劇轟轟烈烈的前行軌跡同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降,從「奇觀」到「平凡」的轉向,就在電視劇世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得以落地;浸潤在不斷勃興的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當中,所謂喜聞樂見,就構築起了大眾文藝的「國民性」。

在這個讓文藝創作不斷走向民間、走向大眾的過程里,作為平民劇最典型代表的京味劇,當然並不止於生活里的油鹽醬醋、一地雞毛,它的江湖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關乎「北京」這個地緣關鍵詞的文化線索是禮數、是秩序、是「理」與「面」的調和。四合院里的街坊密語,皇城根下的吆喝叫賣,老炮兒、衚衕、京腔……這些京味場景和符號的背後,是創作對社會生活的描摹勾勒,更折射出國劇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傳統。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想起《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主角張大民的飾演者梁冠華說,「生活中真正的問題,還是得通過創作中對生活的無限逼近來加以回應」。京味劇的好,或許並不囿於某種文化獨特性的好,更在於一種「現實主義」的好。也因為如此,藏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美,或許粗糲,卻異常真實。

過去一個階段中,中國電視劇市場總會用「懸浮劇」描述一種不斷被壯大的行業積弊:在流行文化釋放著無遠弗屆影響力的今天,有如京味劇這樣質樸卻紮實的平民劇身影正在不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去社會歷史、去現實意義的敘事不斷走熱,以假想性的方式介入著中國電視劇面向所有觀眾,甚至面向全球的內容生產。伴生而來的問題是最能鏡像社會生活的電視劇變得無根無源,難以讓人真正共情。

老炮兒、衚衕、京腔……國劇里的「京味」圖景|側影

但欣喜的是,過去一年間,我們又看到了以京味劇為代表的平民劇的「復興」,以鮮亮的模樣重回大眾視野,再度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重要談資。從《情滿四合院》到《芝麻衚衕》,從《生逢燦爛的日子》到《正陽門下小女人》……「現實主義回歸年」里,關於京味劇的想像還在延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