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我們被哪些教育痛點煩擾

2018,我們被哪些教育痛點煩擾




減負多年,為何孩子的書包依然如此沉重? 記者肖藝九 攝



導讀


這是一個舉國重教的年代,這也是一個全民教育焦慮的年代。在過去的2018年,《半月談》將推動教育改革作為報道重點,推出了一批重磅、刷屏之作,報道了當下教育領域的痛點、難點、熱點問題,反映了教育從業者、學生、家長的呼喚與心聲,許多報道得到中央、地方的高度重視,並出台政策規範發展。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我們對這些報道予以梳理。梳理,是回顧,是展望,更是凝心聚力。期冀未來的一年,全社會更加關心教育,提出更多對策建議,為推動中國的教育改革貢獻一份力。

學校越松家長越「瘋」:


教育改革宜更精準更細緻

2018年初,針對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問題,各地教育部門減負新規頻頻出台。然而,這些減負新規卻遭遇家長「軟性抵抗」,《半月談》據此組織策划了《學校越來越松,家長越來越「瘋」》《「一天的學習只能從放學開始」》《攢班,請假,逆託管,「教育低保」下的無奈選擇?》《國外寬鬆教育到底有多「寬鬆」》等一系列文章,均在網上引起刷屏之效。

網民「風語者」認為:「目前的減負政策只會助長補課風氣越來越濃,把學校的責任交給家長,只會讓家裡雞飛狗跳。」網民「棟」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是唯一出路。小學初中減負減得不會學習了,高中怎麼辦?高考怎麼辦?」不少網民提出,減輕學生負擔的想法是好的,但在高考指揮棒不變的情況下,校內減負必然導致校外增負,實際上是把教育負擔往家庭轉移。

針對輿論的這些困惑,《半月談》還策劃采寫了《教育理念打架,孩子備受折騰》《教育改革:打了補丁還須綉上花》《減負令如何不空轉》等稿件,認為公眾對教育改革的焦慮,源於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與公共教育資源供給不足、配置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如果不觸及這些根本性問題,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學生減負。

重拳難敵「雞湯燉忽悠」,

校外補課「野火燒不盡」?

校外補課,不僅加重了中小學生的校外課業負擔,更成為不少家庭日漸沉重的經濟負擔。針對補課亂象,我們2018年以來不斷策劃采寫了來自一線的鮮活報道,《補課有多貴?貧窮限制了想像力》《5萬起投百萬回報,教育焦慮催生「一本萬利好買賣」》《不看學識看面孔,「金牌外教」無資質?》等稿件刷爆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央及地方密切關注並採取行動。

2018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各地陸續開展專項治理行動。教育培訓機構治理由此成為2018年教育領域的重點工作。

然而,單純遏制校外培訓只能起到治標之效,社會焦慮的根源仍客觀存在且有加劇傾向,加之教育機構的種種洗腦式營銷,從多數家長的反應來看,仍是觀望的多,退出校外培訓機構的少。基於此,我們又刊發了《雞湯燉忽悠,催生「教育功利症」》《治理校外培訓,「野火燒不盡」?》《最嚴禁令下,補課班玩起「躲貓貓」》《真沒想到,培訓班還是這麼火》《「打雞血」的幼升小 「穿馬甲」的小五班》等稿件。

教育是一國之基,如何還教育以本原,讓孩子健康成長?這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發揮改革合力。真心希望在新的一年,正如網民「漫天陽光」留言所說:「讓老師無後顧之憂,讓民眾無攀比之心,需要全民努力才行。」

老師被折騰,教學成副業:


「放管服」改革難點堵點在哪裡

近年來,學校應對的各類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多如牛毛,不堪重負。有老師說:「上課、輔導、教學活動都不怕,就怕各級各部門搞檢查。」針對此現象,我們組織策划了《講課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級搞檢查》《啥都「從娃娃抓起」,娃娃快被「抓」壞了》等稿件,稿件發出後,在教育系統引起廣泛共鳴,網民紛紛留言表示「說出了廣大教師的心聲」。

網民「鄧華」說:「教書就是老師的副業,每周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各種檢查,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備課。提到檢查就是教師的噩夢,上課上到一半,又被叫去整理資料。學期末還要統考,根本沒有時間給學生複習。」網民「好了嗎」反映:「扶貧任務要我們教師完成,社會安全滿意度要教師完成,而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忙得沒空總結。再這麼搞幾年,毀掉的只有更多的學生。」

「放管服」改革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持續加以推進,教育領域也不例外。2018年教師節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釋放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少一些權力干涉,少一些檢查評估,學校「放管服」改革中有哪些難點和堵點?我們在稿件《給學校來一場「放管服」改革》中進行了一一梳理。




學前教育鬧心,政府出拳規範

公辦幼兒園的大門難進,有家長為了報名翻園牆擠破頭;民辦園每月保教費兩三千,讀個幼兒園比上大學還燒錢;費盡心思讓孩子上了幼兒園,然而剛上兩年,就紛紛退園……2018年,我們刊發了《報名翻牆頭,入園鬧心頭,燒錢超大學》《「6個幼師只剩倆」》《想上公辦園?先捐2 萬塊!》《請假了,幼兒園還要收「佔位費」?》《幼兒園搶跑蔓延,大班成「空班」》等稿件,對學前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亂象進行了報道,稿件播發後引起強烈共鳴。

有網民評論:「沒想到一個孩子上幼兒園就讓我如此筋疲力盡。我們夫妻倆都是工薪階層,公立的幼兒園根本進不去,想都不要想;離家幾百米的民辦幼兒園每個月費用就要2000多元。如果一個孩子上學都這麼難,那麼生二胎對我們來說就是個遙不可及的夢。」網民「北巷不夏」則自稱「快被折磨成狗」:「我家的孩子已換過4個幼兒園,公辦的進不去,民辦的好幼兒園貴死,便宜的各方面相對較差。」

針對「入園難」「入園貴」等困擾老百姓的煩心事,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了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原則、目標和具體舉措,釋放出諸多紅利。

《半月談》稿件反映的幼兒園高收費、幼師師資等問題,《意見》都有回應。如《意見》提出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堅決扭轉高收費民辦園佔比偏高的局面。到2020年,全國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另外,針對備受關注的幼兒園師資問題,《意見》要求,嚴格依標配備教職工,嚴禁「有編不補」、長期使用代課教師。

「止血」鄉村教育:


不是沒有辦法!

鄉村教育仍在「失血」:適齡學生流失、老師無心戀教、學校不斷萎縮……2018年上半年,《半月談》策划了專題《「止血」鄉村義務教育》,對當前鄉村義務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儘管近年來不少農村地區校舍等硬體設施有所改善,但與城區教育資源的投入、教育質量的提升相比,差距仍在持續擴大,並由此引發了農村學生劣勢積累、鄉村教育惡性循環等問題,對農村的長遠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怎麼辦?如何破?我們的稿件中提出要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疏解職稱「堰塞湖」;建設農村寄宿學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普及互聯網教育手段,彌補城鄉教育鴻溝等建議,得到中央及不少地方的重視。

全國教育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要著力補上短板,夯實義務教育這個根基,強化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控輟保學工作,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使鄉村獲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要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強鄉村師資隊伍建設上,不折不扣落實現行的補助、獎勵和各類保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加快入編、同工同酬。江西、山東等地也出台政策,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正向鄉村教師傾斜。

此外,我們還報道了一些地方的創新實踐,如《直播課堂,讓鄉村孩子看見光》《教育≠「教慮」:孝義教育的完美不等式》《少見!這裡學生大量迴流鄉村學校》,這些案例為各地做好鄉村教育提供正面經驗。   

家校關係異化:


誰都不滿如何破?

媽媽因陪娃寫作業氣到腦梗、小學生因壓力太大跪求媽媽、家長群變成了「助教群」「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親子作業成了家長作業……家長和老師是兩個各自獨立但同時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群體,家校互動是為了讓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然而,異化的家校關係正挑戰著家長老師的敏感神經,催生了各種問題。

半月談針對此組織策划了《陪作業陪出焦慮症》《下不下班聽老師的,家長恐成「編外教師」》《親子作業,鍛煉孩子還是折騰家長?》《「助教群」「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 家校關係異化,家長群成了負擔群》《80後」家長駕到,家校關係該咋處》《幼兒園作業:自制不敵網購?》等反映家校矛盾的稿件,均引髮網民熱議。

針對家校關係,山東濟南、江蘇等地紛紛發布條例、綱要規範家庭教育行為,讓學校調適家校關係有章可循,讓班主任優化家校溝通有據可查,讓家長科學育兒有規可遵。我們也組織了《34年不留家庭作業,三任校長接力「高效課堂」》《家校矛盾難解?這所學校說不!》《這樣辦學:「六年影響一生」》等稿件,以期通過典型案例為破解家校關係提供解決方案。

人才逃離從教:


教師隊伍建設任重道遠

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教師質量決定著人才質量。然而現實是優秀人才逃離從教。另外,少數教師各類違反師德、甚至違反法律的事件,引發了民眾對教師群體素質的強烈擔憂。

針對此,我們一方面組織策划了《社會巴望教育,人才卻逃離從教》《師德: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教師做微商,買還是不買?》《他們為何不願當班主任?》《輔導員:高校里最尷尬的「老師」?》等一系列反映基層教師難處、苦處、痛點的稿件,為促進教師隊伍健康發展獻計獻策。

另一方面,在基層一線,更有著大量愛崗敬業、刻苦鑽研的教師,對此我們也策劃報道了一批優秀教師典型,刊發了《他沒有一頂「帽子」,卻是真正的師者》《滿春燕:從虛擬世界「撈」孩子》《李恆鑫:帶孩子研學的體育老師》《上得講台下得車間,她把學生培養成「達人」》《88歲退休校長,24年拾荒助學》等稿件。這些教師,愛教、樂教、適教、善教,我們希望通過榜樣的力量,可以帶動一大批人關注教師、關心教育。

來源:《半月談》2018年第24期


半月談記者:原碧霞


策劃實施:周清印 高遠至 原碧霞 


編輯:李力

主編:王新亞



編輯:鄭雪婧



訂購《半月談》2019刊

點擊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月談 的精彩文章:

熱點 | 這位美女學霸火了!又拿了國際大獎…網友點贊:真的女神!
品讀 | 2018年底最佳勵志短片: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TAG: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