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教育懲戒權:放下戒尺教鞭,重拾師道尊嚴

教育懲戒權:放下戒尺教鞭,重拾師道尊嚴

原標題:教育懲戒權:放下戒尺教鞭,重拾師道尊嚴


教育懲戒權:放下戒尺教鞭,重拾師道尊嚴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師道尊嚴的。在一個舊時代的家庭里,中堂上祭拜的對象總共只有五個:「天地君親師」,老師就佔據了其中的五分之一。


但近些年,師道尊嚴卻成了一個在社會上爭議頗多的話題,以至於在2017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制度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舒就曾經呼籲:要賦予教師更多教育孩子的權力。具體說,就是希望以立法的形式明確教育懲戒權。


由於文化特點,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教師對學生的權力歷來被認為是一種天賦的自然權力。如同父親與子女,天然地帶有世代關係和血脈聯絡,這種先天性的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樣的,「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個一旦與另一個人建立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從關係,那麼老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天然形成一種近似於父子的關係,所以古來就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


為什麼會把老師放在與父母同等尊貴的位置,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肉身是父母生育的,但他的智慧卻是由老師來啟蒙和引導的。所以賜予精神力量與賜予肉體基礎,對於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欺師滅祖」在古代社會會被認為是等同於忤逆不孝一樣的不道德行為。


從歷史上首位職業教師孔子開始,這種傳統的師生關係是建立在傳統的大農業化的社會基礎之上的。在傳統的師生關係里,所謂「嚴師出高徒」,一個老師懲戒學習不用功、行為有過失的學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這些懲戒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文明進步,人們開始用新的理念和眼光審視教育懲戒權,也就是教師是否可以使用某種手段來懲罰學生。


誘發這種質疑的,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里的教師毆打、辱罵、欺凌、侵害學生案件。這些案件的發生,一部分是當事教師為了實現某些個人私慾,一部分是發泄個人情緒,而有相當一部分則是「教育懲戒權」使用過當而導致了不良後果。於是,如何正確界定「教育懲戒權」與侵犯學生的身心權益,如何有利於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成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從教師和學校的角度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育了。現在的孩子在家裡都是嬌生慣養的「王子」、「公主」,吃不了苦,受不了氣,打不得、罵不得,任性嬌蠻、嬌氣懶惰。而學校和上級卻又以各種考核指標強行要求教師將各種教學意圖落實到學生身上,教師們只能「夾縫裡求生存」,動用各種軟纏硬磨的手段讓學生們達成任務目標。

而從家長視覺看,一方面想讓孩子「成龍成鳳」、出人頭地,但又害怕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和委屈。特別倘若不幸遇到一些不良教師,孩子還可能受更多的罪。一旦孩子在學校受到不公平待遇,家長和孩子也是有冤無處申,在擇校難、轉學難、入學難普遍存在的今天,不到萬不得已,不到忍無可忍,為了維護孩子正常的受教育權利,家長也只能對某些教師的過當行為忍氣吞聲。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懲戒權雖說「實存名亡」,現實中還是被使用,但又不能光明正大地使用,在名義上就陷入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承認它的合理性,就意味著學生的健康安全無法保障;徹底否決它的存在,則面對一些不求上進、不務正業、不遵紀守法的學生的時候,教師和學校又感覺無從下手、無可奈何。



在古代社會,人們是允許教師行使懲戒權的,但又對懲戒權作了若干限制:例如只能使用戒尺,而不能使用其他的工具或者武器;只限於擊打手掌,而不能擊打其他的身體部位;對於擊打次數也有限制,不能導致致殘致死的嚴重後果發生。而且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一個老師認為某個學生「朽木不可雕」,或者一個學生認為自己老師的德才不堪,雙方都可以自由地互相選擇。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行使懲戒權的動機。一個老師倘若是出於正當的理由、合理地實施了懲戒權,一般情況下受罰者及其家長都會理解的。但若這種懲戒是因為老師為了勒索、逼迫學生,以實現自己的某些私慾,更有甚者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私憤,顯然這種懲戒就令人心生不滿,甚至懷恨在心。在古代社會,老師不是一種法定社會職業,整個社會對教師有一個篩選機制,所以選擇做老師的人也是特別在乎自己的聲譽名望的。一旦某個教師因為濫用懲戒權或者有其他失德行為,就極有可能意味著他謀生手段的終結。所以,在這種雙向的約束下,老師們執掌了近兩千年的戒尺,教育了無數的學生,而沒有因為懲戒權而被人非議。


倘若懲戒權被立法,成為一項公共權力,那麼就必須按照權力設置、執行、監督的有關規則,確保它的合理合法行使。其中,懲戒權在什麼情況下用?如何用?誰來監管?等問題,都必須經過嚴密的論證和司法實踐。當我們不能對某一項事物的利或弊缺乏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的時候,這個事物極大可能就會演變成「潘多拉魔盒」,最佳的選擇就是不要打開它。


從另一個方面講,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來的師道尊嚴,也不是依靠戒尺「打」出來的。自古以來受人尊崇的師道,既依賴為師者的品德學識和個人魅力,也依賴全社會一套行之有效的尊師重道的法律、道德體系。而且歷史一再證明,「打」出來的東西往往不靠譜,唯有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管人,才能讓「師道尊嚴」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原創作品,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點與視角 的精彩文章:

發表辱華言論的某國外品牌應該明白:名牌的真正意義在文化

TAG:觀點與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