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給漢景帝惹出麻煩的藩王,漢武帝只用兩招,就把他們治得服服帖帖

給漢景帝惹出麻煩的藩王,漢武帝只用兩招,就把他們治得服服帖帖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他先將立下汗馬功勞的異姓王清理,除了吳氏的長沙王以外,陸續有九個劉氏宗室被封為王。不僅如此,劉邦還逼著群臣立下了「非劉姓不王」的盟誓。他的想法是吸取秦亡的教訓,以同姓子弟為王,共同捍衛皇族的統治。

然而,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同姓為王,在分封之初可謂是很美好的,對內親情滿滿,對外同仇敵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兩代人之後,彼此的血緣觀念開始淡薄,反而滋生了一個觀念:都是劉姓,都是高祖的子孫,我為什麼不能成為天子,就非得是藩王?

這個想法蔓延開來,就給中央朝廷帶來了麻煩,再加上漢文帝是以庶子繼位,地位不那麼鞏固,接連就發生了濟北王劉興、淮南王劉長的叛亂。漢文帝也想了不少辦法,其中就包括派列侯去封地與諸侯王爭權,並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但都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漢景帝時期,爾虞我詐的局面越發嚴重。漢景帝接受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對諸侯王進行削藩。削藩就是削減諸侯的封地和權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這些諸侯都高祖分封的,養尊處優慣了,哪有什麼理由削減?

漢景帝發揚了有錯要削藩,沒錯創造錯誤也要削藩的精神,一開始取得不小的成效。但這些藩王有兵有錢,擔心削藩沒完沒了。於是,在吳王劉濞的首先帶領下,終於聯合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這次諸侯大亂,雖然時間不長,卻牽涉了幾乎漢朝全國。關鍵時候漢文帝分封自己兒子為王起到了關鍵作用。梁王劉武是漢景帝一母所生的弟弟,自然與兄長並肩作戰,最後贏得了這場戰爭。

此時的諸侯被平定後,元氣大傷,七國之中有六國被收為中央,只有楚國另立新王。但是,必須要看到,分封制的弊端仍然存在。只要這些土地再次分封出去,或者讓剩餘的藩王休養生息,就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的「七國之亂」。這個殘酷的事實,不光漢景帝清楚,連剛剛繼位後的漢武帝也有清醒的認識。

作為一代雄主,自然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樣是削藩,漢景帝是採取強硬手段,赤裸裸地奪走諸侯的封地,自然遭到了激烈抵抗,而漢武帝卻使用了一個巧妙地手段。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

所謂推恩令,核心思想就是除了嫡長子繼承諸侯的王位外,諸侯的其餘兒子也能在原封國封侯,並且取得封地。這樣一來,諸侯國越分越小,直到「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而且犬牙交錯,根本形成不了對中央朝廷的威懾。

這項政策頒布後,除了淮南王劉安勾結衡山王劉賜陰謀作亂外,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讓漢文帝、漢景帝頭痛不已的諸侯國這個心腹大患,就如同雪球一樣消融。之所以漢武帝能取得如此成功,一方面是因為七國之亂後,諸侯的實力還未恢復,但更重要的是贏得了人心。

漢武帝的推恩令,從表面上來看,中央朝廷沒有多佔地方一寸土地。相反,它借力打力,將諸侯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數個後代。這也就像諸侯削弱中央王朝一樣,削弱了諸侯的力量。但與粗暴的方法不同的是,它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除嫡長子外,其餘庶出的子弟都是感恩戴德,因此推恩令實行得相當完美。

此後,諸侯王再也不能對西漢王朝造成威脅,但11年後,漢武帝又出了一個狠招,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那是在漢武帝需要平定周邊西羌、南越邊患時,諸侯卻都不配合。除了齊國相國卜式支持外,諸侯國都裝聾作啞,拒不響應。

結果,漢武帝想出了一招絕的。元鼎五年時,漢武帝要進行祭祀,各諸侯國要交納貢金,這是漢文帝時頂下的規矩,叫做酎金助祭。貢金的數量是按照封國大小來確定的,但諸侯一般都不會足額上交。這些諸侯平常都打點辦事的少府,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這次,漢武帝杜絕了其中的貓膩,借貢金不足為理解,一口氣剝奪了一百零六個列侯的爵位。這個數量,佔據當時列侯總數的一半。剩下的列侯,也只能在封國收租子度日,再也不能過問軍政之事。這種封土而不治民的方法,最終將諸侯國的問題解決,也讓漢朝實質上走向了郡縣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邂逅最美的古詩:李白被趕出京城,此詩代表了他對唐玄宗的感情
項羽被困時痛哭流涕,隨口唱出《垓下歌》,虞姬唱的是什麼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