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重振大清國運的期望,寄託於此!

曾國藩:重振大清國運的期望,寄託於此!

江南製造總局創建之始,主要生產一些小型的裝甲快艇、步槍、火炮和子彈。由於此時是李鴻章擔任江南製造總局督辦,他認為造輪船「此事體大物博,毫釐千里,未能絜長較短,目前尚未經議興辦」。意思就是,造船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涉及的方面很廣,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還沒有斟酌考量相關利弊,造不造,現在還未經討論等。因此,這時的江南製造局在造船上無所作為。

1866年12月,曾國藩從剿捻前線無功而返,由李鴻章接辦剿捻一事。而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併兼任江南製造總局督辦,1867年,曾國藩將江南製造總局遷址高昌廟,並奏請朝廷提留部分海關稅款開始建造大型艦船,自此江南製造總局開啟了近代中國的造船時代。

對長久以來為西洋堅船利炮所苦、而又頗思振作的曾國藩來說,「造船」被賦予了重振大清國運的期望。因此,他要求集中力量製造輪船,儘快看到成果。於是,造船重任又一次落在徐壽、華蘅芳等人的肩上,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是在一個近代化的機器廠內建造,而且徐壽等人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造船經驗,又有英、法等國的外國工匠的合作,條件可比在安慶那會兒優越的多。

1868年,在徐壽、華蘅芳的主持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機器動力兵船完工,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那艘在黃浦江試航,讓上海市民雀躍歡呼的「恬吉」號。這艘輪船長18丈,寬2丈7尺,292千瓦,載重600噸,船上安裝有8門大炮。船體、鍋爐為自己設計製造,雖然蒸汽機是向外國購買,卻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軍艦。近代中國自己的造船工業從這一天開始,揚帆起航了!

1868年9月28日,新輪船航行到南京下關,曾國藩登船仔細觀察後,很是滿意,親自為它起名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廠務安吉」的意思。在當天的日記中,曾國藩記下了自己的喜悅心情:「中國初造第一號輪船,而速且穩如此,殊可喜也。」他相信,「中國自強之道或基於此。」

按照曾國藩的計劃,此後江南製造總局幾乎每年都有一艘新船下水:「操江」、「測海」、「威靖」、「海安」、「馭遠」、「金甌」等,其中,最大的「海安」艦排水量達2800噸,1800馬力,安裝有20門火炮,已經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軍艦。李鴻章曾在給朝廷的奏摺里稱讚「海安」艦說:「在外國為二等,在內地為巨擘」。

李鴻章

由此可見,搬到高昌廟後的江南製造總局,造船事業猶如初升的太陽蓬勃興起。但這樣良好的勢頭很快卻戛然而止,其原因一是經費短缺,二是因為李鴻章漸漸熱衷於購買外國新船, 1885年,江南製造總局停止了造船,改為專造槍炮彈藥和修理南北洋各省兵輪船隻。

於是,1885年完工的「保民」號成為19世紀江南製造總局造船史上的最後一縷光芒。此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造船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也漸行漸遠。「江南」船夢該何去何從呢?請繼續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談元:我要把醜行的旗幟接過來!
秦腔、豫劇、黃梅戲競相綻放,《戲碼頭》越來越有戲!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