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震耳欲聾 主掌生死 淵源甚古 雷神崇拜

震耳欲聾 主掌生死 淵源甚古 雷神崇拜

雷神,早期人類眾多民族的普遍共同的崇拜,被祭為天地間的最高神。強烈的閃電劃破長空,令人怵目驚心,接著便是震耳欲聾的雷聲。

雷電落地時,劈斷樹木,點燃森林,毀壞房室,擊斃人畜,這些都讓人產生巨大的恐懼,使人們認為雷神握有主撐生死的權力。

雷電(資料圖)

雷神的崇拜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現象,雷神被奉為最高神是與農牧業生產密不可分的。

原始社會、農牧社會的人們主要依靠農業牧業而生活,所以十分關心天氣的變化和農作物、牧草的發芽、生長、結果等。當他們發現,春雷響後,萬物復甦,因而誤認為雷有催生萬物的功能。

(資料圖)

《說文》曰:「霆,雷餘聲也,鈴鈴所以挺出萬物。」《周易·說卦》曰:「動萬物者,莫疾乎雷。」

自春分到秋分這一時期,是雷電活動的活躍之際,同時也是萬物迅速成長、成熟結果的階段。至秋分之後,天氣漸涼,一般不會再有雷電,故古人曰:「秋分之日,雷乃收聲。」

而此時萬物也逐漸枯黃、衰落、入幕。古人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他們說:「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出,出則萬物亦出,此其常經也。

這種現象自然使古人認為萬物生長、枯黃與雷的出沒有著必然的聯繫。

鄧伯溫清代石刻造像四川原道博物館藏(資料圖)

鄧伯溫,《封神演義》中雷震子的原型。

《道法會元》卷五六曰:「雷部有飆火大神,姓鄧,名伯溫。昔從黃帝戰敗蚩尤,封河南將軍。

大神見黃帝登天,遂棄位入武當山,修行百載,能隨氣升降。又見世人不行忠孝,殺害侵欺,以強凌弱,國王輔弼,不能制御。

遂日夜發大願,欲為神雷,代天誅伐此惡逆。念念不絕,怒氣衝天,忽一日變鳳觜銀牙,朱發蘭身,左手持雷鑽,右手執雷槌,身長百丈,兩腋生翅。

展開則數百里皆暗,兩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里,手足皆龍爪,飛游太虛,吞啖精怪,斬伐妖龍。蒙上帝封為律令大神,隸屬神雷。」

電母 宋代 石刻 重慶大足(資料圖)

其次,雷電往往與大雨相伴,古人不明了它們之間的關係,誤認為雨水是雷電帶來的,因此又推斷雷神是司雨主旱之神。

雨水是農牧業生產的命脈,希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人們,自然會祈求主宰生長、司令風雨的雷神保佑。

雷聲普化天尊 清代彩繪 四川原道博物館藏(資料圖)

遠古時代的一些人格神,亦被認為是雷神或雷神之子。如伏羲就是《山海經》所言的雷神之子。

《詩含神霧》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再如黃帝,《帝王世紀》謂其母附室「見大電光繞北斗」而生,故他亦是雷電之子。

《河圖帝紀通》曰:「黃帝以雷精起。」

黃帝一名軒轅,《春秋合誠圖》曰:「軒轅,主雷雨之神。」這些都表明,在伏羲、黃帝時代,雷神是最受人崇拜的最高神。

(資料圖)

在較早的神活中,作為一種自然神,雷神的形象多為獸形,依《山海經》所言,最早的雷神是龍身人頭。

龍是想像中的神物,其原型究竟是什麼?在古人的意識中,雷電就是龍。或者說,龍是雷電的化身。

(資料圖)

在黑龍江的鄂溫克人那裡,雷被描繪成一隻巨鳥形象,雷的聲音也就是雷鳥飛翔時翅膀掮動的聲音。「這種巨大的雷鳥,每當打噴嚏的時候就降下傾盆大雨,這時就響起雷鳴。

在鄂倫春族的信仰中,有一種全體薩滿的守護神鳥,叫做塔姆尼代拉,這種鳥就是雷和閃電的神靈。」

(資料圖)

古代銅鼓上有鳥形,有人認為是雷神形象。

徐松石指出:銅鼓上的孔雀紋,有的像鷹,有的像雉,「實在即是鵬鳥」,而這些鳥紋,與印第安人所繪的雷鳥一模一樣。

他還說:「今銅鼓表面確多鳥緣形象」,這種鳥頭形象與南海縣壯族所崇拜的銅製雷神像十分類似。

(資料圖)

羅香林亦認為,銅鼓上鑄有的「半似鳥半似人物圖形,各人物執斧鑿」者,「余疑其本為象徵雷神子孫而作,今日廣東高、雷、欽、廉一帶。

尚有嫁女於雷公,生子如雄雞一傳說,而福建漳泉一帶,民間至今仍以雷公為雞頭人身,手臂兼有兩殿,兩手並執金錘,與半人半鳥之圖形,正相吻合。」

(資料圖)

廣東南海有雷神廟,塑雷公形象為鳥喙雉翼。

日本住友氏所藏銅鼓和新發現的崇陽銅鼓。「蓋紐上鑄的都是鳥喙雉翼的雷公像。傳說雷公司雨,崇拜雷公,意在向他們祈請求雨。

《廣異記·雷斗》記載:「唐開元末,雷州有雷公與鯨斗。鯨身出水上,雷公數十,在空中上下,或縱火,或詬擊,七日方罷。」

(資料圖)

除以上兩類雷神形象之外,尚有一些獸類的雷神。

傳說黃帝戰蚩尤之時,得夔牛於東海流波山,「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註:「雷獸,即雷神也。」可見,夔牛為黃帝時代的雷獸。

(資料圖)

另一種雷獸形象為獼猴。《搜神記》卷十二曰: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寸余,狀似六畜,頭似獼猴。

(資料圖)

此外,一些文獻描繪雷神為豕首鱗身。

《投荒雜錄》載:「嘗有雷民,因大雷雨,空中有物,首豕鱗身,狀甚異,民揮刀以斬,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厲。自後揮刀民居屋,頻為天火所災。雷民圖雷以祀者,皆豕首鱗身也。」

《酉陽雜俎·前集》卷八曰:「貞元年中,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墮地,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嚙之。」

《太平廣記》卷三九三亦說:雷神「身二丈余,黑色,面如豬首,角五六尺,肉翅丈余,豹尾,又有半服絳褌,豹皮纏腰,手足兩爪皆金色。」

辛漢臣 明代彩繪 李黎鶴藏(資料圖)

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豐富,半人半獸形人形化的雷神形象逐漸代替了蟲蛇形、禽獸形的雷神。

《論衡·雷虛篇》曰:「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

黃斐默《集說詮真》說:「今俗所塑之雷神,狀如力士,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持槌,作欲擊狀。」

(資料圖)

赫哲族認為,雷公是一位老頭,他有一把大鐵鎚和一把砧子。

打雷是雷公用他的鎚子敲打他的氈頂,打霹雷是把砧子放出擊打妖魔鬼怪。廣西仫佬族村寨一般都建有雷王廟,雷王形象是長翅膀、大鼓眼、拿斧頭的力士。

廣西壯族的雷公形象為:「青藍色的臉,能發出閃電的眼睛,鳥嘴,背生雙翅,鳥腳,但整個身體卻是人形的。」

張元伯 清代彩繪 李黎鶴藏(資料圖)

以上各種類型的雷神形象,都是比較古老的。後來,隨著道教的興起與雷法的昌盛,由單一的雷神——雷公、雷師演變成為由眾神組成的雷部諸神,

一些古代帝王、英雄、豪傑、高真死後被奉為雷神。如伏羲、黃帝、華胥、辛漢臣、張元伯、鄧伯溫、吳回、聞仲、顏真卿、劉景文、

陳文玉、辛興、龐喬、劉後、畢華、葛天君、石神毓,呂雨、謝雷行、袁千里、白玉蟾、溫瓊、關羽等,從而擴大了雷神的範圍。

充實和完善了中國古代的雷神信仰,使之在一個系統龐大的神真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當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王天君 清代彩繪 李黎鶴藏(資料圖)

王天君,又稱「鐵面雷公王元帥」「靈官王元帥」。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祭雷獻雷的儀式亦各有特色。如湘西苗族祭雷神為「希送」,凡天旱無雨、久雨未晴或患重病,均需祭之。

大祭用牛,小祭用豬,均請巫師為之。牛用刀殺,豬用大棒打死。肉煮鍋中,忌放鹽於肉中。

倘有鹽味,恐遭雷劈之禍。在場觀者,尤忌閑言,不準信口說鹽與雞,因鹽與雞素為雷神所厭惡。祭時尚須剪白紙兩大束,用桌1張,擺酒肉飯碗各7個,敲筒搖鈴,如法行之。

雷霆都司之印 明代 銅印 李黎鶴藏(資料圖)

雲南布朗族祭雷神時,須用白公雞一隻作為犧牲,並以米一碗、酒半斤等為祭品。

儀式由巫師主持,祭祀地點在寨旁的村前。先以活雞生祭,後以熟雞熟祭,由巫師祝禱。

並在樹下煮食雞和粥,錢紙燒掉或沾以雞血貼在樹上。廣西壯族極重祭雷,祭時六畜必具,其數民多至百餘。頭年小祭,二年中祭,末年大祭,十分隆重。

有的地方在大年三十殺雞時,必須將雞毛妥為保存,遇天氣悶熱、雷雨交加之時,即將雞毛焚燒,說雷神怕雞毛焦味,如此其就不敢降災作祟。

馬帥 清代彩繪 李黎鶴藏(資料圖)

廣東雷州半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唐人房千里《投荒雜錄》言,雷州蓋因多雷而名,其聲恆如在檐宇上。「其事雷,畏敬甚謹,每具酒肴奠焉。有以彘肉雜魚食者,霹靂輒至。

南中有木名曰掉,以煮汁漬梅李,俗呼為桌汁。雜彘肉食者,霹靂亦至,犯必響應。」

晚唐裴鉶的《傳奇》載陳鸞鳳勇斗雷公的故事,說唐憲宗元和年間雷州已有雷公廟,邑人虔潔祭祀,時海康大旱,邑人禱而無應。陳鸞鳳大怒,持竹炭刀,於野田中,以刃上揮,果中雷左股而斷。

雷墮地,狀類熊豬,毛角,肉翼青色,手執短柄剛石斧,流血注然,雲雨盡滅。逡巡,復有雲雷,裹其傷者,和斷股而去。沛然雲雨,自午及酉,涸苗皆立矣。

自後海康每有旱,邑人即醵金與鸞鳳,請依前調二物食之,持刀如前,皆有雲雨滂沱,終不能震。

五雷使者之印(資料圖)

自然崇拜反映在古代藝術中,尤其是雷神祭祀一類活動給各種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表現舞台。

從中國文字的「歌」「舞」「龠」等字形本義中可知,這些藝術形式的起源多與雷神祭禮的儀式有關。在原始的燎祭活動中,本身是一項極為虔誠的儀式,而達到高潮時,又是極為狂熱的場面。

呼喊的歌聲,熱烈的舞姿,對天齊鳴的樂曲,狂熱撞擊的鼓聲,這些迸發出生命衝動的原始藝術一開始就融貫著神聖的血液。

《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這是由於鼓聲隆隆和雷聲十分相似的聯想結果。《周禮·地官司徒·鼓人》曰:「以雷鼓鼓神祀。」鄭玄註:「雷鼓,八面鼓也。

神祀,祀天神也。」即以雷鼓祭祀雷神。《詩·小雅·甫田》說:「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即是用擊鼓歌舞來取悅雷神,祈求甘雨。

(資料圖)

雷神崇拜在原始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原始繪畫大致可分為兩大類:裝飾畫和岩畫。

裝飾畫指繪在生產工具、武器和生活器皿上的繪畫,比如陶器、青銅器。

在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以及甘肅、青海地區的馬家窯文化中,已經出現了與雷神崇拜有關係的各種圖案。

馬承源先生《仰韶文化的彩陶》指出:「馬廠式彩陶的鉤連編織紋圖案。這種圖案的式樣是從三五根不等的線條組成『帶』,帶組成曲折形,互相鉤連,有的成迴文形,很像青銅器上的鉤連雷紋。」

普化天尊巡遊圖 清代彩繪 北京白雲觀藏(資料圖)

新石器時代末期,陶器裝飾圖案已經由寫實演變為幾何形,最後轉化為神秘的象徵。

山東日照兩城鎮出土的龍山文化石上的獸面紋圖案,猙獰恐怖,類似商代青銅器的饕餮紋。

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遺址的玉獸面紋琮,在雲雷紋樣的中夾的神獸,圓瞪雙目,威猛迫人,似當為主宰天地的雷神。

此外,在淅江餘杭反山、瑤山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一批神人獸面紋玉器,均應系雷神形像在上古藝術中的反映。

天官元帥圖 清代彩繪 北京白雲觀藏(資料圖)

在商代的青銅器紋飾上,其主題是雲雷紋、龍紋、夔紋和饕餮紋,可以說它們都是雷紋的變異形式。

在河南安陽殷虛婦好墓出土的許多玉蛙、玉鱉、玉龍、玉龜及怪鳥,亦與雷神崇拜有關。至西周時,青銅器紋飾仍然以雷紋、夔紋、饕餮紡為主體,並出現了許多「雷鳥」的形像。

此外,灃西豐鎬遺址出土的西周獸面玉飾,其形像均為瞪目獠牙,形容猙獰,似當為雷神。

元帥圖 清代彩繪 北京白雲觀藏(資料圖)

在眾多雷部神靈之中,最為著名的是十大元帥。護法元帥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神系日益的充實與完善。

由於道教派別的不同與道法的差異,所供的元帥是有所區別的。如北帝派供奉的是北極四聖,清微派供奉的是溫、馬、關、趙四大元帥。

就神霄派而言,他們是鄧元帥、辛元帥、張元帥、苟元帥,畢元帥、朱天君、王天君、劉元帥、馬帥、關元帥。

道教所塑造的一大批雷部將軍元帥的形象,豐富了我國古代的雷神信仰,並留下了許多雷神的畫像,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見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張元吉:恣意妄為 逮捕至京
大雪:陽氣收斂益溫補,清肺化痰治咳嗽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