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人品差,大家卻爭著去投奔,其實這個與項羽有很大關係

劉邦人品差,大家卻爭著去投奔,其實這個與項羽有很大關係

原標題:劉邦人品差,大家卻爭著去投奔,其實這個與項羽有很大關係


劉邦的人品確實很差,身上的毛病確實很多。


(劉邦劇照)


一是劉邦貪圖享樂。他一打進咸陽,就跑進秦王的後宮,昏天黑地。樊噲提刀進去找他,他都不出來,最後還是張良苦口婆心,才勸得他離開溫柔鄉。後來打進項羽的國都彭城,他又來過這麼一次,最後幾乎被項羽一鍋端。


二是劉邦容易意志消沉。劉邦在打仗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意志消沉撂攤子的情況,彷彿這仗他是為別人打的。比如劉邦在花天酒地,彭城失敗逃到下邑的時候,他就自暴自棄地說,關東我不要了,你們誰打下來就是誰的。


三是劉邦不尊重人。他對他的手下,除了張良外,可能沒有一個沒挨過他的罵。酈食其是個老人家,也經常被他罵得狗血噴頭。

四是劉邦身處底層。在秦漢之交,大家尊敬和信奉的,是貴族後裔,陳勝揭竿而起後,大多數也是各國後人紛紛起來複國的。而劉邦僅僅是一個亭長,最後還混得連亭長也當不下去了。


但卻正是這麼一個人,文如張良、陳平、蕭何,武如韓信、彭越、英布,大家都紛紛歸附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樊噲劇照)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很多人可能會更多地找劉邦身上的優點。劉邦當然有很多優點(我們一會兒再說),不過,除了優點外,其實也還存在一些客觀原因。什麼客觀原因呢?

第一,投奔劉邦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當時秦末諸侯雖然很多,但真正有實力的人,其實只有兩個:項羽和劉邦。其它那些恢復六國的後人,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既沒有眼光,也沒有能耐。畢竟他們的國家被秦國滅了不久,這些後人,又一直受秦朝的監視打擊,所以,他們除了有一個六國貴族後裔的光環外,確實都是沒啥本事的人。


在項羽和劉邦兩人中。項羽是典型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也不喜歡別人對他指手畫腳。韓信跟著他,給他出了不少主意,他不聽,韓信走了。陳平先在他那裡,他也不聽陳平的,陳平才投奔劉邦。項羽幾乎沒有謀士,唯一的一個謀士范增,也因為項羽不聽他的,氣得離開,發病而死。


(當然了,項羽不聽眾人的,其實也是因為他有底氣,他打起來實在太厲害了,只需要一通蠻打,就能把別人打敗。)


項羽聽不進謀士的意見,對武將也不好。他不喜歡,也不屑於用分封的辦法來籠絡那些武將,對武將們薄情寡恩。因此,像彭越、英布這樣的武將,最終都離開了他。


(項羽劇照)


項羽不用人不容人,最後這些人沒去的地方,才不得不投奔到劉邦的帳下。


第二,劉邦的名氣非常大。

之所以說劉邦的名氣非常大,是因為劉邦先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也就是說,在名義上,秦朝是被劉邦給滅掉的。這一舉動,讓劉邦具有了很大的名氣。除了項羽外,其它諸如田廣、魏豹、趙歇這些人,雖然是貴族,但是和劉邦比起來,名氣遠遠比不上。這也是天下人才都會去投奔劉邦的原因。


當然了,除了這兩個客觀原因外,主觀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劉邦身上,確實有非同一般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


其一,劉邦能用人。劉邦與項羽不同。項羽本事很大,劉邦則文不能劃策武不能提刀,但是他能用人。項羽不用的,到劉邦那裡都能得到重用。士為知己者死,人才被劉邦重用,因此大家就死心塌地跟隨他。


其二,劉邦採納意見。別人給劉邦提的建議,劉邦只要判斷是對的,他就能夠接受採納。意見被採納,謀士們就有成就感,因此也願意跟劉邦。


其三,劉邦捨得分封。項羽的分封,其實並非項羽封給大家的,而是別人自個兒打下來的,項羽認可一下而已。除了三秦和漢王,他自己拿出來封的很少,更少有根據戰功進行獎勵的。而劉邦在打仗的時候,則捨得對武將進行分封。比如對韓信、彭越、英布的分封等等。儘管劉邦自己並不願意,但是在戰爭期間,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投降後,全世界都在慶祝狂歡,為何卻有不少韓人切腹自殺
一明朝舊臣在朝堂上鬧出了個笑話,多爾袞因此果斷下達剃髮令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