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點趣史】軍魂:三千對五萬!他拚死突圍還是喪命于軍法!

【三點趣史】軍魂:三千對五萬!他拚死突圍還是喪命于軍法!

原標題:【三點趣史】軍魂:三千對五萬!他拚死突圍還是喪命于軍法!


軍法無情,戰敗定斬,立下赫赫戰功的楊元最終還是被送上了法場。作為二次援朝主帥的麻貴,知道南原之敗不能讓楊元一個人背鍋,但是損失三千明軍以及南原重鎮這個責任只能讓楊元去承擔,不殺楊元明軍軍魂就會受到褻瀆!



比起大家熟知的李如松、麻貴、駱尚志等抗倭名將,楊元這位參加過壬辰衛國戰爭兩次出兵的老將卻知之甚少。比起李如松與麻貴,楊元兩次參戰卻各有不同,在與遼東將門李如松作戰之時,楊元充任左協大將承擔一路明軍的指揮權,在碧蹄館之戰中如果不是楊元率領援軍支援李如松的三千精兵,也許這場打為平手的戰鬥就可能改變。楊元作為萬曆年間名將,應該跟大明的老朋友蒙古人打過仗,他是行伍出身,萬曆初年就是參將,曾經在大同,薊鎮石塘嶺作戰。後來提升為神樞營右副將,後又擔任薊鎮西路副總兵,之後升職為神樞營左副將。


如此豐富的作戰經歷可謂是久經沙場,由於第一次援朝有功,擔任山海關參將。別看都是分守參將,山海關與石塘嶺,可有著本質區別,山海關是重要門戶手下兵將如雲,遠比石塘嶺重要,可惜楊參將沒當幾天就又一次去朝鮮與日本人打交道,這次竟然兵敗被殺。



這已經簽訂停戰協議的日本人,怎麼又會捲土重來了呢?碧蹄館一戰雖然打成平手,奈何朝鮮已經面臨崩潰;明軍的後勤供給不上,戰馬死傷過半,士兵缺糧,士氣低落,所以李如松也沒有了當初的銳氣而注重防守,日本人也無力繼續作戰。於是兵部的石星就打算與日本人議和,派出大忽悠沈惟敬與日方談判,雙方在沈大忽悠和小西行長的運作下竟然成功和談。但是當了大明「順化王」的豐臣秀吉琢磨了半天才回過味來,搞了半天勞師遠征死傷無數,就混了個有名無實的「順化王」?我要當日本王用得上你明朝封?於是在一五九七年豐臣秀吉再次徵召軍隊進攻朝鮮。


話說明朝與日本談判四年有餘,放在一般國家肯定是趁著議和時期整軍備戰,囤積糧草,訓練軍隊,充實國防。然而朝鮮王朝反其道而行之,先是把能打的李舜臣撤了兵權,看押起來,然後忙著修復戰爭中受損的王宮;至於作戰這不是有明朝軍隊在朝鮮我們就不操心了,就是這種天真的想法,導致在第二次作戰中朝鮮軍隊仍然發揮穩定遇見日軍還是一觸即潰,不過總比第一次要強一些。



當時明朝在朝鮮的駐紮軍隊不過只有兩萬餘人,其中一萬二跟隨麻貴駐守漢城,楊元率領三千明軍防守南原,陳愚衷率兵二千人,駐守全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吳惟忠率南兵四千人進至忠州;茅國器率兵三千人屯星州,控制島嶺、秋風嶺。明軍的戰略部署是,上述各軍據守本部要塞,待總督邢玠率領的四萬大軍一到,明軍和朝鮮軍即轉入戰略反攻,由南原、忠州發動鉗形攻勢,徹底圍殲釜山日軍。但是想法很好,日本人不等你明軍集結兵力直接進攻南原城,日軍集結了五萬人進攻南原中朝聯軍六千。




楊元並非沒有準備,在戰前楊元就積極加固城防,把這座小城加高加厚三丈有餘,在城外挖掘護城壕溝布置路障,還把三門將軍炮部署在城門口用於火力壓制,為了便於防守楊元還把幾個城門堵死。楊元花了不少功夫還去鄰近的全州搬兵求援,奈何全州明將不敢派兵,楊元只能率兵作戰獨守孤城。在明軍的感召下,城內三千朝鮮兵算是驍勇善戰,跟隨明軍作戰,殺傷了不少日軍,但是幾天後火藥用盡,弓矢耗完,聯軍死傷無數。楊元只能率領明軍突圍,最後到達漢城,楊元身邊只有數十人的親信。此戰之後日軍屠城一日泄憤,可見其損失慘重。



楊元雖敗非戰之罪?但是為何麻貴仍然要把其處斬。因為楊元不義,所以楊元必須得死。當時明軍是以家丁為骨幹部隊,這些家丁所崇拜的軍神就是關羽關雲長。明代有關,關雲長的小說、戲劇數不數勝經典的就有:『《義勇辭金》、《壽亭侯怒斬關平》、《千里獨行》、《單刀赴會》』,在明軍中流傳著「仁義、孝義、忠義」的觀念明軍中相互之間拜把子成為一種傳統,正所謂對父母孝、對國家忠、對百姓仁;這是明軍將門中的人生信條,大明戰神戚繼光就遵循「忠孝廉節」的家訓。


所以在這種以義氣為主軍隊中,對待關羽自然是頂禮膜拜,在明代軍營附近都要修築關帝廟,甚至在戰火紛飛的朝鮮也修築了不少關帝廟,祈禱關公顯聖擊退賊兵。所以作為敗軍之將楊元自然是違反義氣的典型人物,不殺他以後部隊潰退就無法控制。雖然楊元罪不該死,但是不得不死,因為他觸犯了明軍的軍魂「義」!


作者:老王總吃瓜

簡介:九零後軍迷,喜歡寫作。信仰堅定心中有國,傳播軍事歷史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點壹事 的精彩文章:

【三點趣史】「三好先生」齊桓公與「失意商人」管仲(二)
【三點趣史】奇人:忽悠大王!沈游擊的光輝歲月!

TAG:三點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