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人心寒的柏林最後一條防線,納粹讓12歲以上青年「殉葬」

讓人心寒的柏林最後一條防線,納粹讓12歲以上青年「殉葬」

1945年4月16日,在斯大林的嚴令之下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為主力,共計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約250萬蘇聯紅軍向柏林發起最後的攻勢。

希特勒這方則聚攏殘存的「維斯瓦」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約80萬大軍,沿奧得河、尼斯河一線布防,試圖以河流為「天險」,迫使蘇軍在慘重傷亡的代價下「退兵求和」。

與此同時除了正規軍以外,希特勒還下令柏林城全城武裝,只要能夠拿起槍的人均入伍抗敵,靠這個命令差不多武裝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約2萬餘人。

而除了國民突擊隊營,在希特勒的規劃中,還有一支特殊的部隊,他們的名字叫「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年齡大小在13-18歲之間,是納粹黨法定培養的「接班人」,成員成年後會直接晉陞為骨幹納粹黨員。

希特勒青年團成立於1922年,最早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少年衝鋒隊」,起初作為一個附屬衝鋒隊的「補充組織」。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如日中天之後,出於引導全國青年都信奉法西斯的需要,將組織獨立為了希特勒青年團。

組織獨立之後希特勒任命親信庫爾特·格魯伯為該組織的領袖,授意他將組織從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屬組織,建設成一個承載納粹帝國未來的國家機關。因為成為了國家機關,不可避免的附帶了一定的強制性,組織人數在1940年達到了8,000,000人,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德國青年。

與此同時由於組織的職責是面向未來的,希特勒青年團很快演變成為納粹各種主義的試驗場。譬如著名的「雅利安超人計劃」,因為這個計劃的存在,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被定義成為「天生戰士」,而為了符合這個定義,團員在生活中漸漸的遠離了學習科學知識。

更多的是像軍隊里的士兵一樣,沒日沒夜的訓練體能,投擲手榴彈、跑鋼絲網、戰術對抗摔打成為必修課。更殘酷的是組織內部執行類似古代斯巴達的「野獸訓練法」。

在希特勒青年團內,不推崇互相尊重的博愛精神,而是要求團員們明白強者可以霸凌弱者的「野獸法則」,在這樣的引導下,青年團團員之間除了競爭還是競爭,每個人都想成為欺負別人的人,而不是被欺負的人。

自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打響世界大戰之後,按照納粹黨規劃,「希特勒青年團」開始涉足搬彈藥、修路、發宣傳單等輔助戰鬥,作為該團正式進入戰場的一種歷練。

而當蘇軍的坦克出現在柏林街頭之時,柏林的德軍士兵所剩無的情況下。原本只是「輔助」戰鬥的希特勒青年團被緊急的要求「入伍」,跟成年士兵一樣,手持衝鋒槍、步槍,開著裝甲車、反坦克炮,奮戰在對抗蘇軍的第一線。

對於這群年輕的面孔,德國的宣傳機器稱呼他們為「柏林最後一條防線」,但讓孩子上戰場無疑是在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命運摧毀,畢竟沒有年輕人怎麼去談未來。

所以這個讓孩子上戰場的命令並沒有徹底的執行,軍方軍官紛紛拒絕孩子入伍,柏林防衛司令官魏德林更是直接下令解散希特勒青年團。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跟小袁一起神侃

作者推薦:太平天國最後希望,曾國藩將他「先斬後奏」,其府邸如今車水馬龍

主炮口徑僅20毫米,卻成二戰德軍主力坦克,打垮了法國、波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載譽 的精彩文章:

僅次於希特勒的納粹高官,法庭上拒不認罪,主審法官:出眾的梟雄
應該被銘記的白求恩,他拒絕蔣介石邀約,只為幫助最苦難的八路軍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