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老照片:寒冬采冰現場 暑期供達官貴人享用

民國老照片:寒冬采冰現場 暑期供達官貴人享用

民國時期采冰的工人。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行業存在了大約3000年,現在已經消失不見,那就是寒冬季節的采冰。1924-1927年的某一個寒冬,美國社會學家西德尼·甘博在北京拍攝了工人采冰的現場畫面,非常罕見。

工人把冰塊從河面拉出來。明清時期,采冰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只有官府才能開展這項活動。冰塊儲存到來年的夏季,由皇帝分賜給王公大臣。直到清末,才逐漸允許平民百姓采冰、儲冰。采冰作業一般在北京的北海、筒子河、護城河上進行。

正在鑿冰的工人。這個行業有很大的危險性,工人要時刻防範自己掉進冰窟窿。

正在鑿冰的工人。采冰要在北方數九寒天中的「三九」「四九」進行,這18天是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時間,北京的溫度常常只有零下15℃,因此河裡、湖裡的冰凍得最結實,最易保存。

工人準備把冰塊運往冰窖。民國時期雖然比清朝進步了很多,但夏季依然沒有冰箱、空調等降溫設備,就連電風扇也很少,所以市場對冰塊的需求仍然旺盛,采冰活動也就得以延續。

工人把厚重的冰塊拉入冰窖。采冰、儲冰的成本很高,到夏天出售的時候價格也不便宜,一般百姓很難消費得起,只是供達官貴人享用。另外,這些在河裡采出來的冰,衛生條件很差,大多用於夏天降低室內溫度或用於降低西瓜、飲用水等的溫度,並非直接食用。

冰塊被整齊地排列在冰窖內。為了使冰塊不容易融化,每塊冰必須達到一定的大小和厚度,這就註定采冰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一個人是難以完成的。「當念闌干鑿者苦,臘月深井汗如雨。」這是古代詩人對采冰場景的描繪。

工人將冰塊在冰窖排列整齊。採好的冰塊要儘快放入冰窖儲存。冰窖建在乾燥且避免陽光照射的地下空間,溫度常年維持在零度以下。在地下存放大約半年的時間,冰塊被挖出運往市場銷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老照片:美女嫁給老外 讀書人上演「頭懸樑」
老照片:大快人心!日本甲級戰犯被執行絞刑現場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