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顏純鉤丨大陸文學只用了十年超越台灣,但今日又能如何

顏純鉤丨大陸文學只用了十年超越台灣,但今日又能如何

兩岸三地的文學交流,一般來說都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開始的。在此之前,據劉以鬯先生等當事人回憶,六七十年代香港作家開始關注拉美魔幻文學時,台灣還處於封閉狀態,很多台灣作家甚至是透過香港這個窗口來窺探世界文學新潮的。

七十年代末筆者到香港後,圖書館和書店裡受歡迎的台灣作家,就是白先勇陳映真他們那一批,張愛玲一直有台灣版零星作品流入,但在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出來之前,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此外沈從文﹑錢鍾書等,也是拜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而廣為人知,相繼有一些作品在香港出版,只不過流通並不廣泛。

對於剛離開「三突出」藝術創作原則統御的人來說,白先勇和陳映真,都是一種空前的刺激。白先勇的《台北人》系列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富麗的文字取勝,刻劃人物栩栩如生,而又時有一種風流雲散﹑繁華易逝的惆悵情味,頗受年輕一代追捧。陳映真的《山路》﹑《鈴當花》等短篇,以國民黨統治下人民的反抗為題材,充滿理想主義情懷,寫小人物情深意長,富獻身精神,文字拙樸,兼有土味與韻味。當時同一批台灣小說家,還有黃春明﹑黃文興等。陳若曦離開中國後,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尹縣長》,也引起廣泛注意。

老一輩台灣作家中的梁實秋、王鼎鈞、朱西寧(朱天文三姐妹的父親)等的作品,在書店中也可以見到。

早年台灣文學對香港文學影響較大的,可能要數新詩。台灣詩人余光中﹑洛夫﹑瘂弦﹑周夢蝶﹑楊牧等不同風格的作品,都吸引香港詩人的目光。余光中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一些香港年輕詩人近水樓台,得益不少。香港詩人戴天,被稱為「詩壇祭酒」,畢業於台大外文系,與白先勇等文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他推重台灣詩人,也屬題中應有之議。直至八十年代中,朦朧詩崛起,那時大陸現代詩才開始流入香港。

當時台灣作家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另一路作家,如林清玄﹑三毛等散文家,以清新的文筆,關注身邊小事,追求個人靈性,受到不少讀者歡迎。愛情小說中的瓊瑤﹑郭良蕙等,也長期高踞暢銷書榜。

筆者首次讀張愛玲,簡直目瞪口呆,「驚為天人」,因為從來不知道小說是可以這樣寫的。她對人性深刻的剖析,冷冽的筆調,玲瓏剔透的修詞功夫,在在令人傾倒。張愛玲在香港工作生活過一段時間,她有些作品以香港社會為背景,因此多年以來,張愛玲是否算作香港作家,也一直成為一個問題,但無可否認,她對香港作家的影響深刻而長遠。曾經,香港女作家鍾曉陽被視為張愛玲傳人,十六七歲時,就以張派文風而讓文壇驚艷。而亦舒的尖酸剔透﹑李碧華的刁鑽奇崛﹑黃碧雲直剖人性的冷峻,都或多或少看得到張愛玲的影子。






張愛玲《傾城之戀》便以香港為故事背景

這段時間的內地當代文學,在香港的影響很有限,五四那一代之外,左翼陣營的作家寥寥可數。

八十年代中起,「四人幫」高壓管制下倖存的大陸作家,紛紛探頭出來,他們很快就有新作問世,他們的作品也很快被介紹到香港來。王蒙的《活動變人形》﹑張潔的《沉重的翅膀》,還有汪曾祺﹑林斤瀾﹑劉心武﹑劉恆等人的小說也先後出版。這可以算是第一波的大陸文學新潮,從北方南下,讓香港讀者也預感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比他們晚一輩的新晉作家,最先被香港讀者認識的,應該是王安憶。1983年她和茹志鵑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室活動,回程經過香港,當時三聯書店主持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後來就由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母女共游美利堅》,書名古怪,卻為香港讀者提供了首次認識內地當代作家的機會。稍後她的《荒山之戀》等小說,更是這一代作家在香港的小試水溫。



《廢都》,香港天地圖書1993年版

等到賈平凹的《廢都》出來,那就有點石破天驚的效果了,《廢都》之前,其實已先推出他的《浮躁》,但並沒有引起讀者太強烈的反應。《廢都》挾「禁書」之勢,實時成了話題,銷路空前。幾乎與賈平凹同時,張煒的《古船》也帶來一陣熱潮,然後蘇童﹑莫言也相繼登場,他們有的以影視作品開路,有的以鮮活異色的文字取勝,令香港讀者看到大陸文壇欣欣向榮的前景。

八十年代中,在一位台灣作家的公開演講中,有人問他,大陸文學還要有多少年才能與台灣文學等量齊觀,那位作家不假思索回答,

至少還要二十年

。事實證明,

大陸文學只用了十年左右時間,就讓台灣文學瞠乎其後了。

等到陳忠實的《白鹿原》在香港出版,那種史詩式的氣魄,強烈的生活原味,人物群象的塑造,已經是港台作家不可企及的了。



《白鹿原》電影劇照。所有的翻拍,都因作品本身的巨大影響力而備受爭議

必須承認,香港作家至今未能寫出史詩式的作品,這與香港作家的生活形態有關係,可能也與文化的傳承積累有關係。台灣有沒有史詩式的作品,筆者閱讀範圍有限,不敢輕言。

多年來,王安憶﹑賈平凹﹑莫言﹑蘇童﹑閻連科等內地作家,不間斷前來香港,擔任文學獎評判與大學的駐校作家,他們出席講座,主持創作班,對香港年輕一代的文學新人,都有積極的影響。



作家閻連科在香港開講創意寫作

大陸改革開放大潮的影響,使文學創作呈現井噴式的爆發,各種不同年齡層次的作家蜂湧出現,不同風格的作品爭艷鬥麗,作家們已經不滿足於沿襲舊有的創作道路,紛紛走偏鋒闖底線,有些作品無法在大陸出版,於是香港不時接收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曾經,報告文學一枝獨秀。郭金榮﹑張正隆都受到廣泛的關注。前者開了領袖生活寫實的新路,後來的權延赤﹑師東兵﹑葉永烈都各擅勝場;因為張正隆的市場效應,軍事題材的報告文學,如鄧賢﹑於勁等也都有機會推出。

真正攪亂一池春水的要算衛慧的《上海寶貝》,香港版比內地版早幾年推出。書名先聲奪人,題材又有挑戰性,推出後大受歡迎。大陸新一代年輕人受西方文化影響,生活方式和文化要求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部小說探討的社會現象,也令香港讀者對大陸青年一代的精神風貌有全新的認識。

九十年代中,大陸歷史小說開始登陸香港。最先是唐浩明的《曾國藩》,上中下三巨冊一百多萬字,對香港讀者來說是高難度,居然銷情還不錯。後來陸續出版了他的《張之洞》和《楊度》,都是一百萬字以上的篇幅,雖然銷路大大不及了,但唐浩明因此被海外讀者認識追捧。後來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康熙大帝》等,則拜影視作品的熱潮,也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香港

幾乎沒有歷史小說

這種體裁,因為香港作家不太可能有如此深厚的歷史素養。

武俠小說中雖涉及一些歷史背景,但與真正的歷史小說畢竟還有很大距離。



金庸《鹿鼎記》改編作品劇照

新世紀以來,最廣受注目的要數章詒和,她的《往事並不如煙》出版後,銷情紅火,懷人憶往心中有結,追慕先輩的風範又引人共鳴。此後她的其他作品也相繼推出,雖影響不如前,也一直占踞暢銷書榜。

新世紀以來另一位震撼香港讀書界的作家,卻是台灣的龍應台。

龍應台在台灣早已家喻戶曉,如不是她到香港大學任駐校作家多年,她也未必為香港讀者熟悉。在香港工作期間,她寫了一些有關香港的散文,輯為《龍應台的香港筆記》,出版後即熱銷,此後她的新作不斷推出,而像《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也都長期高踞暢銷書榜。

自白先勇陳映真以來,再沒有一個台灣作家,可以像龍應台那樣受到偶像式的追捧,每有新書出版,當年的香港書展必定請她擔任書展嘉賓,她的演講也必然「爆棚」。



2018香港書展,龍應台攜新作《天長地久》出場

龍應台之後,論轟動效應,就輪到大陸作家馮唐了。馮唐本不為香港人認識,但因為他的長篇小說《不二》在內地出不來,香港又充當了一次接引的角色。馮唐在大陸有大量紛絲,《不二》出版後,大量大陸讀者蜂湧到香港找書,以至《不二》出人意表地紅火,連帶吸引香港本地讀者。此後馮唐的新書舊作梅花間竹出版,有的差強人意,有的仍舊吸睛,不管如何,

在文學書市場蕭條的今日,馮唐現象也可以視為香港文學閱讀的迴光返照。

江湖傳聞,《往事並不如煙》﹑《不二》以及龍應台《大江大海》三本書,在香港的銷量都超過十萬冊,這可以算是空前的成績,相信這種榮景此後不可能再出現。

八十年代末,香港大學曾主辦一次兩岸作家的對談,談的內容都忘記了,只記得當時轟動的場面。入夜,香港大學陸佑堂門外,里三層外三層擠滿慕名而來的讀者,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演講結束後,很多年輕人還簇擁著講者不肯離開。

那是香港文學的黃金歲月,也是兩岸文學在香港的一個高峰,

那時的人,還有一種追慕理想的激情,還將閱讀優秀文學作品,視為自我人格塑造的必由之路

,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逐漸被全球化商業大潮銷磨殆盡,自此以後,再沒有出現過這種群情激奮的場面。


2018香港書展海報

今日香港,不管來自大陸還是台灣,文學出版都在窒息狀態。龍應台和章詒和的新作,還可以不假思索做出來,馮唐大概也還有餘熱,其餘的都只好望天打卦,能出來是交了好運,出不來也只有苦笑了。香港那麼小,兩岸那麼大,內外擠壓下,香港本土作家的生存都大有疑問,更顧不上隔海相望的同行了。



原標題:《兩岸文學在香港》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這是我最喪的一次看電影體驗,沒有之一丨大家
凌嵐 | 老布希是最後的美國貴族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