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明星演員中的科學精英

明星演員中的科學精英

提起好萊塢,自然會讓人聯想到五彩霓虹的片廠、燈紅酒綠的宴會還有盛裝華服下的大明星們。人們習慣於把好萊塢的這些帥哥美女作為交際應酬、電影廣告以及聚光燈的代名詞。然而,有一點大家可能還不了解,好萊塢的很多明星不僅有一流的身材、驚艷的外貌,他們還有很高的智商和學歷背景,很多人都是科學界的精英。

既是明星,也是科學家

1994年,因為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里成功塑造了讓人心生憐憫的小女孩瑪蒂達,13歲的娜塔莉?波特曼成為當時很受歡迎的童星。隨後她又接連拍了幾部電影。2011年,娜塔莉更是憑藉在《黑天鵝》中出色的表演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好萊塢實力派女星。不過,令人驚奇的是,在璀璨的星光背後,她還是一個標準的三好學生和前途無量的科學家。

娜塔莉在紐約長島的索易特讀高中時,曾參加了「尋找英特爾科學天才」比賽。這項比賽被認為是全美最頂尖、最苛刻的高中生科學競賽。歷屆獲獎選手中,有7人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2人獲得數學「諾貝爾」菲爾茲獎,得到的美國國家科學與技術獎章超過10枚,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的人更是數不勝數。當年,娜塔莉憑藉一篇名為《演示糖的氧氣酶製法的簡易方法》的論文,殺入該項比賽的半決賽。在整個高中時期,她的成績單上全都是A,高中畢業後被哈佛大學心理系錄取主攻神經科學。哈佛大學神經心理學教授阿蘭?德肖維茲說,娜塔莉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她關於測謊的畢業論文得了A+。而且她還通曉6種語言(希伯來語、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和阿拉伯語)。奧斯卡已經是演員成就的巔峰了,但在科學領域,娜塔莉顯然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正如某家媒體說道:「也許那時,奧斯卡和諾貝爾哪個更重要,將是一個問題。」

現在,時尚人士幾乎人手一部蘋果手機。不過,似乎很少有人知道這種3G技術的基礎性技術之一就是「跳頻」技術,而這項技術的發明人就是被譽為「黑白片時代最美麗女人」的好萊塢影星海蒂?拉瑪。海蒂不僅演技出色,而且智商極高。她僅僅通過旁聽自己的丈夫與武器專家的談話,就令人難以置信地學會了用無線電信號控制武器。二戰時期,海蒂和另一個人共同發明了無線電「跳頻」技術,並用這一技術控制魚雷的導航系統。後來,這一技術被應用到通信領域。1985年高通公司利用「跳頻」技術發明了CDMA無線通信,海蒂也由此被稱作CDMA之母。因此,現在的手機用戶享受3G技術帶來的便捷時,一定不要忘了這一技術的奠基人——好萊塢最美的女人海蒂?拉瑪。

這樣的明星為數不少

在《純真年代》、《白宮風雲》、《正義聯盟》、《生活大爆炸》等多部電視劇中擔任主角的丹尼卡?邁凱拉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她是一個數學狂人,本科時就在數學期刊上發表過論文,而且證明了一個關於磁場特定性質的數學定理,並以她和合作者的名字命名。此外,她還寫了多部關於數學的暢銷書,如《數學很靠譜》、《親吻數學》等。

《生活大爆炸》中的另一名女性角色超級「宅」的女科學家艾米的扮演者名叫拜利克。其實,她在生活中的真實身份也是一名神經生物科學家。拜利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她研究的是關於一種叫做「普拉德?威利綜合征」的大腦化學性質。

年僅9歲就以飾演《哈利?波特》中「赫敏」這一角色一夜成名的艾瑪?沃特森可以很好地平衡名利和個人生活之間的關係。據說,在電影拍攝期間,沃特森仍然堅持每天學習5小時。早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集放映之前,沃特森就以7個A,3個A+的成績考上了美國常青藤布朗大學。沃特森對學習的熱情極高,藝術、繪畫、歷史、英語和詩歌都是她在布朗大學要攻讀的科目。而且她還要學習現代芭蕾。

看過美國喜劇電影《宿醉》的人應該還記得電影里有一位瘋瘋癲癲的亞洲人,大聲喊著「你戳了我的屁股,可疼了!」這位日裔美籍喜劇演員昵稱為「肯博士」。他不僅出演過《辦公室》、《明星夥伴》等多部電視劇和好萊塢電影,而且他還是一名醫學專家,先後畢業於杜克大學和北卡羅琳娜大學。之後他一邊學習喜劇,一邊完成了醫學博士的學業。

美國電視劇《英雄》里的日裔美籍男星岡政偉在1987年曾經作為「美國亞裔神童」的代表出現在《時代》雜誌的封面上。智商高達180的他畢業於布朗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和應用數學專業。他還常常參與好萊塢的特效製作。

中國為何鮮見明星才子?

相比於好萊塢影視明星的才華橫溢,大陸明星的文化底蘊普遍一般,更不用說在科學或其他領域做出貢獻。我們聽到的關於大陸明星的新聞最多的是耍大牌、發飆、緋聞以及女明星越來越節約的「穿衣習慣」。除了陳道明、王剛等少數幾位明星家裡有幾本大部頭、天天堅持練書法外,大部分人都在把狹隘當個性,把庸俗當有趣。就像某位製片人所說:「咱們這裡,是個才華不夠、個性去湊的地方。」

大陸影視圈的低俗化除了有媒體刻意製造噱頭的原因外,投身演藝圈的人素質不高才是根本原因。中國社會歷來強調「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好好學習,考取功名,然後出將入相,光宗耀祖;而從藝往往被視為下九流的行當。在這一單一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下,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即便沒有投身官場,也會選擇世人眼中更體面的工作。只有那些學習不好或整天想著一夜成名的人才會來到演藝圈碰碰運氣。這就造成了大陸的藝人素質不高,而大陸的學者也普遍缺乏藝術細胞。

沒有底蘊的演員無法塑造出成功的人物;缺少藝術氣息的科學家也很難獲得科學的靈感。正如好萊塢某位著名演員所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愛因斯坦創造相對論之餘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當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也常常漫步於藝術殿堂。遺憾的是,中國近年來很少出現能夠影響世界的科學家、思想家,也很少出現享譽世界的藝術家、演員了。也許,我們如果能夠改變當前過分單一的教育方式,將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那麼中國也就可以產生真正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觸目驚心的遠古萬人頭骨
狗咬狗,狗的主人需要賠償嗎?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